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药材库  矿物类中药材 > 硫黄

硫黄

时间:2024-01-06 17:11:01 作者:方剂叔 阅读:482°C

《中国药典》:硫黄拼音注音Liú Huánɡ别名硫磺、黄牙、天生黄英文名SULFUR来源本品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黄色或

《中国药典》:硫黄

拼音注音

Liú Huánɡ

别名

硫磺、黄牙、天生黄

英文名

SULFUR

来源

本品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黄色或略呈绿黄色。表面不平坦,呈脂肪光泽,常有多数小孔。用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体轻,质松,易碎,断面常呈针状结晶形。有特异的臭气,味淡。

贮藏

置干燥处,防火。

炮制

硫黄:除去杂质,敲成碎块。

制硫磺:取净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显黑绿色时,取出,漂净,阴干。每100kg硫黄,用豆腐200kg 。

鉴别

本品燃烧时易熔融,火焰为蓝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气。

归经

归肾、大肠经。

性味

酸,温;有毒。

注意

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

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内服用于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涂敷患处。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

备注

(1)天生黄为天然升华硫磺。呈不规则砂状结晶或颗粒状,大小不等,黄绿色,微有玻璃样光泽。质较硫磺纯净,其性味、功能、主治与硫磺相似。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硫黄

拼音注音

Liú Huánɡ

别名

石流黄(《范子计然》),石留黄、硫黄(《吴普本草》),昆仑黄(陶弘景),黄牙(《丹房鉴源》),黄硇砂(《海药本草》)。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硫黄矿或含硫矿物冶炼而成。将泥块状的硫黄及矿石,在坑内用素烧罐加热熔化,取其上层之硫黄溶液,倒入模型内,冷却后,取出。

生境分布

产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四川、广东、台湾等地。。

原形态

斜方晶系。晶体的锥面发达,偶而呈厚板状。常见者为致密块状、钟乳状、被膜状、土状等。颜色有黄、浅黄、淡绿黄、灰黄、褐色和黑色等。条痕白色至浅黄色。晶面具金刚光泽,断口呈脂肪光泽。半透明。解理不完全。断口呈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1~2。比重2.05~2.08。性脆。为良好的绝缘体。以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在108℃时即熔化,270℃时燃烧。常见于温泉、喷泉、火山口区域;沉积岩中亦常有之。

性状

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呈黄色,或带浅绿色或浅棕黄色。表面不平坦,常有麻纹及细砂孔;有光泽,半透明。体轻,质脆易碎。断面常呈粗针状结晶形。有特异之臭气,味淡。以色黄,光亮、松脆、无杂质者为佳。燃之易熔融,发蓝色火焰,并放出刺激性的二氧化硫臭气。不溶于水及盐酸、硫酸;遇硝酸或王水被氧化成硫酸;溶于二硫化碳、煤袖及松节油中。

化学成分

纯品主要含硫,并含碲与硒。商品中有杂质。

药理作用

硫黄本身不活泼,内服后变为硫化物或硫化氢,刺激胃肠粘膜,使之兴奋蠕动,导致下泻。此过程需要有碱性环境、大肠杆菌、特别是脂肪分解酶的存在。肠内容中,脂肪性物质较多时,易产生大量硫化氢而致泻。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过高,可直接麻痹中枢神经细胞而导致死亡。硫化物局部应用,有溶解角质及脱毛(硫化钡)作用。

炮制

生硫磺:去净杂质,砸成小块。制硫黄:取拣净的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现黑绿色为度,取出,漂去豆腐,阴干。(每硫黄10斤,用豆腐20斤)

《纲目》:"凡用硫黄,入丸散用须以萝卜剜空,入硫在内,合定,稻糠火煨熟,去其臭气;以紫背浮萍同煮过,消其火毒;以皂荚汤淘之,去其黑浆。一法:打碎以绢袋盛,用无灰酒煮三伏时用。又消石能化硫为水,以竹筒盛硫埋马粪中一月,亦成水,名硫黄液。"

