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医药资讯  中医资讯 > “藏象”

“藏象”

时间:2023-12-28 00:24:13 作者:药材库 阅读:287°C

鲁迅先生儿时因为父亲的病请了很多当地最有名的中医,幼年的他经常从高高的柜台前递进方子去,抓了药回家,熬了给父亲喝,而父亲的病却日重一日,终于撒手西去,于是在他的心中便留下这么个印象——“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国民党政府更是视中

鲁迅先生小时候因为父亲生病,请了很多当地最有名的中医。他小时候经常从高高的柜台上递上药方,抓起药回家,给父亲吃。然而,他父亲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最后放弃了。

所以他在脑子里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中医只是一个有意无意的骗子。”国民党政府视中医为糟粕,歧视排斥。1920年甚至公然提出“废旧医(中医)”。

虽然中医在众多中医有识之士的反对和斗争下得以保存和延续,但其直观的医学理论、先进的检查治疗设施和便捷的药物剂型,使得西医传入中国以来,中医的地位日益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

“振兴中医”的口号提出多年,“中医现代化运动”开展多年。我们看到了什么?恐怕只是自欺欺人吧。“形势大好。”为什么这么说?只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就知道我是对的,就是如果你生病了,

你先想到西医还是中医?我想我没必要再为这个答案费心了。

何曾什么时候,“中医”成了江湖游医的“金字招牌”,什么病难治我都治。报纸电台广告满天飞,到处都是专家权威,冒充“祖传中医”或“祖传秘方”,恬不知耻地说“天治乙肝”。

“天攻克白癜风”,连肿瘤都不是问题。如果是,为什么中国离诺贝尔医学奖那么远?为什么中医容易被骗?因为人们并不真正了解中医,所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中医是很神秘的,说起来并不好听。

“玄”是“稀里糊涂”的代名词。什么“阴阳五行”“风寒暑湿”听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反正大家都理解不了。我只需要说一句“你身体虚弱,要滋补”和“你是风湿,要祛风除湿”就可以对付病人了。

开一些吃不好吃不好的中药。你可以吃它。中药,如果上半年不吃,怎么会有效果?更为独特的是,在药方中开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药来炫耀自己的“博学”和“神奇”。

就像鲁迅的《原蛐蛐》《冬天的芦根》《霜降三年的甘蔗》,找不到这些药?病治不好不关我的事。现代中医耳鼻喉科的创始人甘曾说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我们来听听这个:“现在连捏脊、刮痧、抖手、按摩脚底、针灸阿是穴、祖传秘方,甚至忽悠骗钱的东西,都贴上‘中医’的标签来骗人。”

.这种污泥浊水,四面八方溅到中医身上。中医怎么才能不倒霉?"

游医固然对中医造成了很多不公,但更重要的是,在“中医现代化”的运动下,中医的精髓正在日渐消亡。这怎么能不让人难过呢?在很多中医(专家)手里,中医只是西医理论下中医的简单罗列和组合。

放弃理论的中医就像一棵树,连根都被砍掉了。当然不会有很好的疗效。治疗过程持续数年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众眼里,中医成了“慢医生”。如果我告诉你,一大堆急性病,吃两三贴中药就会明显改善你。你一定认为我在虚张声势。

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中药三个月不看就没效果。事实上,中医在大多数急性病的治疗上(如感冒、腹泻、发烧、胰腺炎等)都优于西医。).关键是医生的临床用药。也许你要说,不可能。别急,耐心看完书,

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如果在中医中做一个调查,我想很大一部分会认为中医治不好病。他们生病的时候从来不吃中药,因为他们从来不相信中医。他们搞中医,只是谋生而已。我也接触过很多中医学院的学生。

问及未来的打算,他们无一例外的告诉我:对中医不感兴趣,中医理论落后,中医没前途,毕业后想从事西医工作。我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一个肺脓肿的病人,在我的坚持下,用中药治疗了三个星期,痊愈了。当时,当病人第一次被诊断时,

一位主治中医不屑地说:这个病不做支气管镜不行。贴几个中药会好吗?我想说的是:没有我的中药,病人能恢复的这么快吗?你了解中医的伟大和神奇吗?作为一名中医,

你能胜任吗?如果我们中医都不相信中医,还有谁相信?中医还有什么希望?

