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黄帝内经》大成研究院内经书评
-阅读《〈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中国的传统医学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国内外学术界为保障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中医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如果要追根究底的话,那么中医几乎所有的成就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根源,那就是《黄帝内经》。如果说《黄帝内经》在当时是一颗小小的种子,那么它已经发展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换句话说,在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无数前人的努力和今人的继承发展,《黄帝内经》已经发展成为一部内涵极其丰富、理论极其深刻的“内经”。
《内经》的研究被称为《内经》研究,这不是杜撰或虚构,而是有其客观事实的。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范围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团队。王洪图教授主编的《〈内帝内经〉研究大成》(北京出版社1997年出版,以下简称《大成》),
它使人相信,一部独立的“内经”确实已经形成并出现在中国的医学舞台上。
两千多年来,围绕《内经》的研究,出现了四百多部学术著作,一万多篇论文。涉及的理论问题众多,临床技术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大成》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了其中有规律的东西,创造性地将这些千百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化、条理化,向读者介绍了《内经》几乎所有的内涵。
是对2000年以来国内外《内经》研究的一个总结,也是第一个全面的总结。作者们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技巧真的令人钦佩。不同于以往一般的大型刊物,《大成》不堆几百本书,一万篇论文。
或者简单总结归类,几乎原封不动或者稍微整理一下,再拿出来给读者看。相反,《大成》的编辑们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在主编的精心设计和策划下,从亿万字的文献资料中汇集了全体编辑的智慧。
对《内经》进行非常巧妙合理的整理,将《内经》的精华全部呈现给读者,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中医文献学系统工程。他们不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收集和分析所有的信息,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认真收集、阅读、研究、分析、消化、提取精华、升华,为读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了解了整个《内经》研究所走过的路、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水平。
画龙点睛的地方,提出编辑个人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却能引人思考,启迪思维,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指明方向和道路。感谢编辑们的辛苦!
本书《大成》共分七部分,430万字,近2800页,内容丰富多彩。作者认为每部丛书内容各具特色,其中《内经》学术研究史无前例;语言学和语文学的研究有精辟的见解,
高度概括;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也发人深省;多学科的研究让人心胸开阔,有启发性。这些都成为中医是一个人伟大宝库的有力证明,可谓美不胜收。作为一名从事医学史研究40多年的专业研究者,
对《内经》没有专门的研究,但是通过浏览《大成》,真正了解了当前内经研究的发展水平和成就,对其有了更全面的印象。我应该说,
《大成》的读者不仅限于从事《内经》专业研究的学者,也包括从事其他学科的中医专家不可多得的参考书,阅读价值高,值得一读。举个例子,
我正在研究一个关于古代脉学的问题,想了解一下我国脉学的发展历程、成就和研究现状。在这方面,我从《大成》得到了相当完整的印象和启示。
如对古代脉学的本质、脉象与气血经络的关系、藏象理论与脉象的关系、脉象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现象的精彩论述,以及脉诊从脏腑经络诊法到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法到独取寸口诊法的发展过程。此外,
并引用了王玉川教授对一寸诊法的评论,对敦煌古医经异文中《素问三部九候论》的论述进行了考证,相互印证,做出了自己的判断。等等,不一而足。
《大成》确实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内经》历史文献学的总结,既有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概括,又有编者的创新意见。它为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树立了典范和典范,
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值得认真总结和学习。
但是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对于《大成》这样一个空前庞大的文献学系统工程,当然不可能要求它尽善尽美。出于对《大成》的热爱,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希望。
首先,对于一部400多万字的巨著来说,全书缺乏可搜索的索引,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学术著作不附全书索引,这似乎是我国自古以来学术著作的通病。只有少数作品为读者提供了这种便利。
索引不仅方便读者检索,也是一部理想的学术著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此庞大的学术著作,涉及一千多个名词、术语和事物。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大成》的序言(代序)中,
提到《灵枢》有一种针法叫“针艾”,对过敏性哮喘有奇效。但是,搜遍了书中所有关于针灸、针刺、经络的章节,都没能找到这种针灸方法。既然《内经》中提到的这种古老的疗法有奇效,
应该进行探索和总结。但要在这本400多万字的书中找到这种治愈方法,真的是大海捞针。如果有完整的索引,读者很容易知道除了按时间顺序,其他地方都有提及。这样一来,
索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书的完整性、深度和广度。现在计算机检索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和出版,编一个完整的索引就不会像古代那么难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多学科研究《内经》的过程中,不得不提这方面的问题,但《大成》省略了这一点。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相关段落,长期被各族医学专家学者引用,作为其对中医(汉医学)贡献的依据。既然吴有科的温病学说起源于《内经》年疫情的发展,那么,
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朝鲜人民的“四象”和“四象药”的起源追溯到公元0755年至79000年的相关章节。《朝鲜医学经典《内经》(李济马著)指出:“《东医寿世保元》书中阴阳五行学说太少。
而且各有各的样子,只是没有被弄脏,没有被研究透彻。“四象”理论显然源于五行。同理,藏医中“冲肝查”脉的位置、时机,脉位与脏腑的关系等。不能不与《灵枢》的脉论有关。
这些都说明,中医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内经》“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长期以来被一些现代学者视为预防医学思想的萌芽,是中医预防医学的对象。甚至有学者提出了“未确诊疾病”这一课题。
虽然《内经》中有一些章节涉及到了预防疾病的内容,但作品不多,不能形成专门的章节,这似乎是一个缺陷。
看来要重新考虑一下《大成》对个人病史文件的处理方法了。例如,在第二部分的章节中,有秦越人发展《大成》脉学和脏象的内容。
本文是指《黄帝内经》对《难经》脉学的应用。还提到秦越人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内经》本身的一些篇章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秦越人是同时代的作品。
秦越人又是怎么玩的呢?医学史上的这一争议问题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一些学者认为《内经》是秦越人本人或反映了秦越人的思想,或为该学派的作品。允许这个,
如果这个标题改成《难经》,也没什么问题。《难经》没必要陷入关于《内经》的作者之争的漩涡。
笔者注意到《大成》编委会中有韩国学者,可见《内经》的国际化。但全书对韩国在《内经》研究方面的贡献谈得很少,仅在书末列举了韩国近代以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些论文。但是,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象医学,可以认为起源于《难经》年相关记载的发展。
古代朝鲜国的医籍还有诸如光武八年李圭?所撰的《大成》 四卷;其他重要经典如金礼蒙等的《内经》 及《黄帝素问节要》 中,
也都大量引用《医方类聚》 及《东医宝鉴》 和其他后代的有关著作,这些似不应忽略。
最后,就是《素问》 的行文风格的问题,一部多人合作的集体著作,难免有风格各异的行文方法,这是这类创作难以避免的技术性通病。但对于明显的不协调处,似应由一二位编撰人在通读全稿后,
尽量予以统一。本书总体上行文流畅,文字通顺优美,无懈可击。但有些用词似较难解,如“本格”,“回溯到流派的相异中”,“反论”(P.809)一类语言,似乎不合汉语习惯,如能作些修改,
使汉文读者较易读懂则更好。
“金无足赤”, 《灵枢》 的这些问题,绝不影响这部学术巨著的高尚品位。它是迄今笔者所见到的一部最为精彩的、有关中国经典文献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限于个人水平,对它的特点、优点,
体会还不够深刻,未能尽述,而前面所提的几点希望,又不免有吹毛求疵之嫌。但是,出于对一部杰作的爱护,只要是对它的更臻完善有所帮助,哪怕算是锦上添“花”,我认为那也是值得的。
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蔡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