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阔的陆地和海洋区域,有多种产量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仅古籍就有3000多种。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医药发展的物质基础。
千百年来,它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在保护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些药物中,植物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比较普遍,所以古代医学称为‘本草’。唯物主义经典和文献非常丰富,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发明和发展医学方面的智慧创造和杰出贡献,并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存和流传。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体现了我国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的一些特点,所以人们称之为‘中药’。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起源、炮制、性能、功效、应用方法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所有用于治疗和预防药物性疾病的物质统称为“药物”。就来源而言,药物可分为三类:天然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天然药物是指人类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可以直接入药的植物、动物或矿物质。
和化学性质基本不变的加工产品。除了少数(如樟丹)是合成药物外,中药、草药和民族药都属于天然药物的范畴。中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中医、民间医学(草药)和民族医学。
中药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上流通,记载于中医典籍,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加工炮制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炮制品。
民间医药是指由中医或民间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通常是凭经验应用,一般是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古籍中少见或未见,应用领域有限,缺乏系统的医学理论和统一的加工处理规范。
民族药是指我国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使用的天然药物。具有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以民族医学理论或民族医学经验为指导,多为自采。自用,或者利用流动医疗执业销售药品。
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医学的主库,也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民间医学、民族医学有所不同,但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用药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从而丰富和延伸了“中医”的内涵,形成了广义的中医体系。
中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草药是一门应用科学,其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因此与许多药学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密切相关。
化学——中草药的医疗作用主要是因为它所含的一些化学成分。学习化学成分,必须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不仅化学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常用于鉴别中草药的真伪,
甚至药用植物的种植、采收、加工、贮藏等研究和加工过程中,也经常采用化学方法来确定这些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增减和变化。所以无机化学、权威化学、分析化学也是中草药的基础课。
中草药化学——这是一门研究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测定,探讨化学成分的结构与功效关系的课程。这门课程和中草药可以相辅相成。
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对中草药所含的化学成分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对中草药的研究有助于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等研究者对中草药有更广泛和全面的了解。
有利于正确选择和鉴别提取分离所用的原药材,避免出现用错原料或事倍功半的情况。
中医基础——本课程讲授中医的基础理论,如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辨证论治的原则,药物作用和方剂配伍的知识。通过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医的临床应用。
为中医方剂的分析和中草药制剂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药剂学(pharmaceutics)——这是一门研究如何将各种原料制备成适合直接应用于患者的药物剂型的学科。中草药是一种主要的制药原料。
对中草药的研究,有助于药学工作者在制备中草药制剂时,更好地选择原料及其粉碎方式、粉碎程度、浸提溶剂和浸提方法。
药理学——这是一门研究药物作用原理的科学。通过药理学的学习,可以对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的功能和用途有更深入的了解。
植物学——由于中草药绝大多数来源于植物,所以要深入了解植物药材的来源和宏观、微观的鉴别特征,就必须学习植物学,对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分类系统有所了解。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
将植物学并入中草药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课程的数量,同时也可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另外,为了学习动物医学和矿物医学,相关章节会简单介绍一些动物学和矿物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分类方法:
中草药有很多种。据近几年初步统计,总数约8000种,常用中药材约700种。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一定的体系进行分类,以方便学习、研究和应用。
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药物的认识而不断发展的。比如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将当时常用的365种药物按毒性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品:上品为延寿药,无毒,
长期服用不会伤害任何人。中药是防病补虚的药,有毒性和无毒性,要看用量和用法。劣质产品是治病的药,有毒,不能长期服用。这种分类方法简单粗糙,有些药物的分类不一定恰当。但是在那个时候,
可能对避免误服药物中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加了365种药物,分为玉、草、木、蔬果、米食、名用、未用六类,每类又分为上、中、下三类。
这是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对其进行分类的开始,但仍然是粗略的。直到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一书,分类方法才有了大的发展。他根据以前的本草采用了一种稍加修改的分类方法,
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粮、菜、果、木、器、虫、鳞、媒、禽、兽、人16个部分,每个部分的药物按其生态、性质分为60类。比如草的部分是山草、香草、野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藓、杂草等等。
而且他还经常把亲缘相近或者同科同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在草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其中10种排列在一起。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鉴别和收集药材的原植物(或动物)。
对澄清当时很多药材的混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代教科书中记载中草药的分类方法,根据用途和重点不同,主要有以下四种:
1.根据药物的作用——如解毒药、退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2.根据药用部位分类——如根、叶、花、皮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类的中药材、含挥发油类的中药材、含苷类的中药材等。
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首先,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是根据其原生动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排列的。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茛科等。
以上各种分类方法各有利弊,选择哪种分类方法合适主要看我们的目的和要求。比如,根据药物的功能,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功能和用途是有益的。
按药用部位分类,便于学习和比较各种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因此有利于药材的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有效成分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学鉴别。采用根据药材的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对药材进行分类的方法,
这是因为同属一科的中草药,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化学成分、医学应用等方面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便于学习和研究这些共性,也便于比较它们的特殊性,揭示其规律性。这样一来,
不仅有利于中药材的鉴定,而且有利于从同科的动植物中寻找成分相同或相似的动植物,从而扩大药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