如果你得了感冒或者急性肠胃炎,你会首先想到看中医吗?我觉得10个人里有9个人会说不,为什么说9个半呢?因为其中一个会要求看中医,配合西医。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观念深入人心。

不是一句话能改变的。在西医无法治疗或疗效不理想后,中医成为很多患者的选择。同时也成为医生使用疗效不佳药物的借口。可以说,很多患者选择中医并不是因为疗效,而只是为了心理安慰。

中医该何去何从?是不是像有人说的“中医迟早会被淘汰”?我认为,作为医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中医,了解中医是如何治病的,才能实现中医的生存和发展。

只有亲身体会中医对急慢性疾病的疗效,才能逐步培养大众对中医的信任,才能真正将中医发扬光大。了解中医的方法就是彻底打破中医头上“神秘”的帽子,把中医的本质清晰的呈现给大家,看清庐山真面目。

再来讨论一下它的生存。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如果你不理解它,你就没有权利告诉它该做什么。看完下一章,你会发现中医离我们这么近,是客观的、科学的、系统的、人性化的。也许从此你会改变对疾病和中医的态度。

提到中医,很多人会联想到阴阳五行。什么是“阴虚”、“阳虚”,什么是“金木水火土”,听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也没有相关的检查作为依据,很奇怪。更神秘的是,病人的手腕上绑着一根丝线。

医生可以在另一端知道病人的情况,比“孙悟空”还要神奇。普通人每天接触到的中医知识,往往和这些联系在一起。难怪中医在大家眼中充满了“玄”,我们知道“玄”就是“不科学”的代名词。

就是这顶“神秘”的帽子,让中医越来越走不通了。正是因为“神秘”,中医被认为不科学;正是因为“玄”,中医的真实面目才没有被世人所认知;正是因为“玄学”,中医被很多无知的人所用;因为“玄”,

中医已经失去了公众信任的基础。我无法了解你,我如何信任你?

事实上,中医药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几千年中,创造了自己独特而卓越的医学成就。但没有人将其精髓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推广给大众。相反,它学会了自己的秘密,排斥别人学习。

于是,中医就被蒙上了一层“默默无闻”的面纱。今天留给老百姓知道的,大概就是中医的异端。我们甚至可以在广告中看到“祖传秘方治疗骨质增生”的段子。试想古代没有x光机。

“骨质增生”这个词从何而来?更何况中医的精髓不在于“老祖宗秘方”之类的细节,而在于中医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卓越疗效。

靠几个“祖传秘方”和“神医”是不可能把中医发扬光大的,也不可能建构中医的真面目。只有让普通大众了解真正的中医,认识真正的中医,走近真正的中医,中医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出路。

在西医盛行的今天,中医理论在很多中医眼里已经成为过时落后的象征。他们认为中医没有先进的生化和影像检查仪器,也没有西医严谨的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医学理论。

只靠医生的问诊和三个手指的把脉怎么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同时,这也是大多数人怀疑中医的地方。很多患者看病都会问:你没给我做检查。你怎么知道我得了什么病?怎么才能对症下药?如果病人问起,

我会说,好问题。因为这正是我想解释的。如果中医这么想,我会说,你根本没有资格当中医。为什么?因为中医的治疗药物是基于中医独特的理论,

它是基于古代中医在探索疾病的过程中发现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整体研究方法。它跳出了现代医学日益微观的研究思路,走上了一条“相对辨证”之路。“相对辨证”这个术语是我的定义。

与介绍中医的通俗书籍里写的“宏观辨证”不同。我称之为“相对辨证”是因为整个中医理论的本质是一个医学《相对论》。我们知道人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其中,单个器官的功能强度或物质水平并不能代表其整体面貌。只有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得到最科学的结果。所以中医把人体的整体平衡作为研究健康和疾病的标尺。

认为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平衡被破坏的结果(我在第3章有详细论述)。中医学正是通过对疾病与整体平衡关系的研究,运用归纳、总结、演绎的方法,形成了自己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

