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医古籍电子版《中华医典》评价
中医古籍资料不足,检索复杂,研究难度大。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来中医出现了很多电子书。特别是去年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规划项目,由湖南中医学院、湖南省中医研究院等单位研制。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大型中医古籍电子丛书《中华医典》(以下简称《医典》),全书600余册,近万字(《医典》序)。
其规模为古籍所罕见。该书在前言中的自我评价有四个优点:一是选题的权威性;第二,信息的完整性;第三,分类的科学性;第四,使用方便。作者经朋友推荐使用这款电子书后,
确实给我自己的中医古籍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在使用中,我也感受到了很多不满。本文就该出版物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今后电子版中医古籍的出版提供建设性的思路。主要从文本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论述。
文本方面
一是物品选择略显不足
0755到79000,600多种书,收入大,选择面广。据说要收藏重要的医学书籍。这也是《医典》前面“选题的权威性”和“资料的完整性”的具体体现。
但实际上《医典》的选择还是有些错误的。比如医药经济部门,没有单《医典》,没有马的《灵枢经》。
只有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最晚出版于清代,还有一些也是后来出版的选本笔记;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系列中,《伤寒论》作为《伤寒论》的重要副本之一,也不包括在内。像这样,
难免会有遗憾。
第二,版本选择不当
正确的版本选择是古籍出版的重要原则。《金匮玉函经》根据前言,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第一,一些古籍的版本选择有些随意。比如日本医书《医典》第一次编《医心方》的时候,国内只有两种版本。一个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了日本的安保书,一个是某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一个要点版。
前者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后者非常粗糙,但前者是手写影印,后者是打印输出。前者没有后者好读,《医典》没有筛选就选择了后者,以至于后者的一大堆错误都被保留了下来。举个例子,
原著《医典》两个字,排版不知怎么变成了“樱宇”二字,《跋》没改。
其次,《医典》用的书都没有标注所选版本,导致阅读时无法复习。比如《医典》应该是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的宋版为准。
但笔者从《千金要方》到卷25 《医典》阅读《千金要方》,发现文章后面的顺序与宋版有很大不同,同一篇文章中的人物也不一样,比宋版少了一面。
但是,由于没有《卒死第一》的版本记录,所以很难确定这是计算机输入错误还是为《医典》选择了不同的版本。
另外《医典》有600多本古医书,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四张光盘,但是每个用户可能不需要那么多。因此,作者建议利用不同的主题集将现有的材料划分为不同的版本。
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比如以重要典籍为主题,可以把唐代以前的十一部古医书收集成一盘;以《医典》和《内经》的研究为主题,
两本书可以整理成一张光盘;本草丛书、综合处方丛书、针灸丛书、基础理论丛书、国内外妇儿各学科丛书可以分别出版,让用户各得其所。再者,即使出版了全集,压缩技术也要进一步提高。
技术改进后,应该会完全减少几个CD。
功能方面
《伤寒》提供的功能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阅读、检索和打印;一类是作为基础数据的名医、名著、名方、名言以及系统本身的一些信息。
文本和基础资料的阅读与一般电子文档的阅读没有区别,实际上与传统的基于纸质的出版物的阅读方式也没有太大区别。作为电子书,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基于电子文本的功能。
如何发挥电子书的优势,应该是电子书出版商特别关注的方面。《医典》在这方面做了一些,但是作为用户,总觉得不够。
首先,搜索功能
《医典》在文件阅读和基础资料阅读中提供检索功能。使用该功能,您可以轻松找出一张光盘上某个单词的所有用例,并提供文章标题和用例总数。这为搜索特定的单词和句子提供了方便。
除了容量大,检索功能也成为这套电子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但是这个功能也有明显的缺点:
