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医药资讯  中医资讯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时间:2023-12-28 00:24:53 作者:药材童子 阅读:261°C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阐释人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的思想无处不在。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解释人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分来说,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为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按脏腑划分,

五脏(心、肝、脾、肺、肾)属于阴,因为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属于阳,因为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动态的。五脏按位置可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

在每个脏腑中,其功能可归为阳,而其物质可归为阴。此外,经络还可分为阳经、阴经等。

2.总结人的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和谐的结果。人体的物质基础属于阴,生理功能属于阳,两者相互依存。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生理活动的结果不断促进物质的代谢。

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的生命就会终止。

3.解释人类的病理变化。

中医也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造成的。阴阳失调的表现有很多,可以概括为阴或阳过盛,对方受累。这些可以统称为“阴阳不和”。在许多情况下,

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争斗的过程,各有胜负。这个过程一般可以用阴阳的优、阴阳的衰、阴阳的互损、阴阳的转化来解释。

阴阳偏盛包括阴盛和阳盛,是指由致病因素(或病理性亢奋)引起的阴或阳的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多则阳病,阳多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两虚包括阴虚(阴虚)和阳虚(阳虚),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为外寒,阴虚为内热”。由于阳虚,阴寒得不到制约,可出现虚寒的征象,即阳消阴长。

“阳虚寒”;阴虚,无法制约阳气,可出现虚热迹象,即阴消阳久,“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是指体内正气,特别是阴液和杨琪的病理关系,包括阴损和阳,阳损和阴。阴阳互失反映了阴阳的关系。阴阳互失,最终表现为“阴阳俱失”和“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失调的病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寒即热,重热即寒”、“重阴即阳,重阳节即阴”就说明了这种病理情况。

4、指导疾病的诊治

因为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多么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来诊断。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区分阴阳,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分析四诊。

如果看颜色鲜艳的属于阳,颜色暗的属于阴;声音大的属阳,声音小的属阴;脉浮、数、重属阳,脉沉、迟、小属阴等。从证型来看,病位属阳于表、阳于实、阳于热证;但病位在内属阴,虚证属阴。

寒证为阴等。

中医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也是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比如对于阳邪过盛引起的实热证,根据热即寒的原则,使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气过盛引起的寒证,应根据寒为热的原则,用温药祛寒。

对于阴虚引起的虚热证,宜用滋阴药物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宜用温阳药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阴阳都要补。

阴阳学说还可以用来总结中药的性质和味道,指导临床使用。一般来说,寒凉药物属阴,温热药物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甜、淡者属阳;会聚沉降者属阴,发散隆起者属阳。在临床用药中,

应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确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性质决定用药。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news/zhongyizixun/19903.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上一篇:一个中医学子的心声 下一篇:反中医
    本栏阅读
    医学从嫌弃到被推崇,导师张雪峰功不可没,医学之路会更平坦么?
    当年犹豫再三,给孩子报考了医学专业孩子高考那一年,社会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朗,不知道互联网..
    贫血的人想要补血,不要再吃红枣、红糖,吃这4种食物才能补血
    缺铁似乎是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如果身体缺铁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会让人时常..
    艾灸的铁规,请一定要知晓
    关于艾灸的文章发了很多,但是有些基本的原则,大家在日常中还是会忽略,也还有人不明白,所以..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