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所以各行各业都在分别制定标准。中医在人们看来是最缺乏标准的,所以中医标准的制定现在被作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提上日程。
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现有的科技成果,促进理论交流,各行各业都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相关标准体系。
西医作为现代科学最集中的应用领域也不例外,各种诊疗规范和指南相继发布,这是西医的一个局面。
中医也意识到了建立自己的标准化体系的重要性,所以正在加紧制定。但是中医的流派很多,各有各的优势,非常强调个体化治疗,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各流派的智慧来制定中医的标准,
这对中医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中医诊疗规范化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是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措施,关系到中医的生死存亡,必须高度重视。如果没有标准,那么学中医的人就会无所适从。没有标准化,临床疗效就无法保证。
中医的生存成了问题。但是,这项工作的具体指导思想和方法还不是很明确,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标准的内容。诊断标准当然主要是辩证标准。治疗标准应该单独制定还是诊疗一体化?西医的诊断标准可以独立,什么病用什么标准诊断,可以不考虑。
它的治疗标准和诊断标准是可以对应的,那么中医可以分开吗?所以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回顾中医发展史,我们知道《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医诊断的内容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黄帝内经》却很少有相应的治疗措施。
这就是《黄帝内经》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不是这样的。它不仅有明确的诊断指征,而且有相应的治疗方案。所以历代中医在临床上对《伤寒论》的重视远远超过对《黄帝内经》的重视。
因此,在制定中医标准时应以《伤寒杂病论》为例,将诊断标准和治疗标准融为一体,便于学习和应用。
第二是标准的性质。这个标准应该由少数专家根据他们的共识来制定还是应该如何制定?标准的本质非常重要。
这个标准的性质是少数专家一致同意的标准还是疗效可靠的标准,也就是你要选择哪种性质,就要选择疗效可靠的,为什么?你制定的这个东西最终是治病的,治不好病你的标准也没用。
所以我觉得这个标准属性应该是疗效可靠的。
中医有2000多年的经验积累,任何专家都不可能在其有限的时间和临床范围内完全掌握和验证。因此,少数专家达成的共识往往低于历代中医的整体治疗水平,不应寻求专家共识。中医诊疗规范、
而是要建立一个可靠的疗效导向的中医诊断标准,即唯效标准。
以前国家制定行业规范,基本都是靠一些专家,制定的标准不可行,也就是少数人决定,反映了几个人的思想。所以,这样的行业标准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事实上很少有人在用。
写中医论文的时候才会引用。这个教训必须牢记在心,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制定一些大家都不愿意遵循的标准是没有用的。
第三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标准的制定方式。既然我们已经认为疗效可靠性的标准是最好的,那么依靠少数权威专家教授讨论制定就有其局限性。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应该通过全面提炼中医积累的有效经验来制定。至于具体的标准出现模式,不能像过去那样依赖少数专家教授,而要以过去可靠的经验和准确有效的病历记录为基础。
以“证-方-效”为原则,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出代表中医整体水平的治疗标准。
中医的临床本质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的标准是中医标准化中最重要的,那么如何制定标准才能提高大家的认可度,是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中医标准必须反映中医临床的客观规律。中医是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实验性很强。从表面上看,中医有各种丰富的理论学说作为指导,有时能有效指导临床取得良好疗效,有时则不能。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辨证准确,治疗无效”,所以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是有限的。
事实上,无论用什么理论作指导,临床上常见的形式都是病证。经过一定的理论分析,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可以发现疗效。
这个“三三三五四治法,三三五四效”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客观的,没有任何理论痕迹,这是中医临床的客观规律。
其次,中医的标准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更具有可操作性。清楚地认识这一客观规律,就要遵循它,收集大量的临床医案,应用数理统计,找出各种类型的证候规律。
然后通过对有效医案的统计分析,找出各种证候的有效治疗措施,做到每个环节都是客观具体的。医生在应用时要有明确的规则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临床疗效。
因此,以大量临床实际医案为基础,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中医诊疗规范,应是基本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