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医药资讯  中医资讯 > 古代中医文献的分类及其研究

古代中医文献的分类及其研究

时间:2023-12-28 00:37:02 作者:久久 阅读:492°C

关键词:古代 中医文献 分类 传世文献 辑佚文献 出土文献 海外文献——兼论马继兴文献研究方法古代中医文献内容十分丰富,总体可归为四大类:传世文献、辑佚文献、出土文献、海外文献。本文尚论述了马继兴在上述文献领域进行的研究。研究古代中医文献,

关键词:古代中医文献分类,传世文献编纂,出土文献,海外文献

论马纪兴的文学研究方法

古代中医文献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传世文献、典藏文献、出土文献和海外文献四大类。本文还探讨了马纪兴在上述文学领域的研究。

研究古代中医文献,需要客观了解其整体情况,并对其进行全面、概括的分类。古代文献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为了有利于文献研究,

我们可以把古代中医文献分为四类:传世文献、失传文献、出土文献和海外文献。本文论述了中医古籍文献的分类和研究,并谈了与马纪兴教授学习中医古籍文献的体会。

传世文学

传世文献是指自出版以来一直流传并存在的古代文献。分为医学文献和非医学书籍中的医学资料两部分。

1.医学文献通常称为中医古籍,成书日期为1911年,即清朝(含清朝)以前。按现代分类,分为医学经典与基础理论、内外、妇儿、骨、伤、五官、针灸、本草、方剂、综合医书、医案、医史。

此外,医学文献还可分为基础理论和临床文献两大类。它们包括了中医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部分内容和信息。医学文献是保存祖国医学遗产的最直接载体,也是当前中医古籍文献的主体。

它是古代中医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

2.非医学书籍中的医学资料在学习中医古代文献各个专题的过程中,会围绕主题辐射出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其中有很多属于非医学书籍。有些古籍虽然不是中医专著,但有些是专门研究中医的,或者说和中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类文献在非医学书籍中称为医学资料。它们是研究古代中医文献不可缺少的资料,有时成为研究的有力依据和可靠线索,在医学文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解它们将对中医古代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古代文献分为四大类,其中包含了无数与医学相关的信息。马纪兴老师在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中,非常重视利用非医学书籍中的医学资料,解决了文献研究中的许多难题。

比如《神农本草经辑注》的第十二章《传世本草古籍《本经》佚文考释》[1],专门论述《本经》佚文。《本经》在历史传承过程中,

最初失传,内容保存在后世的许多古代文献中。除了本草著作和古代医书外,在非医学书籍的医学资料中也大量存在。在这一章中,作者对34种非医学书籍和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本经》篇佚文进行了考证。

为0755到79000的佚文编纂找到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这也是本书成为《本经》系列最权威的副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借助非医学书籍中的医学资料,中医文献研究的意义不容忽视。

收集丢失的文件

很多古代文献在历史流传过程中消失了,人们只能根据古人的目录著作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它们被后来流传下来的古籍引用和复制,所以后人看到了一些端倪。这种文献称为佚文,保存下来的文字称为佚文。

在宋代刻书出版之前,大量的早期古医书主要以手稿的形式流传,手稿的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失传者不计其数。后人将失传的文章逐一摘录,尽可能地还原原书,形成一部比较完整的古籍,这就是失传文献的编纂。

编译后的文档称为丢失的文档。

《本经》属于中医佚文,历代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马纪兴的《神农本草经》可谓典范之作,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后来,学者们不仅可以获得收集的文献资料,还可以了解收集研究的方法。

失传古籍文献的编纂也是现存古籍文献的宝贵组成部分,丰富了古籍文献资源,也是我们研究文献的重要材料。

马纪兴老师非常重视古代医籍的编纂,他的《神农本草经辑注》一书专门有一章论述这个问题,指出:“医籍的编纂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的事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目的不仅在于最大限度地还原失传的古代医籍的原貌,而且便于深入探讨中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和贡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医学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及其客观规律奠定物质基础。”[2]早在五六十年代,

马纪兴老师从唐代以前就开始整理和修复古代医籍,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作者在长期的中医古籍文献编纂工作中,总结提出了“医书佚文的种类”[2]和“编纂工作的条件和要求”。

“医书失文”有两种:一是来源明确的失文。在古代医书中,有些佚文明确注明原标题或说明引文出处。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书名是缩写或替代。还有一些古籍是间接引用书名的,比如B书的佚文引用A书,