归经

入肾、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命门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厥阴经。"

③《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性味

酸,热,有毒。

①《本经》:"味酸,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咸,有毒。医和、扁鹊:无毒。"

③《别录》;"大热,有毒。"

④《药性论》:"味甘,有大毒。"

注意

阴虚火旺及孕妇忌服。

①《药对》:"曾青为之使。畏细辛、飞廉、朴硝、铁、醋。"

②《本经逢原》:"久服伤阴,大肠受伤,多致便血;湿热瘙痹,良非所宜。"

功能主治

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湿疹,癞疮。

①《本经》:"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

②《别录》:"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癣在胁,咳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恶疮,下部匿疮,止血,杀疥虫。"

③《药性论》:"除冷风,顽痹。生用治疥癣及疗寒热咳逆,炼服主虚损泄精。"

④《海药本草》:"主遗精痔漏,老人风秘等。"

⑤《日华子本草》:"杀腹脏虫。"

⑥《纲目》:"主虚寒久痢滑泄,霍乱,补命门不足,阳气暴绝,阴毒伤寒,小儿慢惊。"

⑦《纲目拾遗》:"天生磺,治膈症。""舶上硫黄,灭斑,杀虫,治疮通血,止泻痢。"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磨汁涂。

复方

①治男子腰肾久冷,心腹积聚,胁下冷癣,腹中诸虫,失精遗溺,形羸力劣,脚膝疼弱,冷风顽痹,霍乱转筋,虚滑下利;又治妇人血结寒热,阴蚀疽痔:硫黄十两。净拣去沙石,研细飞过,用瓷盒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盐泥固济晒干,地内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满,安合子在上,用泥固济讫,慢火养七日七夜,侯足,加顶火一斤煅,侯冷取出,研为细末,以药末一两,用蒸饼一两,汤浸握去水,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多至百丸,温米饮下,空心服之。(《局方》金液丹)

②治阴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硫黄末,新汲水调下二钱,良久,或寒一起,或热一起,更看紧慢,再服,汗出差。(《本事方》还阳散)

③治脾虚下白,脾胃虚冷,停水滞气,凝成白涕下出:舶上硫黄一两(研末),炒面一分。同研,滴冷热水丸梧子大。每米汤下五十丸。(《杨氏护命方》)

④治水泻不止,伤冷虚极:硫黄一两。研细,先熔黄蜡,入硫黄末打匀,丸如梧桐子大,每履五丸,新汲水下,(《圣济总录》黄蜡丸)

⑤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讲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丸至廿丸,妇人醋汤下。(《局方》半硫丸)

⑥治胃气,冷痛尤效:元胡索、胡椒、五灵脂、白豆蔻各五钱,硫黄一两,木香(切片、晒干)二钱五分。研细末,拌匀收贮,体壮者服一分,弱者八厘,老人幼童五厘,取温烧酒半小盅调服,待次日,吃稀米汤,至五日后方可吃干饭。孕妇忌服。(《经验广集》剪根丸)

⑦治卒得疥疮:麻油摩硫黄涂之。(《肘后方》)

⑧治一切干湿癣:石硫黄半钱,风化石灰半两,铅丹二钱,腻粉一钱。同研如粉,用生油调,先以布揩破癣涂之。未涂药间,煎葱白、甘草汤淋洗,如换时亦依此。(《圣济总录》如圣散)

⑨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硫黄一两,银珠一钱,陈醋半斤。将硫黄放在铁勺内熔化后,放入银珠拌匀,在地上挖个二至三寸深的坑,将醋和溶化的硫黄液先后倒在坑内,等凝固后取出再熔化,如此处理三次,捣细粉,用植物油调匀,以布包药搽患处,一日两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⑩治疠风:硫黄末,酒调少许,饮汁,或加大枫子油更好。(《仁斋直指方》)

⑾治疬疡风病,白色成片:以布拭醋,磨硫黄、附子涂之,或硫黄、白矾擦之。(《姚僧坦集验方》)

