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医药资讯  中医资讯 > 中医治疗观十论

中医治疗观十论

时间:2023-12-28 00:25:49 作者:医者仁心 阅读:193°C

中医治疗观极富思辩和人文医学色彩,含有丰富的哲学和辩证法思想,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归纳中医治疗现有“十论”,即疾病可治论、治未病论、治病求本论、医患相得论、因势利导论、三因制宜论、病治异同论、知常达变论、整体相关论、以平为期论。关键

中医的治疗理念充满了医学的思辨性和人文性,富有哲理性和辩证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现有中医治疗“十大理论”,

即疾病可治论、疾病预防论、治病求根论、医患关系得到论、因势利导论、三因适应论、疾病与治疗异同论、知常与变论、整体相关论、平等论。

关键词:中医治疗观;规则

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法则。治疗学是对疾病治疗的原则、方法和临床应用的理论总结。《素问.疏无过论》:“圣人之术,四海皆准,判断意志必有规则。”执政规律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涵盖内容广泛,其中关于疾病治疗总原则的理论思考充满思辨和人文色彩,富有哲学和辩证思想,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可称之为治疗观。可以说,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作者不是肤浅的,

本着“发扬古意,融汇新知”的精神,在查阅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对中医治疗理念提出十点意见,以期进一步整理总结,发扬光大。

1疾病可治理论

疾病可治疗理论的基础是疾病可以被识别和治愈。《灵枢.九针十二原》:“今日先生五脏有疾,刺、秽、结、闭。刺虽长,仍可拔;虽然污染时间长,但还能下雪;心结虽长,仍可解;虽然关闭了很长时间,

还能决定。文字治不好,但也治不好。从治疗决策的宏观策略来说,临床上没有不治之症。这种不治之症是医生没有掌握它的治疗技术。《灵枢.五乱》:“黄帝曰:五乱,

有没有刺的方法?齐波说:既然有路,就有路可走。“也就是说,疾病(五乱)的发生有它自己的方式(规律),疾病的消除也有它自己的方式(规律)。当然,疾病的变化是无穷的,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也是无穷的。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医生。

说疾病可以治愈,就是鼓励医生“博采众长,勤勤恳恳,孜孜不倦”,最大化疾病的可治疗系数。《柳选四家医案*继治堂医案》引用曹仁波的话说:“一个医生有治疗世界上所有不治之症的意图。治不好的都在心里.每次发病机理复杂,

不能被别人打个措手不及的,就仔细研究一下,或得或失于一方的变化,或与几方融为一方,想一想,与鬼神相通,呕心沥血得来,就会有恰到好处的一方,会使之起作用的人。所以,认识医生的都是有病的,稍微可疑的,也就是为了治病而死的,

它做了很多不敬业的事。“真心哉,说!在临床上,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疾病被宣布为不治之症而变得可以治疗的现象不是很常见吗?

2防病理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病,可以治病。不治疗就乱治疗.你老公的病以后再治,可以以后再治。是不是太晚了?”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

《内经》说“防患于未然”和“防患于未然”包含了预防重于治疗,预防先于治疗的自觉认识。所谓防病有两层意思,一是未病先防。孙思邈《千金要方》:“凡前往兀术进行公务旅行的人,

身体上的三两个地方经常需要艾灸,这样疮就不会暂时愈合,疖子的温毒之气就无法伤人。“这是古代人在进入疫区前用化脓灸来预疫的宝贵经验。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国医学最早开始使用人痘疫苗预防天花。中医的传统养生方法,强调身心并重。

动静结合,如气功、太极拳、五禽戏、保健按摩、保健灸、食疗等,富有民族特色,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现已不断推广、发展和应用。二是防止病情变化。有病要及时治疗,防止横向和纵深扩散。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散脾,先健脾”,《温热论》:“一般来说,防后方言怒,营后方言血”,意思是步步为营,层层设防。现代临床多采用“切捻”的方法治疗热病。

是防病思想的具体应用。当然,为了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恶化,必须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传播的规律,做到未雨绸缪,防止进展缓慢,使防治具有前瞻性。

3治未病的寻根理论

疾病是有根的,比如植物的根,水的活性脉。想锄草刨木的,必须铲根。欲清水者,清其源,故欲治病者,求其根。

这是相对于本位而言的,这是根,是根,本位是侧枝,是支流。标本是古代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中医是指这个概念来解释疾病与症状、患者与医生、正邪、因果、主次、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素问.标本病传论》:“如果一种疾病有标本,知道标本的人什么都会做,却不知道标本,这就叫愚昧。”当然,临床治疗要以病为本,以患者为本,时刻注意保护正气,治疗病因和原发病,也就是治疗疾病的本质。寻找疾病的根源,

