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医药资讯  中医资讯 > 中医辨证治疗白血病

中医辨证治疗白血病

时间:2023-12-28 00:26:14 作者:药材库 阅读:264°C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其临床特点是某一种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的肿瘤样增生,进而侵犯到体内各个器官、组织,使各个器官的功能受到损害,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白血病患者一般常有贫血、发热、感染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其临床特征是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某一类白血病细胞的瘤样增生,然后侵犯体内各个器官组织,损害各个器官的功能,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上,白血病患者常不同程度地出现贫血、发热、感染、肝、脾、淋巴结等器官出血、肿胀等症状。同时也可表现为正常的血细胞减少和外周血白细胞质和量的异常变化。

据统计,我国每10万人口中约有3-4万白血病患者,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因地区而异。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其次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多数患者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老年人中更常见。目前关于白血病的病因众说纷纭。据相关研究表明,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白血病的发病率可高于正常人。

属于白血病的“高危人群”:因某些特殊需要或意外事件,如对肿瘤或其他患者进行X射线或射线照射治疗,以及原子弹爆炸等辐射而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幸存者;(2)长期接触或使用某些化学试剂或药物。

这些化学试剂或药物包括苯及其衍生物、烷化剂或某些免疫抑制剂等。被某种逆转录病毒(如HTLV-型病毒)感染过的人;患有某些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者,

如唐氏综合征、范科尼贫血和布鲁姆综合征。

中医认为白血病属于“急产”范畴。患者多为温热毒邪侵袭,损伤血液循环,侵入骨髓,导致阴伤血耗。同时,该病还与疲劳、饥饿、七情等因素有关。临床上,

根据患者症状的不同,白血病一般可分为四型:邪毒过盛、气阴两虚、肝肾不足、气滞血瘀。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白血病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对减轻放化疗引起的各种副作用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用中医治疗白血病呢?

1.邪毒过盛者,表现为高热、易怒、面色苍白、汗出口渴、皮肤有瘀斑、肝脾肿大或关节痛、舌红或淡红、苔黄或白、脉浮或弦数等。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为主,

可选择以下方剂:白花蛇舌草18g,半枝莲15g,金银花15g,丹参12g,赤芍12g。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恶心呕吐者,可在原方中加陈皮15g、竹茹12g便秘严重者,可在原方中加大黄9克。

2.气阴两虚型患者表现为低热自汗,面色苍白,手脚发热,气虚懒言,头晕目眩,或伴有皮肤瘀斑,肝脾肿大,舌质红,苔黄白,脉数。治疗上应以养血滋阴、化瘀散结为主。

可选择以下方剂:党参30克,麦冬和夏枯草15克,知母和鸡血藤18克,丹参12克,大枣7枚,甘草9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食欲不振者,可在原方中加鸡内金15g。

神曲、山楂各12克;烦躁者,可在原方中加钩藤12g、茯苓12g。

3.肝肾亏虚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嗜睡或昏迷,可伴有视物模糊、肢体瘫痪或抽搐、舌红、苔黄或白等。治疗应以滋补肝肾、熄风安神为主,可选用以下方药:丹参、莪术、钩藤各15g。

黄芪30克,天麻12克,川芎9克,甘草9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持续高热、谵妄者,可服安宫牛黄丸。视乳头水肿或颅内压增高者,可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15g、木通12g。

4.气滞血瘀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皮肤出现瘀点,并伴有鼻出血、呕血或便血,严重者可见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在治疗上应以益气、活血、化瘀、止血为主。可选择以下方剂:黄芪18克,红花12克,桃仁12克,蒲黄12克,紫珠12克。

川芎9克,甘草9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如因感染出血加重,可在原方中加入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半枝莲12克、紫花地丁12克。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news/zhongyizixun/20049.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本栏阅读
    医学从嫌弃到被推崇,导师张雪峰功不可没,医学之路会更平坦么?
    当年犹豫再三,给孩子报考了医学专业孩子高考那一年,社会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朗,不知道互联网..
    贫血的人想要补血,不要再吃红枣、红糖,吃这4种食物才能补血
    缺铁似乎是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如果身体缺铁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会让人时常..
    艾灸的铁规,请一定要知晓
    关于艾灸的文章发了很多,但是有些基本的原则,大家在日常中还是会忽略,也还有人不明白,所以..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