⑿治阴生湿疱疮:石硫黄,研如粉,敷疮上,日三度。(《梅师集验方》)

⒀治小儿聤耳:末石碱黄,以粉耳中,日一夜一。(《千金方》)

⑾治咳逆打呃:硫黄,烧烟熏之。(《医方摘要》)

⑿治酒皶赤鼻:舶上硫黄、鸡心槟榔等分,片脑少许。为末,绢包,日日擦之,加蓖麻油更妙。(《瑞竹堂经验方》)

⒀治耳聋:硫黄、雄黄各等分。为末,绵裹纳耳中。(《千金方》)

⒁治烫伤,烧伤,能止痛,抗感染,保护创面,促进愈合:硫黄,烧酒。将硫黄粉碎放入磁器内(不可用金属容器),兑入烧酒,以没过硫黄为度。把酒点着烧成炭灰色。因酒含有水分,如烧后还余水分,可用慢火将硫磺烤干,然后研面,用时撒于患部。如有水泡,将水泡挑破再上药粉。(辽宁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硫黄1斤,绿豆(磨碎,布包)1斤,加水煮2~3小时,至硫黄成松泡状时,取出绿豆,使硫黄干燥,研粉。每次1克,日服1~2次,20天为一疗程。治疗213例,临床治愈40例(18.7%),显效95例(44.6%)。部分病例做了肝、肾功能,及心电图、血常规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异常改变。

②治疗蛲虫

取硫黄粉内服,2~5岁每次0.3克,6~7岁0.5克,每天3次,进餐时服;同时每天洗涤肛门1次,并用硫黄粉扑于肛门及其周围。治疗57例,用药2周后,51例连续3天做虫卵和成虫检查,结果转阴者26例,治愈率为60.98%。在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出现。

③治疗红皮病

采用硫黄发热疗法,治疗原发性红皮病,即威-勃氏红皮病及续发性红皮病(续发于寻常性干癣、脂溢性湿疹、毛发红糠疹等)共7例,病期自40~150天不等,均治愈或好转。治法:以2露硫黄油悬液行肌肉注射,开始用0.2毫升注射于臀部,以后视机体反应情况每次增加0.2毫升,最大可增至2毫升。10~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2周,视病情需要可注射3~5个疗程。治疗时间最短者28天,最长者80天。为了防止疼痛,宜先在臀部肌注1~2%普鲁卡因溶液后再注射本药。禁忌症:㈠全身衰弱或营养不良;㈡活动性肺结核及糖尿病;㈢心脏病及高血压;㈣肝肾功能障碍;㈤血液病;㈥孕妇及50岁以上的病人。硫黄发热疗法治疗红皮病所需的发热次数和剂量应视个体的不同情况而定,剂量应以维持最高热度为宜,不宜迅速增至最高量。此法较其它发热疗法热度高,热型规则,持续时间长。发热潜伏期平均为6~8小时,其后体温即直线上升,最高热度可达39.5~41℃,平均高热持续时间8~12小时。高热前后可出现寒战、头痛、头晕、口渴、不思饮食、四肢困倦及关节疼痛等副作用,须加强护理,调整饮食,充分饮水,亦可静注50%葡萄糖液20~40毫升。

④治疗阴囊、阴唇湿痒

采用硫黄烟熏疗法。取硫黄1钱左右,放入磁杯内,用棉花搓成捻子,蘸油少许插入硫黄中,点燃捻子。直接烟熏阴阜部分(用被单围住下身,以免烟气外泄),每次1小时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3~4次即见效。治疗5例,皆愈。熏后阴囊或两腿内侧起紫红色瘢痕,不必用药,几天后即可消失。

备注

此外,尚有天生碘和舶上硫黄二种商品:

①天生磺(《纲目拾遗》)

系含硫温泉处升华凝结于岩石上者,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热水烫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内,捞取浮于表面者。本品为浅黄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状,闪烁发光,有臭气。

②舶上硫黄(《博济方》)

