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药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颖的学科,是中医学和中药有机结合的产物。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方法研究中医药理论,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中医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1.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药配伍理论。运用药理学、毒理学和药物分析方法,对“十八反十九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证明了某些配伍确实可以导致毒性增加或药效降低,表明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例如,对人参与藜芦应用前后小鼠抗疲劳能力的研究表明,人参与藜芦配伍后抗疲劳作用明显减弱。运用上述方法对经方配伍合理性的深入研究也取得了突破。例如,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
对三种药物配伍前后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附子加入甘草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降低了28.7%,附子加入干姜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增加了36.4%。四逆汤中甘草解毒作用的相关性分析也证明,
附子与其他两味药同煎,有减毒增效的作用。大量实验表明,许多经典古方通过合理配伍可以达到增强药效、降低毒副作用的效果,证明了中药配伍理论的合理性。
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这类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课题之一,证明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为更好地指导临床使用中药提供了依据。
例如,基于动物各器官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水平的变化,五味子、鱼腥草、汉防己等中药归经的研究结果与传统理论颇为相似。中药归经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提供了帮助。
3.药代动力学研究目前,已有120多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化学测定法和生物效应法。
解决了活性成分未知、活性成分多变、无合适检测方法、药理或毒理作用显著的药物的分析研究。例如苦参碱的利胆作用和鱼腥草的抗菌作用。成功开发了近百种以中药有效成分为主的中药注射剂。
4.中药与中西药的配伍研究。如琼脂稀释法测定黄连与雷公藤多甙配伍前后,TMP对5种不同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表明两者合用有协同作用。
穿琥宁注射液与25种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考察、双黄连粉针剂与7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变化等多项大样本研究,为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保障临床安全提供了实验依据。
5.中药不良反应监测20年来,通过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深入监测,不仅发现了大量的中药不良反应病例,而且打破了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中药安全无毒的观念,对其原因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如双黄连制剂不良反应的一系列研究揭示,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和程度与成分、患者年龄、体质、给药方式等密切相关,为合理使用中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6.煎煮方法的研究以总固形物含量和微生物限度为依据。
将中药提取器法制备的中药汤剂与直火加热法和蒸汽煎煮法制备的中药汤剂进行质量比较,评价这三种方法的优缺点。通过比较单煎液和合煎液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的配伍和煎煮方法。
证明黄连和黄柏的有效成分小檗碱的含量较高,进一步提示两者的科学配伍。对茎、叶、花、根、果、皮、枝、藤等53种中药材的重量、加水量、倾倒量、存储量进行了实验研究。
初步得出了方药重量、加水量、温度、煎煮时间与煎煮量的关系及相关计算公式,为改进中药煎煮方法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