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医药资讯  中医资讯 > 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时间:2023-12-27 22:45:56 作者:药材库 阅读:394°C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数千年来,中国人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并逐步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医药体系——中医药学。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整个人类健康事业发挥

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并逐渐形成了——中医医疗体系。

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整个人类健康事业已经和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气质、性格和特点。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

西医药学随西方科学技术一起传入中国,不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医独家经营的局面,而且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现代科技浪潮的冲击和现代医学的挑战,中医学术应如何应对?我们认为,

思考和回答中医这一重大问题,必须借鉴百年来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充分遵循中医学术发展本身的规律,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1.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在中医外感致病理论的发展中,现代科技研究表明,所谓外感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等致病微生物,以及中毒、中暑等理化因素。

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环境污染、核辐射、大气变暖、生态失衡等负面影响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推动了中医外感致病理论的发展。在中医七情致病理论中,现代科技研究发现,

情绪异常变化可导致神经和体液异常,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低下,从而科学揭示情志病理论。近年来,

现代时间生物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和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不同时间、地点、气候的人有不同的发病规律,这是对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的发展,将在疾病的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医诊断学的进步。

正确的诊断是临床有效治疗的前提。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具有全面、客观、辩证地反映疾病全过程、无伤害的优点,但存在诊断模糊的缺点。

现代诊断方法,如CT、核磁共振、热成像等。有清晰准确的优点,但有局部的,微观的,形态学的分析,有些还是有破坏性的。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广大中医工作者根据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和诊断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了微观辨证。

从而使传统的宏观唯象辨证发展到了与实验研究、微观、微观和超微结构检测观察相结合的水平,促进了中医诊断学中宏观与微观辨证的统一。

3.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不断丰富,出现了穴位磁疗、中药离子导入等先进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探索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机理取得了重要成果。

建立了——中药药理学新学科,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合理依据,为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了有力手段。同时,数学、统计和信息等现代科学方法的引入,

促进了中药质量控制、炮制机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为中药研究从经验走向科学提供了基础,解决了中药综合评价、中药质量标准和规范、中药研究的复杂问题。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学术发展影响的理性思考

通过对近百年来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现代科技方法的应用提高了现代科学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丰富了中医临床手段,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了现代科技平台;另一方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深入,中医学术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主义肢解了中医学术本体论。

中医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增进健康的传统科学技术,属于科学文化的范畴。中医诞生于古代,孕育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它从来没有从自然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独立出来。

因此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和传统文化烙印,中医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人文文化属性。中医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结合。简单地将中医定位于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并不能真正揭示中医的学术本质。但是自20世纪以来,

以现代科学为最高和唯一价值标准的科学主义,对中医理论和实践这一复杂“文本”的丰富内涵进行了误读和简化:一方面,中医学术中源远流长的人文文化被忽视和批判为反科学的封建糟粕;另一方面,

在中医现代化过程中,把人文文化的内容当作科学文化的内容,用现代科学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中医,没有充分考虑中医人文文化的特点,从而丧失了中医的学术主体性。

2.用西医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中医,会导致中医的异化。

应用西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三,利用西医“病”的研究模式,筛选和开发有效的中药和中药复方;第四,应用最新的现代科技方法(包括基因研究方法),根据西医对“病”的理解,筛选中药及其提取物、有效部位和成分;第五,用西医认识疾病,

因此,展望中医的前景,必须从中医的本质特征入手,遵循中医的发展规律,依靠多学科的支撑,走自己的中医学术发展之路。

三、现代科学技术指导下的中医药发展前景

通过对近百年来中医学术发展的反思,中医现代化必须建立在一个基本事实上:中医学术思想和体系是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认知手段,围绕临床现象而构建的非线性推理工具,它来源于临床,又回归于临床。因此,