只要我们分析患者的外在症状,就可以得出这种疾病导致机体整体失衡的情况和程度。既然我们知道了病源,我们当然可以证明这种药。这个过程叫做“辨证论治”。

中医比较重视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机体整体平衡的失调,认为病后出现各种症状的根本原因是机体原有的内部平衡被打破,所以出现各种不适。所以当我们知道这种疾病时,

更重要的是了解疾病对人体平衡的影响和破坏,在治疗中也要注重恢复机体原有的平衡。这样才能快速改善症状,治愈疾病。

有人要问了,如何通过人体的主观感受和外在表现来揭示人体内在失调的根源(即疾病的本质)?我们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气温低的时候,手暴露在空气中会觉得冷。

我们会自然而然地采取戴手套、取暖、搓手等措施来改善手的冰冷感。这其实类似于一个简单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冷刺激”是引起不适的原因。

“手冷”是身体在“冷刺激”的原因作用下的外在表现。通过我们的主观感受,可以直接判断人体不适的原因是“冷”,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变。如果我们感到手脚冰凉,我们必须先去实验室。

看哪些指标异常再考虑如何处理。我想任何人都会觉得这是个笑话。其实对疾病的认识也是如此。身体的主观不适和各种外在表现,是疾病最本质、最真实的反映。

比如胃部冷痛、胀痛、隐痛、刺痛所揭示的疾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知道这分别是“脾胃虚寒”、“脾胃气滞”、“脾胃虚弱”、“脾胃瘀血”所造成的,

在治疗上应该分别采用“温胃散寒”、“理气和胃”、“培补脾胃”、“活血化瘀”等不同的方法,而我们的检查结果往往是千篇一律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西医学,

在治疗上当然也无二法了。再如冻伤和烫伤都可以引起疼痛,而检查的结果往往都是“发炎”,而病源却有着天壤之别,到底谁对疾病的认识更科学?你可以自己判断。

中医对疾病认识的这种“相对辨证”方法应该是更符合生命科学的法则的。我们知道,人作为一个活体,非但很多的物质我们现今的科学还无法认识和检测,对各物质之间的互相联系与作用更是知之甚少,而且能检测到的物质,

个体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现行的西医学各种检查化验的指标往往是一个统计学处理后的参考范围,它并不绝对,它只告诉我们一种存在,至于在每一个具体的病人身上,它是否直接意味着疾病,我觉得应该商榷。打个比方,

人老了头发会变白,皮肤会起皱纹,它和我们健康成年人的黑发、光滑的皮肤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是否也是疾病呢?你当然会说:不是。因为我们看到产生这一变化的是老年人,我们知道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变化。

那假如我抛开活体,告诉你黑发和光滑皮肤是正常的,给你在显微镜下观察白头发和起皱的皮肤你会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你肯定会说:这是不正常(病态)的。因此我要说,抛开了“人”这一“活体”,

单纯的化验数值不能作为判断疾病的依据。而中医正是从“活体”这一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环节入手,时刻关注机体外在表现所揭示的内在本质,因而更有针对性,对疾病的认识也更有远见性。作为“相对辨证”的具体实施,

“辨证施治”是中医立法用药的根本,它无须借助各种外在仪器的检查作为辅助,而且能获得仪器检查所得不到的更科学和个体化的疾病信息。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着手逐步剥去套在中医身上“玄乎”的外套了。让中医走下玄坛,近距离地接触中医,我们才能真正地看清它。

某人平素没有不适的感觉,只是偶然在体检时发现血压为160/95mmHg(参考范围为90-140/60-90mmHg),于是就被诊断为高血压病,

可是当使用降压药物(正规用药)将血压降至120/75mmHg后,反而出现了头晕乏力、四肢倦怠、黑蒙等症状,生活质量大为降低。

某人自觉身体非常不舒服,感到明显的乏力、头晕、疲倦、纳差、心烦、失眠,到医院作了各种检查却仍然得不到一个明确的诊断,因为各种检查化验的结果都显示为正常。这时,医生也常常束手无策,

只能给予一些含糊的结论:诸如植物神经紊乱、臆症、亚健康等等,治疗上也无良方,通常给病人配一些安慰剂了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西医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是建立在各种仪器检查基础上的,它过分强调了单个指标对人体的影响而忽略了它和人体整体的关系。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各个组织器官和各种物质成分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系统,

