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
秋季的精神休养,在于培养乐观精神,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收敛,为冬季的潜阳做好准备。触景生情容易增加悲伤。悲伤容易伤肺。肺气虚后,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力会再次下降,耐受力的下降会进一步促进伤悲和秋悲。
《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同样适用于精神调理。中医认为心藏神,心静则长寿。如果不懂得调理精神,精血会逐渐衰退,身体会疲惫,老年会站立。秋冬季节调神养阴尤为重要。
要求是安稳安静,心胸开阔,没有过高的期望和过多的思考,尤其是不生气。生气导致气机上冲,容易损伤肝血和阴精,甚至阳亢生风,容易诱发头晕、中风等疾病。遇事冷静,维护阴精。根据人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不断丰富生活内容。金秋十月,与农民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欣赏钢琴、象棋、书籍和绘画。精神调理要主动,多想想开心的事,多做开心的事。
生活和疗养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从宣泄中趋于收敛,日常作息也要相应调整。“早起早起,与鸡同乐。”意思是秋天早睡早起。因为秋天的晚风凉爽,人从夏天过来还不能完全适应,所以早卧不仅符合阳气的收成,
并且防止冷空气进入。早起可以舒展肺气,防止杨琪过于聚集。秋天也要注意衣服的增减。初秋虽然还有热天,但早晚都是凉风。因此,立秋后,不要经常裸体。
随时防止寒气的侵袭。民间说“白露不能露”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也要避免一下子穿太多衣服,盖得太紧。对于青少年来说,不如让他们“冷冻”来增强耐寒能力。深秋,风转冷,宜及时增加衣物。
身体虚弱的老人和小孩要注意。
sdfsadf
中医认为干燥是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燥。燥伤人,易耗津液。所谓“燥胜于燥”,津液消耗之时,必有“燥”,常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喉干、舌干、大便干、皮肤干。
甚至皲裂。燥邪犯肺容易出现咳嗽或干咳无痰、口干舌燥。所以在饮食调养上要以防燥、养阴、养阴、润肺为准则。元代著名营养学家胡思慧在《饮膳正要》年说:“秋燥,宜食麻以润之。”事实证明,
多吃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制品、雪梨、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由于气候干燥,应尽量少吃辛辣之品,遵守“少辣多酸”的原则,如葱、蒜、姜、茴香、辣椒等。
橘子、山楂、苹果、梨、葡萄等新鲜果蔬可以多吃。多喝开水、淡茶、豆浆、乳制品、果汁饮料等。可以起到益胃生津的作用。肠胃不好的老人早上可以吃粥。
比如选择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还可以做杏仁猪肺汤,罗汉果炖猪肺,梨(贝母雪梨)炖猪肺,莲子百合炖猪肉,沙参炖肉。
运动康复
秋天,天高气爽,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候。秋季开始,要注意耐寒锻炼,以增强身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登山节。可以有亲友相伴,满山红绿。
层林尽染,一派宜人景色尽收眼底。登山不仅可以锻炼体力,还可以欣赏名山大川,用大自然的美景陶冶情操。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身在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远远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里少了一个人。”有血有肉的感觉跃然纸上。据说每年重阳节,广州人和港澳同胞都会爬白云山,下山。
可见,登山已经成为一种盛大的习俗和群众体育活动。爬山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肌肉耐力和神经系统敏感度。在攀登过程中,人体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肺通气量和肺活量明显增加。
内脏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此外,山林地带空气清新,大气中浮尘和污染物少,负离子含量高。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显然对身心健康有益。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增强攀登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决心。当然,中老年人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参加登山活动。
注意安全,掌握正确的攀登姿势(山的重心要前移,步子要小,立足点要近,陡峭的山路要抬高膝盖,身体前倾;下山时,上半身要直立或微微后仰。同时要注意温度和身体机能的变化,不要强求。
深秋过后,活动不宜过于激烈。中医认为“秋必养于内”,尽量以温和运动为主,比如练秋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