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突破点只能是临床,还要临床。

1.重视中医临床诊疗体系

与现代医学不同,围绕临床现象构建的中医理论体系,基础理论与临床技术应用之间没有明显的学科边界,二者的关系难以割裂。基础理论植根于临床实践,反过来又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的诊断,更多的表现的是中医个人的学术积累和临床感悟。如何围绕临床现象,实现四诊信息的规范化、客观化采集,建立四诊信息的相关标准,并借助上述各种现代科技信息采集手段,

借鉴生命信息表征的相关方法,推动中医诊断标准和诊断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医诊疗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但在现代研究中,在主流医学的影响下,中医综合技术体系已经越来越分化为互不关联的单一技术和手段,离开了个体化诊疗的整体思维特征和学术特征,不断受到“科学主义”的攻击和指责。为此,我们认为,

规范中医诊疗方法,重建中医诊疗标准,恢复自然疗法的综合运用,是促进中医发展的基础工程。

2.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性是中医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近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西医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中医的疗效,这不仅排除了中医对个体生活质量的高度关注,也背离了医学科学的人文传统。

中医既然是基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来辨证论治,那么也应该用中医的语言来评价其疗效。

这个治疗标准既能涵盖现代医学的病理变化,又能反映中医学生生命“形象”的健康结局。建立中医语言表征的疗效评价标准,不仅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客观的了解,而且可以使中医疗效的评价建立在客观量化的基础上。

中医药走向国际更加方便。

3.推动中医理论创新。

中医诊疗体系和中医临床疗效标准体系需要以临床为基础,同样,中医理论创新也应该来源于临床。从《黄帝内经》开始,

《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都是随着临床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当原有的医学知识不足以指导临床诊疗活动时,新的理论和学说就会随着临床诊疗的需要而不断涌现。

当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围绕临床变化创新中医理论,预留了空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中医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可资运用的理论与技术;中医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医药学人的历史使命。为此,推动中医理论创新的原点,应回归中医临床。我们应遵循认识论的认知规律,集中力量,

针对西医学不能解决或存在明显不足的领域,以中医临床为基础,从临床——临床经验——临床理论——反复验证于临床——归纳为中医理论。

{x}

4.确立中医药学在未来健康事业中的地位

医药学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积极倡导防治疾病的三个“三分之一”战略,

即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三分之一疾病通过信息有效沟通能够提高诊疗效果。在人类的进化史中,与非健康的因素与状态争斗,是医药学的宿命。

不管线性科学如何将生命的本质“还原”为不断可分的物质形态,生命过程中整体的、综合的、社会影响下的物质运动变化,并不能完全真实地被实验室模拟,不断变化的人类疾病谱,也昭示着“唯科学主义”的被动与无奈,

折射出中医药学思想方法的科学内涵。基于此,WHO的三个“三分之一”战略愈发显示出对医药学的指导意义。

在三个“三分之一战略”中,中医药学的地位将日趋凸显。中医预防医学的思想与方法在社区卫生保健中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人口老龄化社会和亚健康现象的日益突出,

为中医药学提供了新研究领域;中医临床实践中展示的强烈的人文关怀,

客观上通过信息沟通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学在当代若干重大、疑难疾病诊治中仍然体现出不可或缺的传统技术支撑;与中医药健康理论、养生知识关联的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

为中医药学具有自然疗法属性的康复理论与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健康事业中,中医药学的地位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加深中医药学对自身理论体系认识深化的同时,导引中医药学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但是,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不是研究中医药的惟一理论与方法。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必须从中医药学的本质特征入手,依据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规律,围绕临床现象,依靠多学科的支撑,走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自己的路。(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吴勉华)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news/zhongyizixun/10508.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本栏阅读
    医学从嫌弃到被推崇,导师张雪峰功不可没,医学之路会更平坦么?
    当年犹豫再三,给孩子报考了医学专业孩子高考那一年,社会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朗,不知道互联网..
    贫血的人想要补血,不要再吃红枣、红糖,吃这4种食物才能补血
    缺铁似乎是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如果身体缺铁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会让人时常..
    艾灸的铁规,请一定要知晓
    关于艾灸的文章发了很多,但是有些基本的原则,大家在日常中还是会忽略,也还有人不明白,所以..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