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一家西医综合医院实习,科主任是国内知名的西医专家。有一次,一个病人家属要求找中医专家会诊,西医专家居然说:我不相信中医还能治病,纯属安慰剂!作为一名中医学生,看到中医受到这种“礼遇”,
真的很悲哀。对此,笔者试分析一下中医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中医是看舌切脉,不用问就知道病情。
这类患者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当他们来到中医大夫的桌前,把手放在脉枕上,就会惜字如金。他们往往认为中医就是把脉,看舌诊就不用问病人就知道病情了。
中医讲究看、听、问,四诊合一。并把会诊放在重要位置,称之为“诊断的关键,临床的第一件事。”问诊是与患者或患者家属面对面的交流,既要问患者的既往史,也要问患者的既往史。中医诊断只能与视、听、问、切紧密结合。
只有这样,医生才能获得充分的疾病数据,充分了解疾病的变化,建立正确的诊断,保证中医的疗效。
有的名中医只看脉象就知道自己的病情,因为他们对脉诊有深入的研究,能根据脉象的变化掌握病情;另一方面,他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在把脉的同时熟练运用四诊参数,在沉默中了解疾病的轮廓。
结合疾病本身的规律性,很容易得到患者的信服。
误区二:中医擅长治疗慢性病,不擅长治疗急性病。
很多人认为中医只能看慢性病,遇到急性病就要求助西医。这其实是对中医的无知造成的。
中医医生在治疗慢性病,以及急性病和传染病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许多方法在使用时都是有效的。比如针刺任重穴治疗休克昏迷,十滴水治疗中暑,藿香正气水,
冠心苏合香丸、丹参滴丸、萧肃救心丸治疗心绞痛的例子数不胜数。中医药在急性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简便、高效、廉价的优势,在每次疫情爆发的高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中医在治疗急性病方面有很大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在急性病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认可。在重大灾难面前忽视甚至怀疑中医药的作用,阻碍了中医药参与治疗急性病的途径。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医急诊的发展。
误区三:看中医一定要找“老中医”
很多人去医院看中医,脑子里往往有一个固定的思维定势。他们认为中医越老越好。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因素,医院里老中医多,各地年轻中医少。
由于其丰富的临床实践,老中医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往往卓有成效。但中医临床水平与年龄有关,但不是绝对的。老中医不一定是好中医,年轻医生不一定是好医生。
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医年轻有为,治疗效果很好。还有很多老中医,白胡子飘飘,但治疗水平很一般。这就涉及到“理解”的问题。中医的临床实践与对中医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对中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一点尤为重要。所以,笔者认为中医应以疗效为准,而不是盲目相信“老中医”。
误区四:中医不会使用现代仪器和检查手段。
有些人比较极端,认为中医不应该做各种检查,比如血常规、尿常规、b超等。都属于西医,中医不需要。用了就不是中药或者不是好中药。其实这都是误会。
中医从来都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从古至今,中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运用当时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对于西医来说,也是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中西医结合最早的尝试是由中医发起的。事实上,
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任何技术和设备都不是西医的专属产品,只是西医将此与自己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推广,从而产生了归属感的错觉。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技术对西医和中医都是中性的。
谁掌握了它,理解了它的原理,并能把这些知识与自己结合起来,谁就属于他。中医也可以用西医;西医能用的中药也能用。贴上标签,拒绝使用,是违背科学精神的。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
只要对社会对人有益,我们就应该用,我们就可以用。随着中医的发展,如果利用好目前的科技手段,可以对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做出更客观的诊断和治疗,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中医本身和患者都有重要意义。
或者社会非常有利。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中医充分利用现代设备,鼓励更多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医学术研究,鼓励西医加强对中医的研究。这些都是很好的东西。但作为中医工作人员,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临床诊疗。
不能盲目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造成不合理应用和资源浪费。
误区五:中医故弄玄虚是心理安慰疗法。
有人认为中医理论是模棱两可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都是捉摸不透的。他们纯属神秘,不治病。这是对中医无知的表现。
中医理论来源于古代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其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辨证论治都是符合实际的,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我们还不能真正解释它,掌握它,只能说明我们的研究方法还很有限。
没有深入研究就被认为是伪科学。这不是学习,而是学术霸权主义。中医有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和外治。特别是对情志医学的研究更加深入,认识到情志可以致病,可以治病。基于五行之间的关系,
总结了喜、怒、忧、思、悲、惧、惊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总结出了情志治病的方法。虽然和今天的心理治疗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等同。中医一理一治一方,
往往是通过很多古代人体实验换来的,有实际作用和意义,现代临床观察也能充分肯定中药的确切疗效。中医是用事实说话的,是真正的科学疗法。当然,因为中医诞生于古代,
其中肯定有一些错误和荒谬的内容,但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前人的很多错误已经被后人逐渐纠正,并将日益完善。
误区六:看中医就是喝苦药。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中药汤剂往往被认为是苦药,吃中药就是喝苦药。这种观点不恰当。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的加工生产技术也在迅速发展,汤剂和剂型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中药有很多种,如药丸、胶囊、注射剂、软胶囊、水剂、酊剂、膏药等等。
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科室都能看到中成药。中药制剂在各类医院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目前中药的煎药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电煎技术更受欢迎。
煎药后密封包装,方便服用和携带。
误区七:中药副作用越来越多。
现在用药知识普及程度很高,不仅对西药副作用的研究增加了,对中药的研究也增加了。中药的毒副作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一些事件中,一些不负责任的学者和媒体片面夸大了中药的毒副作用。
严重影响了中医形象。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人既要合理利用好的东西,也要正确对待不好的东西。中药和西药一样,利用自身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具有一定的药性。
必然会有副作用。中医就是利用中医的不同特点,也就是所谓的偏方来治病。从古至今,我国中医临床医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了大量具有毒副作用和配伍禁忌的药物,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等。
中医书籍对中药的副作用也有详细记载。根据中医理论,任何中药如果使用不科学,都会有副作用。目前,中医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医也进入了西医医院。有些西医不了解中药的理论和性质,仅凭药名开药。
如果不按辨证用药,结果就是用药不正确,对患者造成伤害。比如龙胆泻肝丸事件的根本原因就是关木通被后人误认为含有马兜铃酸的关木通。第一个医生把禁忌症和注意事项记录的很清楚,不能长期使用,要对症治疗。
但是一些不懂中医的医生用错了,造成了毒副作用。结果把帐算在中医身上,而不是自己找原因,这是不公平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中医在发展中受到许多责难和怀疑。对中医的误解也远非以上这些,消除误解也绝非一日之功。中医振兴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努力,既要有政府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又要加大中医在科普宣传上的力度。作为中医,我们要勇于展现自己,宣传自己,让人们了解中医。只有让人们了解中医,真正懂中医,看到了中医的确切疗效,中医才能得到人们的支持,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