又名:舶硫(《遵生八笺》),白硫黄(《百草镜》)。系将硫黄提炼而成。商品为不规则的块状,全体鲜黄色,半透明,有玻璃样光泽。体轻而脆,易碎,断面不平坦。有臭气,味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硫黄

拼音注音

Liú Huánɡ

别名

石硫黄、石流黄、流黄、石留黄、昆仑黄、黄牙、黄英、烦硫、石亭脂、九灵黄童、山石住、黄硇砂、将军、白硫黄、天生黄、硫黄花、硫黄粉

出处

硫黄首载于《本经》,原名石硫黄,列为中品。

1.《本草经集注》云:“今第一出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色如鹅子初出壳,名昆仑黄。次出外国,从蜀中来,色深而煌煌。”2.《海药本草》曰:“《广州记》云:生昆仑日脚下,颗块莹净,无夹石者良……蜀中雅州(今雅安等县)亦出,光腻甚好,功力不及舶上来者。”3.《本草图经》曰:“今惟出南海诸番,岭外(即岭南)州郡,或有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自然元素类硫黄族矿物自然硫,主要用含硫物质或含硫矿物经炼制升华的结晶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ulfur

采收和储藏:采挖得自然硫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经加工制得。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自然硫主要形成于火山喷气作用,火山硫含少量砷、硒、锌和铊。沉积岩或风化带中的自然硫含粘土、有机质、沥青等机械混入物。

资源分布:台湾省的自然硫及山西、新疆、山东、江苏、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的有药用史,以上各省及甘肃、青海、内蒙古、陕西、河南、湖北、安徽、广西、广东、西藏等省区都有制品硫产销。

原形态

自然硫 又名:斜方硫。晶体结构属斜方晶系。晶体为锥柱状、板柱、板状或针柱状,集合体呈致密或疏松块状,或为泉华状及隐晶的土状块体、皮壳、被膜等。黄、蜜黄或褐黄色;因合杂质可带灰、黑或绿、红色调。条痕白色至淡黄色。晶面金刚光泽,断口松脂或油脂状光泽。近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多组、不完全。致密块体呈贝壳状至不平坦状断口。硬度1-2。相对密度2.05-2.08。性脆、易碎;受热易产生裂纹。有硫黄臭味。热至270℃则燃着,火焰蓝色,并放出刺鼻臭气味。易溶于二硫化碳、松节油、煤油,但不溶于水及盐酸和硫酸;遇强硝酸和王水则被氧化为硫酸。

性状

性状鉴别 硫黄呈不规则块状、粗颗粒状。浅黄色、黄色或略呈绿黄色。条痕白色或淡黄色。表面不平坦或粗糙,常具多数小孔隙。脂肪光泽。体轻,质松脆,易砸碎。有的断面呈蜂窝状,纵面可见细柱或针状晶体,近于平行排列,金刚光泽。具特异臭气,味淡。以块整齐、色黄、有光泽、质松脆、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无色透明,微带黄色。高突起,暗边明显。折光率 Np=1.9579, Nm=2.0371,Ng=2.245。干涉色极高,斜消光。2V=69°;双折射率=0.2571。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硫(S)不得少于98.5%。

商品规格 商品一般分为硫黄、倭硫黄、天生黄三种。

(1)硫黄 为不规则块状,黄色或带浅绿色,不透明,表面较粗糙,常有细孔。

(2)倭硫黄 系将硫黄经过提炼而成。呈不规则块状,鲜黄色,半透明,表面较光滑,无细孔,系进口商品,质佳。

(3)天生黄 呈大小不同的颗粒状,或砂状结晶,浅黄色,微有玻璃光泽。

化学成分

主含硫(S),尚杂有砷(As)、硒(Se)、碲(Te)等。

药理作用

1.溶解角质、杀疥虫、杀菌、杀真菌的作用:局部外用,在体温状态下,硫与皮肤接触,产生硫化氢;或与微生物或上皮细胞作用,氧化成五硫黄酸(pentathionic acid),从而有溶解角质、软化皮肤、杀灭疥虫等皮肤寄生虫及灭菌、杀真菌等作用。

