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太多会使它变湿。在中医里,湿是“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好处于夏秋之交,雨水较多,此时阳光炽烈,水汽上升,是一年中最潮湿的季节。
气象学用“湿度”来表示空气干燥和湿度的程度。湿度的表示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相对湿度,即大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如果大气中没有水蒸气,
相对湿度为零;如果大气中的水汽压等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达到饱和,则相对湿度为100%。
湿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湿度过高会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导致生病。中医认为湿是一种病,分为外湿和内湿。外面潮湿多是因为天气多雨,气候潮湿。
或在雨中涉水、长期卧于湿地、居于潮湿之地等外湿邪侵袭人体;内湿多由体虚、脾失健运、水湿凝滞所致。虽然外湿和内湿是不同的,但在发病过程中往往会相互影响。伤因外湿,湿困脾。如果它不能健康,那么湿是内生的。和脾阳虚,
如果水不湿,容易导致外湿入侵。
湿属于阴邪,容易阻碍气机,损害杨琪。湿重浊粘,故病常缠绵难愈,病程长。如果湿邪侵入肌表,其症状为头重、身倦、四肢酸痛。湿邪停留在经络关节会引起皮肤麻木,关节疼痛。如果你身体虚弱,阳虚,脾被湿困,
没有运化的权利,水不聚则容易出现胸闷、腹胀、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少尿水肿等症状。如《内经》所言“湿若胜则泄,即使水闭则肿。”当湿邪流入下焦,你会看到女性出现小便混浊、白带增多等症状。
湿邪容易与暑邪、热邪、风邪、寒邪结合,共同对人造成伤害。夏秋之交,天气炎热,湿邪容易与暑邪、热邪结合侵入人体。如果下了很多雨,气温下降,或者晚上着凉了,那就是寒湿结合;中秋节过后,如果风大,很容易是风湿。
特别是当风、寒、湿共同侵袭关节和肌肉时,很容易患关节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表现为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皮肤麻木等症状,都与湿有关。所以,
夏秋之交,尤其要注意防止湿邪入侵,以免危害身体健康。
保持家里干燥。平时注意开窗通风(尤其是晴天或刮风的天气),防止家里和被褥受潮。如果室外特别潮湿,最好关好门窗,防止湿气进入。客厅的湿度应保持在50%~60%。如果被褥湿了,可以用吹风机吹一下。
避免在雨中涉水。夏天随身带雨具,下雨天做好防护,尽量避免淋湿,走路尽量不要涉水。另外,不要在潮湿的地方停留或长时间坐卧,也不要睡在水泥或瓷砖地面上。不管天气多热,都不要往头上和身上泼冷水。
保持身体干燥。出汗、下雨或游泳后,及时擦干身体,穿上干净干燥的衣服,防止湿气侵入肌肉和关节。
少吃寒凉、脾虚湿盛的人,平时应少吃寒凉的蔬果,以免损伤脾胃的阳气。宜多吃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白扁豆、半夏、莲子、芡实等具有健脾祛湿作用的药用食物,有利于增强体质,防止湿邪入侵。
尽快就医。患有头重身痛、风湿性关节痛、肌肉酸痛、腹痛、腹泻等疾病者,应尽早就医。对于症状较轻的人,九味羌活丸(头重身痛、风湿肌肉痛)、藿香正气丸(水)也很有效。
文/孙青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