第一,检索功能只能在一张光盘的范围内实现。也就是说,当我们要查一个词的时候,只能在这整张光盘里查它的样子。如果手语在光盘中出现的次数更多,检测到的数据将难以使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设计一个指定范围的检索函数。比如读者只要选择一个书目,就像一般的电子文档“选择”一个范围一样,只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检索。这样用起来会更方便。另外,因为CD太多,
有时候觉得仅限于一张CD的搜索范围太小,如何实现大规模搜索,即在多张CD上连续搜索,也是制作方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检索条件只提供文本检索。如果你不能准确地记住一个句子中的一个单词,或者想找出不同的单词在同一个语境中使用的所有情况(也就是查“不同的语言”),就不能用《医典》。在这方面,最好设计一个替代检查函数。
第三,古代医书中常有难字,远远超出了国标字体的范围。《医典》的检索功能支持“GBK”全拼写库,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疑难单词的检索,但仍有一些“极疑难单词”连“GBK”全拼写库都打不出来。
《医典》的制作人很可能创作并记录了这些文字。如果读者只是想查这些词的用例,现有的检索手段就无能为力了。对此,能否将这部分极其困难的单词专门放在小字体中,当读者需要检索这类单词时,
只要点击按钮,就会弹出一个难词库,可以找到这些难词并复制到检索框中,从而实现难词的检索。
另外,我在使用《医典》的检索功能时,发现检索功能多次遗漏检索结果。假设一个词在一个磁盘中实际出现了12次,但统计结果可能只报告了9次。看完之后,漏字和举报字一样加红色背景。
也就是说,在搜索的时候其实是被查出来的,只是在统计和主题列表中被省略了,很可能是因为检索系统有缺陷。
二、打印和编辑功能
打印功能本来是《医典》提供的,编辑功能是我希望它提供的。
理论上,只要电子书可以打印,就应该复印出来用于编辑其他文档。所以《医典》只能打印,不能编辑。并不是功能省略了。相反,编辑器故意隐藏了这个功能。
电子图书馆的产生一直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开放的,为读者提供全功能的文献,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市面上有很多文史类的电子出版物)。一种是封闭的,只给读者提供较少的功能。
隐藏而不提供的功能主要是编辑功能。不提供编辑功能的原因很明显。我担心读者(或者其他出版社)会利用这个功能去编别的书,侵犯制作者的经济利益。
笔者认为后一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和兴趣,再加上一点点小心思,其实连经济账的算法都不一定对。
从读者角度考虑,如果仅仅是简单阅读,读传统书籍比电子读物不但舒适得多,同时也方便得多。因为,传统书籍不但能读,还能写批语(例如毛泽东同志看书就喜欢写批语,如今这些批语成了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材料),
如果发现原书有印刷错误,还可及时作校勘,电子出版物如果允许复制后重新编辑,这些功能当然也是可以实现的。而封闭式的电子出版物剥夺了读者的这些权利,这就大大降低了读者阅读兴趣,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潜在购买者的购实欲。事实上,任何一本书都难保证一个错字没有,笔者在利用《医典》 时,就曾发现几处文字错误,但无法改正(不过平心而论,
这套大部头的电子读物错字确实不算多)。
从制作者角度考虑,用藏匿编辑功能的方法保护自己,虽然动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思路未免过时了。首先,制作者所用的加密技术恐怕不会是太高的,如果真的是其他电子出版者想盗用,找一两个高手来解密,
我想不会是太难的事;其次,即使是一般读者,没有能力去解密,但如果他需要用一部分盘资料做成文档,那么利用打印出的文档,再用扫描仪回制成电子文档,也非难事。再者,在全国的读者中,
真有编书机会的能有几人?为了有限的几个可能侵权(其实利用电子文库复制、编辑书籍,可以比同利用传统书籍复制、编辑书籍,也未必就是侵权)的人,却向全体读者设置障碍,恐怕不太妥当。相反,如果是全开放读物,
不过是有一部分人可能在写论文时会摘引一些片断而已,作为制作者,为读者提供这一点儿便利又有什么损失可言?实际上可能反而会因为系统的开放而激发起一部分人的购实欲。如果这样来考虑问题,
设计的是开放式的电子读物,制作者的经济利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有望大幅度增加。
此外,还有一些介于上述两种思路之间的制作思路,即既不全面开放,也不全面封闭,而是部分提供比纯阅读多一些的功能。如大型古籍电子读物《医典》 ,就为读者提供了这样的功能。
当读者要求检索某一词语时,系统会自动提供载有该词语的全部段落,形成电了卡片,读者可根据需要选取这些卡片用于复制、编辑,这就为一般用户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这样的做法中医学电子读物也是可以借鉴的。
综合以上意见,光盘文献的发展宜用开放的、方便应用的系统,在文本的质量方面还要有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的电子读物。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29)沈澍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