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铭廖俊岳赵冉北京时珍中草药研究所
李刚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李时珍(1518-1593),东壁人,号湖滨,号。晚年的湖滨山,出生于明朝的周琦(今湖北蕲春县)。他是中国著名的药理学家和博物学家。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1596)距今已有30年的历史,藏书800余册。
手稿是“三易”从盗墓法典,和传说中,哪里有相关的,那是毫无准备的。如果进入金谷的花园,色彩夺目;如龙王宫,宝藏尽知;至于卷玉,头发也是可以索引的。宽泛而不复杂,详细而重要,全面核,直窥深海。“这是中国著名的医学经典。
有“天下第一药典”的美誉。在医药、植物、文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本草纲目》年中药栽培实录
中草药栽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随着中医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我国古籍中关于中草药种植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诗经》年(公元前11世纪至6世纪中叶)。
也有西汉(公元前221年)0755年到79000年的书籍记载。从那以后,
《神农本草经》(公元581-682年)、《千金方》(公元533-544年)、《齐民要术》、《隋书》(公元1178年)等古籍中有零星记载。
到了明朝李时珍《橘录》年,总结了前人在医学上的成就,也总结了中草药的栽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已经栽培的中草药有130多种。摘录如下:
人参也可以收集种子,在10月份种植,比如蔬菜种植。秋冬矿工实,春秋矿工软,非地产虚实。
胡燕Xi是东北部的野蛮人。这是种在二毛山龙洞里的。每年寒露种下后,初春长出嫩苗,叶子像竹叶,三月三寸长,根像芋头蛋,长夏把它们挖出来。
芍药是一座小山。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种植植物,但要想让自己的花和叶肥大,就必须加粪土。每年八九月,取根割之,因为是药为利。
荆芥本来是野生的,现在全世界都在用,所以种植的比较多。二月苗生,辣炒。茎方形,叶薄,窄如金雀花叶,黄绿色。八月小花开,穗作屋。房子就像紫苏的房子,里面有很细的种子,比如带刺的种子,黄色的,红色的,甚至在摘穗的时候也用。
古代人的牛蒡种子种植在肥沃的土壤里。切苗洗菜,取根煮露做果脯。云对人很有好处,今天的人很少吃。三月生苗,茎三四尺高。四月花开簇簇,薰衣草。它壮如枫树球,又小,花萼上簇着几百根细刺,一个球里有几十个孩子。它的根有手臂那么大,
长者近一尺,肤色灰黑。七月摘籽,十月摘根。
在冬季至日之前,用猪粪栽培附子五至七次,然后逐月种植和翻耕,直到第二年8月。史真说:年年岁岁,田熟耕。取龙眼、龙州、七桂、木门、青堆、小平的种子。十一月播种,春天播种。它的茎是野生的苦艾,
它的叶子又麻又厚。它的花紫色花瓣,长苞片,圆形。七月摘的叫早水,拳头都缩小了,盖子也没长起来。最好在9月份采摘。
五味子的五味在今天可以分为南北。南产红,北产黑,北产好滋补。也可以连根种植,当年兴旺;如果种子是在二月份种下的,第二年就会茂盛,必须用一个架子牵着。
《本草纲目》中关于药材真实性的说明
药材的道地性是中药材采集和栽培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早在400多年前,李时珍就注意到了使用正宗药材重要性。在《本草纲目》这本书里,几乎每一个药项要么解释它的名字,要么总结它的发明。
都标明了产地。其中,李时珍通过考证和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对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功效进行比较。
并明确记录“要赢”、“要赢”、“要最好”、“要优秀”、“要优秀”、“要优秀”、“要最好”、“要皇冠”、“要最好”、“要最好”等用语。道地药材约有140种,如地黄、
世贞曰:“今人只重怀庆地黄。”怀庆,也就是现在河南新乡的沁阳,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毗邻孟县、温县,在国内外一直被称为道地药材。
李时珍的结论延续至今。再如三七,当时甄说“生于广西南丹山区”广西和云南被称为三七的道地产区,但现在科学研究证实,广西和云南产的不如其他产区。又如五味子,史真曰:“五味今分南北。
南方产的是红色,北方产的是黑色。如果你被选为滋补品,你必须使用北方生产者。时至今日,五味子仍分为五味子和五味子两大类。五味子在华中被称为五味子,在辽也被称为五味子。它的品质真的比北方五味(肉厚油软酸)好。
被誉为东北道地药材。
《本草纲目》年李时珍对中药栽培的创新
李时珍根据自己的实地观察、个人种植实践和走访所获得的信息,整理出了许多中草药种植新技术。李时珍非常重视中草药栽培的时间限制,其中草药栽培多以时间为主线,然后各个环节穿插其中。如新疆紫草,“三月一粒粒播种,
9月孩子成熟时割草,春节前后在阴凉处收根。再如牛蒡,“三月生苗,四月花簇。”.七月采种,十月收根”。再比如麦冬。”四月初收集根,种植在黑土和肥沃的沙地上。每年6月、9月、11月进行3次施肥和灌溉。在夏季至日的前一天,
洗干净晾干。“描述方法简单、直观、易懂,农民很容易掌握。李时珍在药材的播种上说得很直观,比如黄芪,“种菜也可以”。耕黄,“古说耕黄宜黄土,今非,宜沃土空”,纠正了前人的错误。
采用抬坛法种植,解决了地黄栽培过程中的排水灌溉问题,大大减少了采挖对皮肤的伤害。这些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