这是疾病的症结所在。从哲学上讲,就是抓住了疾病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解决了。《类经.论治类》年,张景岳引用名医王应珍的话说:“见痰不治痰,见血不治血。

不汗不汗,不热不热不喘不遗精,利害分明,是医学上的极品,是求病根精神的生动体现。

但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的,疾病的标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标本可以相互转化,如高热、大出血、严重呕吐、腹泻等,可视为疾病表现症状的“标配”。

然而,此时的“标准”已经严重威胁到生命安全,已经转化为疾病的“根源”。因此,无疑需要“急则治标”,及时给予清热、止血、止呕、止泻等对症治疗。“慢治为治本”,病情缓解了,能从根本上冷静对待,标本兼治,急或缓。

它能标本兼治。所以对待疾病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这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4医患关系理论

《素问.汤液醪醴论》:“病为根本,工为标准,标本不准,邪气不满足。”这里的“病”可以理解为疾病或生病的人,“工作”可以理解为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治疗疾病的医生。疾病和病人是第一位的,

医生和医生的诊疗是次要的;“病”是客观存在,“工”是主观认识。“病”与“工”兼容,是指医生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与患者的病情相一致;还有“软件”优势,即建立良好的医患人际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有效诊疗的基本前提。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注患病的人(有心理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人)。中医一直强调道德与艺术并重,医疗技术与服务艺术并重,中医诊法的“三指”,

《一个枕头》经常被指责落后,被嘲讽。不知道这种诊断方式本身就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在医学发展高度技术化的今天,患者需要在接触冰冷的医疗设备的同时,与医生进行接触和交流。他们需要交流,关心,

理解并被重视。《灵枢.师传》:“人情乐死,告其败,以其善言,导其方便,以其苦开之。虽有人无道,不听邪言!”那种“不蹬脚,不抖手”,“对面,

“以汤代药”的马虎作风会给治疗带来负面影响。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身言语、服饰、行为的干扰。只有以患者为本,医患关系融洽,患者参与治疗过程,才能充分调动患者自身的抗病积极性。

改变被动治疗的局面,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5 .根据情况指导理论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顺应邪正斗争的形势,及时导邪,保存正气的治疗原则。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初只能刺;它的繁荣只能等待衰落。”《灵枢.逆顺》:“方启胜也,

不敢损之,刺之,则昌。根据邪正之争的情况,采取“避实就虚”的治疗方法,即在发病初期,邪不盛,正不衰,积极挽救萌芽。在其发展的巅峰时期,邪与正的斗争是激烈的,没有必要急着去硬抗,直到它腐朽。

以虚攻虚,祛邪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临床研究表明,疟疾发病前针刺治疗比发病至高峰期针刺治疗更有效。又如,蛔虫在剧烈骚动时驱蛔虫,比在缓解期更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比发作期更有效。

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到了因势利导,就近消邪。如表邪可汗,高邪可吐,内热可清,腑实可降。再比如腰部以上的肿胀,往往通过发汗来治疗,腰部以下的肿胀通过排尿来治疗。

“病人要吐,就不要下去”(《金匮要略》)。如果他要呕吐,说明恶有从上而下解决的倾向,所以他可以不可逆地攻击它,让恶沉沦。这是因势利导治疗思想的具体应用。

6适应适宜性的三因素理论

疾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人的体质禀赋、气质习惯、地域环境、季节气候等等。所谓“三因适宜”,就是要充分考虑人、时、地的作用和影响,达到因人、因时、因地而宜的目的。

这体现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哲学精神。

中医讲“天人相应”,强调治病“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如同样是感冒,因冬是寒邪司令,则用麻黄汤温寒发汗解表,夏是暑湿司令,则用香薷饮清暑化湿解表。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在1956年夏秋我国华北地区乙脑流行,

北京地区套用石家庄“白虎汤”经验而效果较差时,根据北京地区天气温热,雨水较多,患者多偏湿邪,石家庄地区气候炎热,干燥无雨,患者以暑热为主,而建议在“白虎汤”基础上,加一味健脾燥湿之苍术,果然收效显著。