当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处于协调、平衡状态时,系统就能正常运转,换句话说,虽然每个人的强弱、胖瘦、高矮与美丑各不相同,但只要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物质成分之间处于一种互相平衡,相互协调状态时,

机体就处在健康状态,反之,则是疾病状态。因此,中医学提出了一个与西医学迥然不同的健康与疾病的概念,那就是不再把单个的生命指标作为衡量健康与疾病的标准,而是将机体的内在平衡与否作为健康与疾病的标准,

也就是说,西医学所做的单项的化验指标或检查结果它只是表明一种存在,当它有异于正常的参考数值范围时,我们不能就此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而要判断它的异常是否对人体的生理平衡造成了破坏,如是,

则人体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这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疾病。反之,如果它对机体内在的平衡没有造成破坏的,那就不能称之为疾病。中医学称这种以机体内在平衡为着眼点的健康状态为“阴平阳秘”。了解了这一点,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的例子,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了。第一例虽然有血压值偏高的事实,但他的“高血压”是与他内在各系统的运转相适应的(当然,判断机体是否处于平衡健康状态,

不是简单地看病人有无不适症状,而是要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来综合得出结论,这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会专门介绍),也就是说,160/95mmHg的血压状态下,才能保证全身和大脑的血液供应,如低于这个血压,

就会出现大脑及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表现。例二虽然在检查中没有发现异常情况,但他内在的平衡已经受到影响,故而会出现各种不适。

人作为一个活体,生活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同时,人作为有别于一般生物而存在的高级动物,又有着自身极其复杂的思维、心理活动,因而人体的内在平衡时刻受着自身或外来的影响,但一般情况下,

这两者不会对人体造成疾患,那是因为,人体有着自身的防御机制和调节机制,可以及时抵御各种外来因素对机体的侵害,并调适机体的内在平衡,使内、外界各种因素不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机体用以实现上述功能的两大体系就是:防御体系:它主要负责对外来伤害的防御。包括:免疫系统(抵御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对人体的侵害),修复系统(使机体受到外来损伤后能及时修复,

而不致组织器官功能受损),应激系统(使机体在受到伤害后的损伤程度降到最小)。调节体系:它主要负责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正常、协调运转。我们知道,

人体基本生命活动有赖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这六大系统的正常、协调、有序地运转,

这就要求人体有一个完善的调节体系来维持这六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平衡、互相制约、协调运转的关系。人体实现这一功能,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实现。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指挥中心和司令部,

监控着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物质成分的微小变化,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制约关系,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将这种调整信息通过外周神经传递到各组织器官,实现对内环境的直接调控;同时,

它又控制着内分泌系统,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来改变体内各种激素的水平,从而增强或减弱某一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以此实现对内环境的间接调控,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使机体内环境尽可能处于平衡状态,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机体的健康。中医将这两大体系合称为“正气”,它是护卫人体内在平衡的主导因素,有了它的正常运转,人体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内、外界因素无处不在影响下依旧保持健康的状态,

中医学称这种现象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前面已经提到了,人作为一个活体,时刻都受着外界或自身的影响。外界的影响比如各种气候变化、细菌、病毒、外伤等,自身的影响如情绪变化、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

当这些内、外界的影响超过了人体“正气”所能调节的范围,它就会对人体的内在平衡造成影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学称这种能造成机体内在平衡失调的因素为“邪气”。

“邪气”从来源分可分为“外来”和“内生”两大类。外来的“邪气”包括各种自然条件对人体的伤害(中医将其归纳为6种典型的邪气:风、寒、暑、湿、燥、火,简称“六淫”),

细菌、病毒造成的各种感染(中医将其中有传染性的一部分细菌、病毒称为“疫疠”)等。内生的“邪气”包括各种情绪变化对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中医将各种情绪变化归纳为七种:喜、怒、忧、思、悲、恐、惊,

简称“七情”),饮食劳倦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后引起机体内在平衡的破坏(中医将其归纳为5种,它们指: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简称“内生五邪”)。

