关键词:秦汉以前出土文物医学文献西北华中华东医疗器具
(续)
华东出土的古代医学文献
1安徽省阜阳县双谷堆
1977年,安徽省阜阳县双谷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批汉简。墓主人叫夏侯藻,死于公元前165年(汉文帝十五年)。汉简写于西汉初年。富阳汉简整理命名后,表明古籍有10余种。
其中两个与医学内容有关,分别是《万物》和《行气》。现解释如下。
(1) 《万物》 ——这本书的原书名在1983年第二期《文物》中叫《阜阳汉简简介》。
后来叫《杂方》。直到1988年,《万物之本》杂志第四期由阜阳汉简整理组出版,刊名为《文物》(见本期《万物》篇)。
这是一本自然历史书。大约有13枚竹简。内容涉及自然的物理学、物理性质和医学与健康方面。在这些残缺的竹简中,每张竹简都以一两句话作为独立的段落。每一段都短小精悍。
所有段落的开头都用圆墨点标注,其中医药类的简文约有50篇(条)。以下是这类简短文本中内容完整且可识别的一些文章示例:
“贝母本已寒热。”(W005简)
“姜叶使人忍受寒冷”。(W031简)
“烧牡蛎停止抑郁(“糖”)”。(W008简)
“我已经用过卫诗和严雅了”。(W002简)
“石鼠屎(矢)已断肠。”(W007简)
“鲁尚和羊头已经膨胀起来了”。
“蚕卵可以在兔子身上裂开”。
“服黑嘴百日好。”
(2) 《阜阳汉简〈万物〉》 ——这是一本通过呼吸指导养生的书,我没有看到全部的讲解。按照《行气》篇的解释,剩下的不多了,内容主要集中在行气的作用和方法上。
例如,如果气有问题,它会让你感觉更好。按,对原作感觉好一点,写在古代,这就是“悦”字的一般托辞。越和越古音都是元音样的,药部押韵。
根据1985年《阜阳汉简简介》这本书的第二篇文章,还引用了《中华气功学基础教程(初稿)》这本书的一些解释。转录如下。
“不一样的崽子牙老了。事物的生命是什么?不是因为美食,.....................保留上帝和隐藏,(原《内参》。请假,“内”“内”都是泥巴。合理吗?说:是的。
你收气而去(“欲”)的地方,你就精了,精就强了。在它真正让它的命运."
根据上面的文字,“内气”的过程有很多情况,如“气可食”、“深志而气”、“强气”、“固气”、“积气”、“清气”等。
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2号
197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下的云台砖厂附近出土了12枚木简和1枚竹简。其内容主要涉及刑事案件和日常事务。然而,储存的话太零碎,这是包括在书中《行气》根据李俊明和其他人。
其中有以下两张汉代木简,一号和二号,与法医学有关。
1号韩岱有五行文字,内容如下:
“10月14日,许谭在荣成用刀捅了孙宣……”
“李X桑10月17日在没有宣布许坚卖刀,X刃伤了他……”
“在永昌,11月2日不用等了,刀刃上全是伤。徐呃……”
“谁知道11月6日谁出丑了,带着刀伤赚了一笔?孙子前往莱头……”
二号韩岱有五行字,内容是:“自杀”。
但以上只是伤害的情况,没有司法检验。
江苏省连云港市银湾3号
197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银湾汉墓出土的6号木简,原名《武库初四年(汉成帝元年,即公元前13年)运兵车图册》,是武库的一本帐册,记载着库存的各种兵器的项目和数量。
木简写在正面和背面的列中。背面第三栏,有以下一项:“八斗薰毒”。这里记载的“薰毒”是什么?引起了学者们的猜测。根据李俊明在《散见简牍合辑》中的文章,“熏毒疑指熏制的原料,如艾叶。
.就产能而言,作为原材料等等。非文物。"
只是这样不合适。因为艾蒿这种干燥易燃的草料完全没有必要存放在军火库里。
据张显成教授考证,认为熏蒸应是熏蒸的假音。我完全同意。因为从古音学的角度来说,陆这个字是母的,有韵感。但毒字定义为母,押韵相同,在竹简帛书字中很常见。鲁迅是鲁迅像的简称,
古籍中也有记载。
这个东西是中药乳香的别称。它是生长在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上的一种胶质树脂,乳香树在亚热带地区被称为栗树。作为医用,是我国古代军事医学中常用于治疗战伤的药物。
具有极佳的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也是部队中的必备之品。不过这种药虽然在南方产量很大,但是根据产品的质量差异有不同的等级。
如《尹湾汉墓简牍综论》卷第34条《路香(乳香)》:“南非各国皆有。《本草纲目》字:乳香十三级。”尽管这里记录的乳香等级并不清楚,
但不难看出,这种药在西汉时期已经在军队中广泛使用。本文摘录了古籍中对该药的几处描述,以供参考。
《宋史》:“鲁香,微暖。治风水、毒肿、邪气、尸气。”
《晋纪》载《名医别录》:“出大秦(汉朝罗马帝国的国号)。海边有大树,生于沙中。盛夏,沙中流出树胶,彝族人拿去卖给贾人。”
唐《南方草木状》:“(荀鲁祥)出天竺(古印度别称)、邯郸。像松节油,黄色和白色。天竺多白。邯郸人青,香不太好。”
北宋沈括《新修本草》:“熏地,乳香,本名熏地,因滴如乳头,故名乳头香;融化塌在地上的叫塌香。如果蜡茶里有滴奶和白奶,怎么会各是一回事!”