而书C引用书B,形成“二级失落的故事”或“多级失落的故事”。二是来源可辨的丢失物品。这类遗失物必须通过旁证来认定;也有失传的文章,可以用文字本身来证明。寻找并广泛收集佚文是编纂佚文的关键第一步,“医书佚文类型”指引迷津。

解决了如何判断丢失物品的问题。

该书还制定了编纂失传医籍的七条原则:一是掌握医籍失传的概况(通过目录学著作和其他经典);第二,对所编纂的古代医书(历代所编纂的古代医书)进行深入的历史考察(如早期的记载,引用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第三,对医学书籍编纂所依据的古籍蓝本进行仔细细致的调查(如成书年份、作者、内容、成书过程等。);第四,选择最早最好的古籍蓝图;五、古籍蓝图应与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六、每一篇佚文的编纂都必须记住出处;七、对收集到的遗失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目前中医古籍文献的编纂处于起步阶段,大量工作尚未开展。马纪兴关于中医古籍文献编纂的论述,是我们今天丢失中医文献编纂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

但该领域仍有许多方法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学者们在编纂古代医籍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出土文献

一些古代文献随墓葬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后再次出土。这种文献称为出土文献。目前医学出土文献主要来源于唐以前的文献,虽然零星分散,但有很多人意义重大。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出土了许多古代医学文献。

只有那些已经发表或出版的成果才是举世瞩目的。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量竹简帛书医籍,在考古科学界引起轰动,并流传海外。

与现有经典医学书籍《中医文献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相比,出土的14种简帛医古文书写较早,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医学文献,而且弥补了现有古代医学文献的不足。

出土文书是出土医学文献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敦煌文书出土居多,敦煌医学文书有很大一部分保存和收藏在海外。敦煌文献在近代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对医学文献的发掘和整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整理并正式出版了数十种医学文献,这些文献已融入中医的大体系,成为新的文献资源。此外,青海、新疆、四川、内蒙古等省出土的文物中也有关于药的纸片、树叶。

出土文献跨越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是对早期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它们内容丰富,不仅是中医文献研究的对象,也是相关文献研究最真实的佐证材料,是古代中医文献宝库中的瑰宝。

马纪兴主编的《伤寒论》、《马王堆古医书考释》等相关学术著作在这两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为中医古代文献研究开辟了新的疆域。研究出土的古代中医文献相当困难。

但是,它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中医古代文献新的研究方向。出土的古医书一般都是很久以前写的。由于长期深埋地下,他们的医书早已面目全非,破损严重。要认识文字,解读内容,需要的知识远远超出了中医的范畴。

涉及的学科包括中医、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因此要求该领域的研究者学习和掌握多学科知识。本文概述了马纪兴对出土中医古籍文献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采用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不同时代内容相近的文献与古籍的比较,找出差异,分析差异的源流关系,并结合不同时代背景和写作特点的考证,得出客观结论。

本文以马王堆出土的医书《敦煌古医籍考释》为例,通过文献对比研究论证其成书年代。《五十二病方》“脏腑或经络与病名没有联系,

从0755到79000可以看出五脏六腑都有自己的咳嗽病(见《五十二病方》)。五脏、胃、六经都有各自的疟疾病(见《黄帝内经》)。

五脏各有疝气疾病(见《素问咳论》,《素问刺疟篇》,《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等。).五脏六腑各有肿疾(见《素问大奇论》)。其他疾病如关节痛、心痛等也称为脏腑。

西汉时期《灵枢热论》、《灵枢胀论》所载医方名称也可见到多达110卷,如《七略》、《汉书艺文志》、《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相比之下,

易科证明《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年的书比上述古籍年代久远得多。"[3]

他们用古文字学的知识解读出土文献和文字。以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为例。马王堆医书成书于先秦时期,其文字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特点,如以古音为基础的通假字的替代。所有马王堆医书共有896个通假字。

3而在上古音韵的基础上作为通假字的本字和其假字之间不存在绝对固定不变的关系,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即同一本字所借用的假字不止一个,而是数个,或多个不同本字所借用的假字却完全相同。

并且本字和假字的地位即使在同一书中的不同语言场合也可以相互交换。由于诸多因素构成马王堆医书通假字的形式复杂多样,多字同音通假、多字同韵通假、多字同声通假、多字交叉音通假等均属此类。

