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于1981年被认识,1982年正式命名,其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于1983年被发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全球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总人数已经超过6000万。艾滋病在全世界肆虐,
它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中医药临床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这一“世纪瘟疫”和“超级癌症”方面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前景。
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对艾滋病的治疗。《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都要求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走我国艾滋病防治的中西医结合道路。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4年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经从最初的援非医疗队的探索发展到在中国进行治疗和研究,发展到今天在政府领导和组织下的大规模医疗援助和多方面、多层次的科学研究。目前,
西方医学研究机构对用中医治疗艾滋病也很热心。
中国疾控中心、北京佑安医院、地坛医院、相关省份的传染病医院也相继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科研探索;民营中医积极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企业界对开发治疗艾滋病的新中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部分中药已陆续进入II期临床开发研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可喜成绩:筛选出数百种具有抗艾滋病病毒特性的中药;发现几十种中药有抗逆转录病毒作用;证实某些中药具有抗蛋白酶作用;扶正排毒方、中炎2号、艾康等复方药物,
艾滋病的治疗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进一步证明了这类复方药物具有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作用。
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肯定,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治疗在现代西医综合治疗艾滋病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艾滋病,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转化规律和预后,且病程长、病情复杂、证候多,整体上辨证论治尤为重要。
基于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一个处方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更有利于全面调整,也更科学。
第二,中医药在改善艾滋病患者常见症状和体征,减少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方面效果显著。如发热、胸痛、腹泻、自汗等症状和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明显减轻,艾滋病常见症状和体征平均改善率达60%以上。
感冒、黏膜溃疡等频发的机会性感染得到了很好的遏制,机会性感染明显减少,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体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部分病人已能从事适宜的生产劳动。
第三,中医药在降低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其疗效方面有明显疗效。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可有效缓解服用抗病毒药物后常见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好转率在80%以上。
抗病毒药物引起的皮疹、白细胞减少、贫血等骨髓抑制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艾滋病常见的并发症,如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口腔念珠菌病等,用中药治疗,也明显增强了抗病毒药物的疗效。
通过消除和减轻毒副作用,增强疗效,明显提高了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整体效果。
第四,中医药在提高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或减缓T淋巴细胞下降方面有很大优势。通过对部分艾滋病患者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对比分析,以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50/mm3增减的标准进行评估。
其中一半以上是在崛起和维稳。这与中医药治疗后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以及机会性感染发生率的降低是一致的。
五、中医药治疗方法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广大患者。目前,中国大部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农民,经济条件较差。公认效果好的抗病毒药物价格昂贵,但也有一些毒副作用。
在中医的治疗体系中,不仅中药具有价格低廉、治疗效果好的优势,而且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显著。比如艾灸可以治疗艾滋病腹泻、恶心呕吐、四肢疼痛等。
具有迅速缓解症状、安全无副作用、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的特点,显示了其独特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受到了患者、患者家属和当地政府的广泛欢迎。接受治疗的患者情绪稳定,增强了战胜疾病和生产自救的信心,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与此同时,
为无法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扩大了治疗范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疗费用。通过中药的减毒增效作用,提高了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对构建新型艾滋病防治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相信,中医药完全有可能在防治艾滋病方面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防治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