当这些“邪气”破坏了人体的内在平衡时,我们就会感到各种不适,这时我们就“生病”了。也就是说,当“邪气”对人体的影响,超过了“正气”所能防御和调节的范围时,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产生这种结果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邪气”过于强盛,二是自身“正气”虚弱。而当“邪气”对人体的影响,没有超过正气的防御和调节范围时,就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中医学是通过疾病在人体的外在表现来判断体内平衡失调的情况,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医疗观察和实践,运用归纳、分析、演绎等方法,创造了“藏(音脏,去声)象”理论。

“藏象”是中医认识疾病的独特方法。所谓“藏象”就是“藏之于内而象之于外”的意思,也就是说,机体五脏六腑虽然藏在体内我们无法看到和触摸到,

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均可以在体外表现出来而被我们所观察和了解到,因而我们就能利用我们观察、了解到的体外的变化来推断体内五脏六腑的病变情况。西医学也有这方面的认识,

如两颧潮红是心脏二尖瓣功能不全的表现,面色黧黑是肾功能不全的表现等等,但西医学在这方面的认识是零碎的和肤浅的,远远比不上中医的系统化和整体化,

中医将诊断(望、闻、问、切)、生理、病理都和“藏象”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现行所有的中医书都仅仅将“藏象”作为中医对脏腑功能的认识,而没有意识到它是中医学存在和发展的核心。

我认为藏象学说指明了中医学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从机体的外在表现推断体内脏腑功能的变化),成为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有了它,中医的“望、闻、问、切”才成为可能,中医的诊断用药才有科学性可依,

而唯有理解了“藏象”,我们才不再会觉得中医“玄不可及”,才不会因为中医不借助仪器的检查而指责中医“不科学”。中国古代医家通过医学实践为我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医学遗产,其科学性可谓烛照千古,

难道我们可以不负责任地把它仍进垃圾堆吗?

根据患者的外在表现来推测其内在的生理变化,这正是中医的科学性所在,就好比我们手暴露在气温很低的环境中时会有“冷痛”的感觉,

我们通过这感觉完全可以来推断是由于“寒冷”这种因素导致了“冷痛”这种不适感觉的出现,我们就能相应地采取“保暖”的措施来改善这种不适感。同样,假如我们从体外获得如下信息:胃口不佳,

大便不成形或夹杂有不消化食物,时有胃脘隐痛、空腹时尤为明显,经常感到疲劳乏力,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脉象细弱等,我们就能推断出体内脏腑的变化是“脾胃虚弱”这一原因造成的,

我们就能采用“补脾健胃”的方法来治疗它。这一推断并不是凭空说说的,而是建立在历经检验的“藏象”理论之上的。很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很大一个原因是认为中医没有客观的检查作为诊断的依据,

还有中医所称的'气血阴阳'玄乎,让人感觉捉摸不定。其实这是因为中医千百年来,没有人真正正确阐述过中医的本质,现代中医更是将中医的根本抛之脑后,大搞西医化的中医,还自谓中西结合,良可叹也。其实,

中医的诊断与用药有着极其严谨而客观的依据,只不过这些依据并不是通过仪器检查获得,而是通过病人的主观感受和医生的望、闻、问、切,并进行综合分析、取舍后获得的,它较之仪器的检查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我认为也更能揭示疾病的本质,更符合生命科学的特点。中医的诊断与对疾病的认识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与依据,其科学性、严密性与可重复性更是历经千百年而熠熠生辉,中医的核心就在'藏象'二字,

了解了'藏象'也就跨入了中医的门槛,你将会发现一个别样的医学领域,你也会发现中医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医学,其科学性及远见性早已超出了现代医学所达到的高度。西医学至今仍在微观的世界中寻找医学的发展,

而中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找到了一条整体研究的康庄大道,而我以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有一天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中医学在千百年前独具慧眼的研究思路(藏象学),会是远远走在现代医学的前面。

“藏象”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可以说它几乎是中医的病因、生理、病理、诊断各个学说的存在基础。概括地说“藏象”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生理藏象。

指人体内各种物质成分、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以及经络的生理功能与外在表现。病理藏象。指人体内各种物质成分、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以及经络的病理过程与外在表现。病因藏象。

指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疫疠、外伤、痰瘀等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不同外在表现。

