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
【别称】棒槌草、铁色草、大头花、夏枯头、夕句、乃东、麦夏枯、麦穗夏枯草、牛枯草、六月干。
【性味归经】性寒,味辛、苦,归肝、胆经。
【名称来源】夏枯草的名字来源于其生物学特性。这种植物多在夏至前后开完花,花序变得干燥枯萎,因此被称为“夏枯草”。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在其所著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对其进行了注解:“夏枯草至夏即枯,故名”。
【药用部位】夏枯草的药用部位是其干燥果穗。果穗呈长圆柱形或宝塔形,长2.5~6.5厘米,直径1~1.5厘米,棕色或淡紫褐色。
【产地】夏枯草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此外,全国大部分地区也有分布,适应性强,广泛生长在山坡路旁、荒草地、水旁和湿润地方。
功效作用
夏枯草具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具体应用包括治疗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等症状。
搭配方案
夏枯草三克,搭配白梅花三克,陈皮两克,疏肝和胃,化痰止咳。
夏枯草四克,搭配玫瑰花三克,有疏肝解郁,清肝泻火,解毒消肿的功效。
夏枯草三克,金银花五克,桔梗两克,能清热解毒,消炎退肿。
夏枯草+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
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夏枯草+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夏枯草+菊花:增强清肝明目的作用。
夏枯草+金银花:用于治疗疮疡肿毒,增强清热解毒的效果。
夏枯草+决明子:用于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用:由于夏枯草性寒,脾胃虚寒者应慎用。
炮制方法
首先清洗去除泥土和杂质,然后晾干;接着炒制,炒至微黄色;最后晾晒,使其干燥,并储存在干燥通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