如疣(本字)——尤、又、宥(同音假字);察(本字)——祭、蔡(同韵假字)等等。它们本字与假字之间的通假关系均采用上古音韵学为依据确认。

而全部通假字逐一辨识是解读马王堆古医书文字首先要解决的重要环节,否则其内容无法通览与畅晓。由此亦可见,古文字学是研究出土文献不可缺少的利器。

出土文献的研究领域宽广,内容深奥,而中医出土文献的研究则更甚之。目前的研究不足其冰山一角,而其研究方法和手段本文限于篇幅仅列举一二,系最为基本者。

海外文献

主要包括二方面,一者指收藏于海外的中医古代文献,一者指海外作者撰写的中医著作。自古以来中医学受到海外尤其是周边国家的青睐、重视、崇尚,学习者从未间断,随着中外文化与科技的传播交流,

很多中医古籍漂洋过海,为异域他国病人祛除痛苦,并入乡生根,历代流传。如在日本、朝鲜汉医学历史悠久,古代中医文献的外传对医学交流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无数中医古籍传至海外,翻刻重印,并长期收藏于异域。

保存收藏于海外的中医古籍同样是古代中医文献的宝贵组成部分,中医文献研究无论如何不能忘却它们的存在。

中医古籍海外流传,带动了域外中医的发展,历史上日本曾出现研究中医的著名家族如丹波氏、半井氏,其著作又回传国内,对国内中医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如《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 等。

此外《五十二病方》 、 《医心方》 、 《大同类聚方》 、 《金兰方》 、 《顿医抄》 等均是日本中医古籍影响较大者。

而《覆载万安方》 、 《福田方》 、 《乡药集成方》 则为朝鲜的著名中医古籍,其不仅在朝鲜,在中国也是学术成就甚高的中医著作。上述举例系域外中医文献之佼佼者,

我们不但要关注它们,更须重视吸取其他更多域外中医文献可取之处,借鉴诸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中医文献之研究。

海外中医古文献的回归历史上曾有记载,但文献可考者线索不多,本文就当代中医文献科研工作者所做的海外中医古籍回归工作进行简单回顾。上世纪80年代初应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邀请,

马继兴赴该馆负责鉴定其收藏的中医古籍版本,于此撰写《医方类聚》 。并就此调研该馆收藏中医古籍之情况。此后数年马继兴应日本同行邀请,赴日本考察讲学调研数次,有机会在日本图书馆查阅中医古籍,

对日本收藏的古代中医文献有了较多了解,并与他们建立密切学术往来,为以后相关科研打下基础。

此外,数十年来不断有海外学者通过学术交流赠送中医古籍,它们均系保存他国的中医古籍善本,1994年马继兴曾将部分海外回归医书转赠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共14部96册和缩微胶卷4盘)。

90年代回归中医古籍取得实质性大进展,1996年、1997年、1999年中日学者以“日本现存中国散佚古医籍的考察与出版研究”为题,向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亚洲中心三次申请课题经费,展开这项研究工作,

回归古医籍善本130余种。20012002年,国家科技部设立基础性工作专项科研基金,“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的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成为其中的中标课题,复制回归海外收藏古籍260余种,

并对海外中医古籍收藏状况做了初步调研。笔者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这项工作,据目前我们收集的海外中医藏书目录来看,现存日本中医古籍(成书限于1911年以前)书目逾万条,其中很多善本医籍国内已不复存在,

孤存海外。值得欣慰的是,近年它们中的一部分陆续回归。我们希望还将有更多海外收藏古医籍尽快回归故里,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发挥效力。

以上中医古代文献的分类研究是笔者跟随马继兴老师学习研究工作多年的体会。马继兴老师从事中医药文献研究近60年,在中医辑佚文献、出土文献、海外文献研究方面建树良多,其文献研究方法尤为值得借鉴,

本文有关马继兴文献研究方法的探讨还很初浅,系统深入的研究尚待今后不懈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84.

2马继兴.中医文献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8,31.

3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M.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5,45.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万芳(北京,100700) 万芳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news/zhongyizixun/21094.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本栏阅读
    医学从嫌弃到被推崇,导师张雪峰功不可没,医学之路会更平坦么?
    当年犹豫再三,给孩子报考了医学专业孩子高考那一年,社会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朗,不知道互联网..
    贫血的人想要补血,不要再吃红枣、红糖,吃这4种食物才能补血
    缺铁似乎是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如果身体缺铁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会让人时常..
    艾灸的铁规,请一定要知晓
    关于艾灸的文章发了很多,但是有些基本的原则,大家在日常中还是会忽略,也还有人不明白,所以..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