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很忙,约了几次都没约到。最后,他在两次出差之间找到了一些时间。机会难得,记者采访前做足了功课。
这是一位中西医眼科医生。曾为毛泽东总统、柬埔寨王子、印尼总统成功治疗眼疾,总统还赠诗一首:“有没有旧日豪情,花开花落两个原因?”他开创了从睫状体的扁平部分做眼内手术的方法。
成功发明“白内障拔针”;作为中国中医眼科学术带头人,他呼吁多年,终于建成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化中医眼科医院。他现在从名誉主席的位置上退休了。
这个“名誉院长”并没有他的名声那么轻松。在唐老的办公室里,不时有人来请示,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亲自处理。事情很复杂,但他总是很冷静,很温柔。唐老身材高大,声音温柔磁性,思维清晰活跃。
年近八十,却依然帅气。
中医从初中开始培养。
除了现行的培养模式外,唐老主张建立一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从初中开始,接触中医内容,背诵汤头松的配方和药性赋,将中医古籍的序跋编入语文教材。你可以在高中走得更远,
比如背诵《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针灸甲乙经》等等。青少年中医教学以背诵为主,可适当讲解。传统师徒也是从小被要求背医书。
因为人在年轻时记忆力强,印象深,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初中生,不需要全国都一样。
中医专业的高考就像军校的专升本一样,当然也要求数学和物理,但是需要另外一种方法,和全国统考不一样。进入大学后,因为很多经典学科都背过,所以只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了解中医现代科研成果。
提高临床实践水平。
在大学阶段的教学中,唐老强调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介绍建国以来一些真实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如青蒿素是如何研制出来的,安宫牛黄丸的药理作用,《龙目论》启发的“抗病毒一号”等。
这些都是源于并高于中医的科研成果,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第二,要注重临床应用。除四诊外,还应介绍超声、核磁共振、多普勒。这些基于声、光、电、磁的现代仪器为人类所共享。
从工业应用到医学,当然中医也可以用,不要有偏见。第三,理论要深入,过去背的一些文章没有很好理解。这时候就可以联系各个学科综合讲解了。
中医临床实践应当与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基础研究成果相结合。过去储存的知识,现在要“激活”,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信心。
这样,“从初中、高中培养出来的中医,不仅在中医基础理论上实用,而且继承了当代中医的现代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他们将成为中医的‘多面手’,超越我们这一代。”
现在师徒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
16岁时,唐友芝师从上海名医卢南山,是五个徒弟中最小的一个。一开始,他不会抄方块,也不会背。当兄弟俩抄正方形时,他站在老师身后,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他的回忆。时间长了,不用师傅告诉自己,他也能做出大概的判断。“中医叫辨证,
站在老师身后是最好的实践体验。“提起那次,唐老还记忆犹新。后来他把常用的药性和汤头都背熟了,就改抄药方,别人站在后面看。此时的唐老已经成长为一名全才,精于洗眼、用药、针灸、处方、医嘱。
技能在精于提高。
“这种辅导方法不同于大学教学。就是先在临床上了解病情,再跟进理论。学徒5年,看了《秘传眼科龙木论》,《眼科大全》,《目经大成》等很多临床书目。
科目《内经》和《伤寒论》后来在秦伯未的老老师指导下学习。"
唐老说,师徒制不同于传统的师徒制。虽然方式还是抄老师的处方,但是之前的徒弟都是从零开始,现在的徒弟很多都是副主任医师。学生起点高,要求也提高了。中医院校毕业后,经过几年的临床工作,会跟老师学习。
这样,大学教育与师徒相结合就是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具有互学互教的优势。
医疗和教学都是科研。
眼科医院成立之初,有人问办医院的理念是什么?唐老说,别的医院是“医学教研”或者“医学科研教学”,我是“研究医学教学”,科研第一。临床见习也是一种科研活动,患者是科研的对象。必须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诊断和治疗,这不仅是一种医疗,
也是教学。科研的概念比较宽泛,临床和教学都是科研。科研上有新的突破,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然后把新的科研发现的过程、思路、方法组合成讲座。教学不再是“经课”。有了新内容,学生听课的兴趣更大了。
我也对中医更有信心了。
早在大学时期,唐老就和同学们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共同探讨金针清障术的奥秘。工作后开始进行正式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我觉得凡事都要创新,尤其是中医,要用你特别的脑子。来不了的病人,不用多想就按常规处理。
这是一种“使命观”,这是不够的。应总结临床研究和病历。即使是普通感冒,也要仔细区分风寒和风热,再想想寒中是否有热,才能想办法把患者一个个治好。"
唐老说,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就是科研。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就是科研,思维就是科研的内涵和形式。生活和医疗都是科研。只有科学研究才能创新,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这里的关键是要小心。牛顿看见树上的苹果掉到了地上。
我们想到了重力,却从来不认为区别在于我们的意图。意向不意向,这是科研的问题。B21
字符文件
1926年生于浙江杭州,1942年师从上海著名眼科专家卢南山教授。经过五年的学习,他回到杭州成立了自己的诊所。1952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医学部。
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眼科研究、临床、教学和科技管理工作。
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系名誉教授。
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中医药学会眼科学会主席,《中华传统眼科杂志》名誉主编。
学术思想和成就
首先提出睫状体平坦部作为内眼手术的切口部位,比国外早16年。与此切口相关的白内障拨针研究,解决了过去容易引起并发症的问题,并因此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个人奖。
白内障针灸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唐有智教授于1984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证书,1986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88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他“世界科学爱因斯坦奖”,1990年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授予朝鲜一级友谊勋章,1996年被香港贺亮鹤立基金会授予科技进步奖。
1998年获中国仲景中医药奖励基金会杰出成就奖,200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贡献奖”。
对生活的感知
有心的人,也可以读无字的书;一个粗心的人在读一本有文字的书时不知所措。
百川,气度大,墙倒众人立,无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