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医药资讯  中医资讯 >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中医科学内涵探索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中医科学内涵探索

时间:2023-12-27 22:48:36 作者:医者仁心 阅读:404°C

编者按:在近日由教育部“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际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北京论坛”上,来自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韩国、伊朗、法国、日本、新加坡、瑞士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国内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以及中医基础理论

编者按:近日,由教育部“王宽城教育基金会”主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国际北京论坛,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韩国、伊朗、法国、日本、新加坡、瑞士等国的近百名中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出席。

就中医基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热点、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多学科的关系等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节选部分专家的主要观点,相信对我们学习中医理论,探索中医发展之路有所裨益。

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教材编写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严建华: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在没有全面深刻理解中医学术内涵的情况下,盲目借用西医的还原论分析方法,以现代医学评价体系为标准对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改造,造成概念和理论的混乱。

对中医临床和教学造成了负面影响。要在中医基础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必须对中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对中医理论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学术解读。

确立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学术内涵和体系结构,取得学术共识。本着扬长避短的基本思路,从技术层面对临床诊疗、养生防病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创新和提升。在此基础上,

对学术内涵已达成共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有计划的探索。其中,学术阐释是中医理论研究不可逾越且必不可少的阶段(环节)。其功能之一是为中药的技术改革、创新和品位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二是为中医学术体系的本质发展即科学突破做准备。从技术层面改革创新中医临床诊疗方法,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举措。在中医理论研究没有根本突破之前,中医临床技能要提升。

既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也有利于学术解读。二是在摸清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基础上,评价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价值和利弊,进一步开展转化工作。

由于中医理论体系在微观领域和知性认识上的“先天不足”,中医对生命机制的认识是笼统的、模糊的、不严谨的,难以达到准确认识和把握疾病本质的目的。与此同时,

“重道轻器”的方法论特征阻碍了中医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进而制约了医学应用。基于上述评估,

在改革中医理论体系的探索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中医从宏观层面把握生命机制和规律与现代科学主要运用还原分析从微观层面研究生命活动的矛盾。

第二,如何科学地选择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非实证部分,比如中国传统文化。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郑: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是继承和创新的基石。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医继承和创新的基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思路应包括: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理顺研究方向,培育新的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和关键研究项目

开展藏象、经络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非常复杂。如果复杂的关系被简化,

可能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一种是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3)建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不能套用西医的基础研究模式,不能急功近利,要实事求是,探索创新。

(4)打造一流团队: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和教学创新团队。(5)建设学科平台:包括重点研究室、实验室、教研室等平台建设。(6)促进交叉学科: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

多学科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京波: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表达

中医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参与。但由于中医基础理论表述不规范,概念模糊,思维方法复杂,现代科学无法完全理解中医。虽然很多人想了解和学习中医,

但是,他们往往会因为不了解中医理论而苦恼。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表达研究,对促进中医学术发展、传播普及、中医实践规范化和法制化、中医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表达研究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在此基础上的文献和学术发展研究,概念的语言表达(语义表达)和规范化;二是概念的现代阐释和理论方法的规范化。

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表达研究要把传统和现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中医传统的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和理论思维,又要重视调查研究、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实验、现代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等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表达研究是一项长期的课题,研究成果要不断完善和修正,在理论和经验继承方面疏通古今,发挥中医理论和经验紧密结合的优势,在合理的中医理论指导下实现现代、科学的表达。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教材建设是重中之重。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教材的研究和建设,已成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指导思想上,中医药研究生教材建设一方面要依托原有学科优势,建设优势学科的精品教材,另一方面要不断开辟新的学术增长点。

从中培养和建设优秀教材。新颖性、特色性和现代性是优秀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基本特征。在教材编写中,原则上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与统一,注重知识的继承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

把握宽度和深度的尺度;处理好与中医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教材和学术专著的关系。写作形式应正确运用理论逻辑模式、科学主题模式、科学问题模式等科学思维模式。

必须体现中医基础理论学术体系逻辑结构的科学性、主题单元的层次性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编写时要树立和强化前瞻意识、质量意识、质量意识、定位意识、信息意识和市场意识。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教材建设必须严格选择教材选题和编写团队。对教材的主编和编委要有严格的要求。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问题和临床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彦池:丰富和完善中医气化理论。

过分强调中医基础理论的人文性和哲学性,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创新。完善、系统化、创新中医药理论体系,使中医药实验研究的思维方法中医化,扩大现代科学方法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比如气化理论,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但却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气化的思想早在《易经》年就形成了。气化的概念,

哲学上主要解释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和转化;在中医中,主要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也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气化是人体内阴和杨琪对致病因素的运动、化生和反应的高度概括。气化说,无论是哲学还是中医,都是指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人体系统是内外关系的统一体,气化的过程体现在其结构和功能上。

在结构方面,体现主要在于人体各要素的方式和稳定性,结构的稳定性取决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制约、选择和协调。从功能上讲,它的特点是气化过程的不可逆性和连续性。

其内部结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受气化“熵”的影响。气化活动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调节人体气机、温凉以及精气、气血、津液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湖北中医学院教授王平:应重视中医复合病因学的研究。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加,医学模式的转变,其病因越来越复杂,由其引起的现代疾病也越来越难以治疗。单一病因的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于疾病的发生和现代临床的需要。

现代疾病的复杂性和中医病因理论的研究现状要求我们对中医复合病因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开展中医复方病因学研究,完善复方病因学理论体系,构建相关理论。

深入探讨病因之间的复合规律、复合病因的致病特点、机理、途径和防治方法,对于提高中医治疗疑难疾病的疗效和预防严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医病因理论,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对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医复杂的病因学及其引发的疾病的复杂性,与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方法论内容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甚至有些思维和方法惊人的相似。在全面分析中医病因学理论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受基因组理论的启发,

本文提出了“中医病因组”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分类方法、研究思路等进行了探讨。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乔明琦:中医科研选题要从中医理论出发,研究结果回归、创新中医理论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主要指七情。情志病证是指由情志刺激引发、诱发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具有显著情志异常及其相应躯体症状,典型病证如经前期综合征、反应性抑郁症、青少年学习障碍等。

要将情志与心理情况相互联系,才能有效预防发病。了解情志发病的始发因素、诱发因素和发病条件,才能指导临床治疗。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多种情志组合共伤一脏的机率更大,且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

并提出了相关科学假说。情志致病与个体心理特征、功能状态有关,与单胺类神经递质、激素水平发生异常变化有关。我们的研究方法采用国际认可的个性、情绪、社会事件量表及相关检测,

包括回顾性调研、现况调研、前瞻性队列研究、病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与模型评价研究等。我们还体会到,中医科研选题要从中医理论出发,研究结果回归、创新中医理论。(原载中国中医药报:海霞)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news/zhongyizixun/10775.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本栏阅读
    医学从嫌弃到被推崇,导师张雪峰功不可没,医学之路会更平坦么?
    当年犹豫再三,给孩子报考了医学专业孩子高考那一年,社会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朗,不知道互联网..
    贫血的人想要补血,不要再吃红枣、红糖,吃这4种食物才能补血
    缺铁似乎是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如果身体缺铁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会让人时常..
    艾灸的铁规,请一定要知晓
    关于艾灸的文章发了很多,但是有些基本的原则,大家在日常中还是会忽略,也还有人不明白,所以..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