这是“因时制宜”治疗思想具体运用的最具典范的例子。

“有斯人有斯疾也”,人的体质有厚薄,禀赋有强弱,年龄有长幼,性别有男女,地位有尊卑,所以疾病的相同是相对的,不同是绝对的,故治疗用药当区别对待。 《素问.徵四失论》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厚薄,

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失也。”这值得发人深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地域环境而言,东西南北,高下悬殊,寒温迥异。东南湿热,故治宜清化;西北寒燥,故治宜辛润;南人柔弱,药量宜小,北人粗犷,药量宜大。中医历史上形成的众多医学流派,安徽的“新安医学”,

自然也免不了它的局限性,这是需要我们引以注意。

7病治异同论

病治异同,指的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是相对同病同治,异病异治而言的。中医诊治疾病的模式是辨证论治,即主要针对证候施治。因此,临床上常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即从辨病的角度来看,是属于不同的病,

但从辨证的角度来看,则属于同一性质的证候,是为异病同证;从辨证的角度来看,是属于不同性质的证候,但从辨病的角度来看,则属于相同的疾病,这是同病异证。按照辨证论治的精神,则要求异病同证同治,

同病异证异治。如同为痢疾,若辨证为积滞,则治以通利,若辨证为滑脱,则治以固涩;又如胃下垂,子宫下垂,直肠下垂,分属于不同的病,但其病机若皆为中气下陷,治疗上都应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因此,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还体现了审症求因,治病求本的治疗思想。因此,临床治疗不能为病名所惑,特别不能囿于西医的病名,那种见感染就清热解毒,遇贫血就补血,逢高血压就平肝潜阳,

实际上是西医的诊断检查对中医的临床思维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丢掉了辨证论治的精神,应当加以警惕。

当然,中医也不排斥辨病施治,即同病同治,异病异治。如治痢用黄连,截疟用青蒿、常山,退黄用茵陈。清代徐灵胎在其所著《兰台轨范.序》 中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明代吴又可曾设想:万物各有所制,如猫即专制老鼠,……瘟疫为无形杂气为病,莫知为何物所能制,故只能勉力以汗、吐、下三法治之,苟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必有一药之到而病已,则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

吴氏强调针对病原寻找特效药治疗的设想是很可贵的。但是限于历史条件,中医辨病比较粗略,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做到的是辨证。现代临床重视辨证和辨病结合,因为“病”是临床上一个独立的单元,

有其特定的病因、病理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预后,而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它包括对人的体质、时空因素、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多方面的认识。病是纵向的线,

证是横断的面,辨病可以开阔医者的视野,丰富中医四诊的资料,使辨证更具有针对性、预见性,而不是胸无定见的随证施治,从而弥补辨证的不足。

8知常达变论

知常达变,是指临床治疗时要处理好一般性与特殊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是治疗艺术的较高境界。常与变也是相对而言。本是常,标是变;病是常,症是变;正治是常,反治是变;古方是常,今病是变;辨证论治是常,

对症施治是变;书本知识是常,临证智慧是变。

如治病求本,去除病因是治疗的常规,但当疾病的症状,即“标”使患者难以忍受或者威胁到生命安全时,治疗中心就应转移到治“标”上来。又如“逆治”,即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逆病性而治,也谓之“正”治,

是治疗的正着,是常法,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即疾病的外在表现与其本质相统一时。但当疾病的现象不能反映其本质,也即出现假象时,如热厥证,热证而出现寒象,即所谓热甚厥也甚;戴阳证,寒证出现热象,

阴寒内甚而格阳于外,此时的治疗就应加以变通,从其假象而治,也谓之“从治”。即顺从寒象用寒药,热象用热药,即所谓的“寒因寒用”、“热因热用”,这就是变法。当然,从治病求本的精神来说,从治也是逆治。

再如外感时病,变化迅速,就不能拘执一方到底,要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或扶助正气,或截断扭转,法随证变,药随症改;但对内伤杂病,一般病情稳定,只要认证准确,组方合理,虽经一段时间的治疗没有起色,

也不必急于更方,以期量变引起质变。这就是通常说的“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再有在对待前辈医家经验这个问题上,也有个知常达变的问题,一个医家流派的形成,

总是受其时代背景、哲学思潮、师承、地域,服务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虽各有所成,也难免各有所偏,如朱丹溪好滋阴,刘河间喜清火,张景岳擅温补,张子和倡攻下,如医者不明所以,一味模仿,

而标榜自己是师从某派,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有失知常达变之旨。

古人说:“医者,艺也”,“医者,意也”。医学是一门艺术,为医者要致意再三,用心思考,善于体悟,触类旁通。又说:“大匠予人规矩不能予人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医的匠心,智慧,艺术,境界,