中医的“藏象”学说,是怎样通过对机体的外在表现的分析来揭示疾病的本质呢?认识疾病的本质,不外乎以下几点:疾病的部位疾病的性质疾病的原因。在“藏象”学说中,

每一脏腑、经络和各种基本物质成分的疾病都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因而疾病的定位是很容易的,比如中医认为“心主神志”,故出现心慌、神志不宁、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的,可以定位在“心”;“肺主呼吸”,

故出现气急、呼吸不利、哮喘、咳嗽、胸闷等症状的,可以定位在“肺”;“肝主疏泄”,故出现情志不畅、两胁胀痛、口苦、黄疸等症状的,可以定位在“肝”;“脾主运化”,

故出现胃口不佳、脘腹胀闷、大便夹杂不消化食物、嗳腐吞酸等症状的,可以定位在“脾”;“肾主骨及生长发育”,故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骨骼脆弱、佝偻病、骨折后不愈合、性功能低下等症状的,

可以定位在“肾”(这些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会详细地介绍,这里仅作简介)。在认识中医的过程中,有一点要说明,中医所称的脏腑,决不是单纯解剖意义上的组织器官,而是基于中医对人体的整体性认识,

比如中医所说的“心”就包含了现代医学很多大脑与植物神经的功能,其他肺、肝、脾、肾也是一样,它们都是中医学整体研究的名称,它们包含着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组织器官、活性成分、体内激素的内容。我们知道,

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有着很多不同的功能,比如大脑,有着思维、记忆、调节体内激素水平、语言、肢体动作、调节体温等等功能,中医学则将它的功能细化,重组,比如通过观察,

失眠、健忘、神志的变化常常和心慌、心悸以及心脏的跳动联系在一起,因而就将大脑有关神志、记忆、思维这一部分功能划归“心”这个脏腑,

中医学的这种研究我认为可以更好地认识脏腑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疾病认识的全面性,不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疾病的部位确定了,我们再来确定它的性质,疾病虽然千变万化,但究其本质不外乎“虚实、表里、寒热”六项而已。虚实”反映了人体邪气和正气的盛衰情况,邪气盛就是实证,正气虚则是虚证。

所谓“邪气”也就是指各种外来致病因素和体内代谢障碍所致的病理产物,所谓“正气”则是指人体内的各种精微(营养)物质。“实证”的临床表现多样,

常见的有“腹痛拒按、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腹膨隆、小便淋漓涩痛、舌厚腻、脉实有力”等。

“虚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面色无华、精神萎靡、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小便失禁、大便滑脱、自汗盗汗、腰腿酸软、头晕乏力、嗜睡健忘、语音低微”等神气不足的症状。“表里”是判断病邪侵入机体的深浅程度。

致病“邪气”入侵机体,机体“正气”必然会产生抵抗(现代医学称之为“免疫”),在二者抗争过程中,如果人体正气占上风,则不会造成疾病,而当“邪气”占上风时,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

比如说会出现“发热恶寒(恶风)、头身痛、脉浮”等,我们称之为“表证”,这时“邪气”尚在肌表,正气尚有力抗争,故只需用药解散外入的“邪气”,病就会好转。

假如“正气”不足以抵抗“邪气”而导致“邪气”深入脏腑,则会出现“高热口渴、腹痛腹泻、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状时,我们称之为“里证”,此时,邪气已经深入脏腑,只能用泻下、利尿、涌吐等方法祛邪外出。

而当正邪双方势均力敌时,则会出现“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胸胁苦满、不欲饮食”等症状时,我们称之为“半表半里证”,这时“邪气”在表里之间,只有扶正祛邪才能兼顾。“表里”反映了疾病的深浅和病势的轻重,

一般来说,疾病在表为新病、轻病,在里则为久病、重病。““寒热”是用于判断疾病对人体原有的平衡造成的影响。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体内各组织器官和物质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比如说恒定的体温,

相对稳定的各种细胞数量、种类,相对稳定的各激素浓度水平等等,这种平衡状态,中医称之为“阴平阳秘”,通俗地讲,就是“阴阳平衡”的意思。一旦发生疾病,这种平衡往往会被打破,从而造成阴阳平衡的失调,

这种失调可以是“邪气盛”造成的,也就是产生“阴盛”或“阳盛”的结果,也可以是“正气虚”造成的,也就是产生“阴虚”或“阳虚”的结果,前者属于我们前面讲的实证,后者则属于虚证。