各地出土的古代医学文物
已知在我国各地出土的千年以上古医药器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华中地区方面
出土的药物实物主要见于1976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以及马王堆一号与三号汉墓。这些药物均放置于棺椁边箱的一些容器(如竹笥、漆奁或囊袋)内。
这类药物不仅有国产地道药材的桂枝、桂皮、茅香、花椒、杜衡、藁本、佩兰、姜、高良姜、牡蛎、丹砂等品种,而且还有来自异国产于印度(“天竺国”)的药品苏合香。这也说明当时中外医药交流还是很频繁的。
在利用药物配方的溶液进行尸体的长期防腐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
其中包括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及三号西汉墓中出土的古尸及凤凰山西汉墓(一六七号墓)出土的古尸均能在经过二千年的历程而尸体外观及其内脏器官仍然保存完好如初。
这种卓越的效果当然都是经过严格的消毒防腐处理所取得的。
再如1953年在长沙左公山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称量药物的药衡。包括1个天平秤和大小9个砝码。这些砝码最重者不过4两,余者只有数钱或数分重。
此外,在1955年的南京中医药展览会上还展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一些可供作药用的器物,像陶鼎、骨瓶及铜豆等文物。
在出土的医疗工具方面主要有散见于长江流域多处用于外治疗法的砭石。砭石本是针刺疗法及外科疗法前身的石器工具。不仅其形制有多种不同,而且其医疗适应症也不全同,
但主要是用于在体表进行温熨、按摩、叩击或切破痈肿,排脓泻血。而且这类医疗工具曾在民间长期流传使用。这类砭石出土的时间和地点主要有:1955年长沙燕子嘴填土中出土的类员针砭石,
1962年湖南霞流市胡家湾春秋墓葬出土可供叩击人体体表用的砭石,1964年湖南佃阳桃博战国墓葬出土可供按摩用的砭石,
1965年湖南华容县长岗庙新石器时代遗址及1966年长沙接驾岭西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具有刃口可供切破痈脓用的砭石(以上请参见笔者与周世荣于《梦溪笔谈》 1978年发表有关砭石出土文章)。
2华东地区方面
在近代考古中曾出土了一些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制药、秤药及收藏药物的工具,其中包括1925年在亳州出土的汉末陶制药罐和陶勺,南京大学收藏的汉代铜质药桶,在1940年淮南出土的楚汉之间合药罐等都是。
此外在医疗工具方面,如1956年江西上高县战国墓葬及1964年长沙下麻战国墓葬出土的发现中均见有可供温热熨法用的砭石。
3西南地区方面
在这一地区出土的古药物实物有1974年在云南省故大理国境内一宝塔(大宝七年,即1152年建),塔基内发现的多种中药药品。此外,在出土的医学文物中最值得令人惊叹的是一种可供医疗临床参考应用及医学教学,
并有医学理论价值的人体经脉模型。这就是在1997年四川省绵阳市双包山西汉二号墓葬中出土的经脉漆木人型。这种人体模型全身直立裸露,身高28.1厘米,约为正常人体16大小,但造型极为逼真。
整个木人髹以黑色重漆。在其体表则镌有非常清晰线条并涂以红漆的经脉循行径路。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木人身上所标明的全体经脉部数共有19条。由于人体左、右两侧面经脉都是相同而对称的。因此每侧各有同名的经脉9条。
此外再加上木人体表位于由头面部正中线经过颈、背、腰、骶直至会阴中央线的1条经脉,全身共有10条经脉,因此称为人体经脉的“十脉系统”。
这和马王堆出土的《文物》 、 《足臂十一脉灸经》 中论述的“十一脉系统”以及传世的《阴阳十一脉灸经》 所论述的“十二脉(正经)系统”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
而且在各条经脉的长度、循行路线与其分布范围上木人经脉也较前两种系统有明显的不足。因而这一木人模型经脉系统的新发现,不仅具有从史学早期经脉溯源的学术价值,
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既知在世界医学文化历史源流上最早的一种人体经脉模型。(未完待续)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马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