全在乎能知常达变。知常不是胶柱鼓瑟,削足适履,达变不是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而是悉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归。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序》 说:“胆欲大而心欲小,行欲方而智欲圆。”所谓胆大,

即是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所谓心小,即是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胆大是艺高胆大,不是无知胆大,心小不是谨小慎微,而是如履薄冰,深思熟虑;临床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兵无常势,医无定法,要在知常达变,

变法是来自常法,灵感来自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是强调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多读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汲取间接经验,可以增长见闻,开阔思路,“若非烂熟于胸中,安能应变于俄倾”。

所以一个好医生,不仅要勤于临证,还要善于读书,两者相互砥砺,常可激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由知到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臻于知常达变。

9整体相关论

整体相关,指的是临床治疗要有整体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讲天、地、人三才,人是自然的人,天人相应,

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人,人应与社会相适应,相统一。天候地气,即所谓生态环境;世俗人情,即所谓社会环境;七情六欲,即所谓心态环境,都作用和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灵枢.逆顺肥瘦》 :“圣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前面所说的“三因制宜”,也是整体治疗观的一个方面。

人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借助于经络系统,连接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就为整体治疗提供了生理依据。临床上诸如“上病治下”,“下病治上”,“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内病外治”,

“表病治里”等丰富多彩的治法,是最具中医特色的整体治疗观的体现。

整体相关,要求我们处理好防与治,人与病,身和心,正与邪等多个方面的关系。防与治是一个整体,预防即是最好的治疗,治疗要时时不忘预防,防止病邪深入和病情恶化,更要防止医原性和药原性疾病的产生。

临床上要见病,也要见人,要病与人兼顾。见病只是局限于病人的主诉和体征,见人就是要见到患病的人的全体,也就是见证,辨析证候,依证而治。如见咳嗽而不用一味止咳药,见出血不用一味止血药,看似药不对症,

不着边际,其实收效良好。宋.方勺的《泊宅编》 载一人牙痛,屡试诸医,皆不效,后求治一医僧而获痊,重金以叩其情,僧告之以凉血活血之四物汤。四物汤本为妇人病而设,竟移之以治牙痛,

固然是别具巧思,这也是治人(体),而不是治病。

身和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医把精神、情志活动看作是脏腑功能的表现,认为情志既致病,又治病,对身心疾病,常把心(内伤七情)作为病因看待;将神志病看作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中医的心身并治的治法如疏肝解郁,

养心安神,化痰开窍,清心降火及以情胜情等,对心身疾病的治疗较之西医的镇静治疗少有副作用,且疗效突出,更受病家欢迎。

正和邪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另一方面则“留而不去,其病则实”。邪与正,实与虚,互为因果,因正虚可致邪实,因邪实也可致正虚,疾病的表现就是正邪斗争的结果,

疾病的向愈则表现为正胜邪退。因此扶正祛邪是中医最基本的治则之一,扶正与祛邪相反相成,祛邪以安正,扶正以祛邪,扶正不忘祛邪,祛邪不使伤正,前辈医家或有强调攻邪,或有力倡扶正,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当中。

10以平为期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可以说是中医治疗要追求的最终目标。所谓疾病就是人体在邪正斗争作用下阴阳出现失衡状态,医生的治疗就是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通过扶强抑弱,

补虚泻实,温寒清热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和调脏腑,以期达到新的平衡,因此在具体的治疗实践中,要求“无虚虚,无实实”,做到不诛伐无过,中病即止。以平为期这一基本观念在宏观上指导着医者的治疗活动。

总之,中医的治疗观高度概括了疾病治疗的一些基本规律,反映了中医在疾病治疗的认识上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及决策上的高度技巧。无论医学发展到哪一步,中医的治疗观中富有的哲学思辩和辩证观,永远不会失去光彩,

给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news/zhongyizixun/19997.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本栏阅读
    医学从嫌弃到被推崇,导师张雪峰功不可没,医学之路会更平坦么?
    当年犹豫再三,给孩子报考了医学专业孩子高考那一年,社会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朗,不知道互联网..
    贫血的人想要补血,不要再吃红枣、红糖,吃这4种食物才能补血
    缺铁似乎是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如果身体缺铁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会让人时常..
    艾灸的铁规,请一定要知晓
    关于艾灸的文章发了很多,但是有些基本的原则,大家在日常中还是会忽略,也还有人不明白,所以..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