阴阳平衡失调产生的后果只有两个,“阴盛”和“阳虚”均会导致“阴”相对过盛而产生“寒证”,而“阳盛”和“阴虚”则均会导致“阳”相对过盛而产生“热证”。“寒证”由于“阴盛”造成的称“实寒证”,

表现为“受寒而发,发作突然,脘腹肢节冷痛,得暖痛减,痛处拒按,脉紧或弦”等;由于“阳虚”造成的称“虚寒证”,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脘腹疼痛绵绵,时做时止,痛处喜暖喜按喜揉,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

脉细弱无力”等。“热症”由于“阳盛”造成的称“实热证”,表现为“热度较高,畏热喜冷,面红目赤(呈深红或紫红),烦躁不宁,甚者有神昏谵妄,口渴多饮,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黄赤热烫,

大便干结不通或大便溏泻伴肛门灼热,舌深红或紫红,苔黄厚脉滑数有力或实”等;由于“阴虚”造成的称“虚热证”,表现为“热度不高,常为低热或中等热,夜间骨蒸(指自觉有热从骨骼间向外透发,热后汗出,汗后热退,

自测体温往往正常,一般出现在夜间),午后潮热(一阵阵发热,犹如潮水一般,周而复始),五心发热(双手心、双脚心、心窝),口渴不欲多饮,心烦失眠,两颧潮红(呈嫩红色),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

“表里、虚实、寒热”在疾病过程中往往是错综在一起,形成“表虚”、“表实”,“里虚”、“里实”,“表寒”、“表热”,“里寒”、“里热”等多种结果,基本上概括了疾病的总体性质。

中医对疾病原因的认识,也是基于“藏象”理论的,并不是从微观上去研究,而是根据各种内、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外在表现来定义病因的名称。根据外在表现的不同,中医将病因分为三类:一是外因,

指外界邪气侵犯人体造成疾病。具体来说有六种邪气,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中医称它们为“六淫”。“淫”有过多的意思,我们知道,上述六种因素均是自然界存在的,平时并不会造成疾病,

只有在“过盛”或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这六种因素才会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二是内因,指人体内在因素造成机体代谢障碍和平衡失调,从而产生各种不适。具体来说有七种因素,

分别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七情和六淫一样,在正常情况下也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和调节能力,则会造成疾病。

其中过喜会伤心、过怒会伤肝、过思会伤脾、过悲会伤肺、过恐会伤肾,这都是中医学长期观察、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三是不内外因,也就是除了上述“六淫”、“七情”之外的致病因素。

具体包括:饮食劳伤、外伤金疮、房室劳倦、虫兽所伤等等。

中医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探讨疾病的本质,是基于中医对疾病的整体观和相对观。前面我已经讲过,中医认为疾病症状的产生,关键是机体平衡被打破的结果。比如说细菌感染后出现发热,这时,对疾病的本质而言,

细菌的种类并不重要,(好比我们手指被烫伤,我们在治疗时无需知道是滚水烫的还是蒸气烫的,因为不管什么烫的,只要其外在表现相同,则疾病的本质是一样的。现代西医学在细菌、病毒的微观研究不断深入,

发现的种类不断增加,可是对付的办法却越来越少,微生物的抗药性越来越多,药物的副作用越来越无法避免,这是为什么?微生物是没有穷尽的,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认识它们,关键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对疾病的认识),

重要的是它引起的后果是造成了机体体温的升高,而这种“发热”的症状才会对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所以中医学抛弃了对病因的微观研究,而是着力于从机体平衡入手,

探讨各种致病因素对机体平衡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病因学说。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news/zhongyizixun/19841.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本栏阅读
    医学从嫌弃到被推崇,导师张雪峰功不可没,医学之路会更平坦么?
    当年犹豫再三,给孩子报考了医学专业孩子高考那一年,社会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朗,不知道互联网..
    贫血的人想要补血,不要再吃红枣、红糖,吃这4种食物才能补血
    缺铁似乎是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如果身体缺铁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会让人时常..
    艾灸的铁规,请一定要知晓
    关于艾灸的文章发了很多,但是有些基本的原则,大家在日常中还是会忽略,也还有人不明白,所以..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