2.缓泻作用:内服后一部分在肠内可形成硫化氢,刺激肠壁增加蠕动,而起缓泻作用。硫化氢在体内产生极慢,故致泻作用不强,且与用量大小无关。若肠内容物中脂肪性物质较多时,易产生大量的硫化氢。

3.消炎、镇咳、祛痰作用:适当剂量对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治疗作用,能使各级支气管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并使支气管粘膜杯状细胞数有不同程度减少,还能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

4.其他作用:对氯丙嗪及硫喷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有明显增强作用。

5.毒性:未经炮制的天然硫黄含砷量较多,不宜内服,内服需用炮制过的硫黄,且不宜过量或久服,以免引起砷中毒。升华硫西黄耆胶混悬液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0.266g/kg,中毒表现为拒食、肝肿大。服用过量硫黄,在肠内生成大量硫化氢及硫化物,被吸收入血液后,能使血红蛋白转变为硫化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中枢神经对缺氧最敏感,可致中枢麻痹而死亡。

炮制

1.1.硫黄《圣惠方》:“细研,水飞过。”1.2.《博济方》:“以柳木槌研三二日。”1.3.《孙尚药方》:“(用)牛角研令极细。”1.4.《普济方》:“去沙石,细研如飞尘。”“打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捣成小块。生品有毒,多外用,以解毒杀虫,治癣为主。

2.2.1.豆腐制《医学纲目》:“入豆腐中煮三五沸。”《本经逢原》:“入豆腐中煮七次。”现行,先将豆腐切成片,铺一层于锅内,再铺上一层净硫黄块,如此层层铺好,加清水没过药材,用文火加热煮至豆腐显黑绿色时,取出,除去豆腐,漂净,阴干。每硫黄100kg,用豆腐200kg。制后降低毒性,以助阳益火为主。

2.2.萝卜制:取净硫黄与萝卜共煮至萝卜烂时,取出,晒干。每硫黄100kg,用萝卜40kg。

2.3.猪大肠制《医方集解》:“石硫黄一斤,猪大肠二尺,将硫黄为末,实猪大肠中,烂煮三时,取出去皮。”现行,取硫黄灌入猪肠内,煮后晾干,或将硫黄放入生猪肠内,两端扎紧,放热汤中煮3小时,反复3次,每次均另换猪肠。 据报道,硫黄的毒性成分主要为As2O3。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升华硫”项下砷盐检查方法测定As2O3含量,未经炮制过的为29.80×l0(-6),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量的23.8倍。用溴-四氯化碳-硝酸湿法消解硫黄,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测定5种制硫黄中的砷含量。结果表明,炮制可降低硫黄中的捣As2O3含量,并以豆腐炮制品最为显着。说明豆腐制硫黄能降低其毒性。实验证明,硫黄和豆腐以l:1.5的比例进行炮制,制品含硫量可达到98%以上,含砷量低于或等于1μg/ml,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砷盐限量的规定。

饮片性状:硫黄参见"药材鉴别"项。制硫黄形如硫黄,黄褐色或黄绿色,臭气不明显。 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火。

鉴别

(1)本品燃烧时易熔融,火焰为蓝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气。(检查硫)(2)本品置于湿银面上摩擦,银面变黑色。(检查硫)

归经

肾;脾;肝;大肠经

性味

酸;热;有毒

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宜用制品,不宜多服、久服。阴虚火旺患者及孕妇禁用。

1.徐之才《药对》:“畏细辛、飞廉、朴消、铁、醋。”(引自《纲目》)2.《本草衍义》:“中病当便已,不可尽剂。”3.《本经逢原》:“久服伤阴,大肠受伤,多致便血。”“热邪亢盛者禁用。”“湿热痿痹,良非所宜。”4.《得配本草》:“忌禽兽血。”“阴虚者禁用。”5.《本草用法研究》:“阴虚有火者勿用。”“外疮红肿者、有内热便闭者禁。”

功能主治

补火壮阳;温脾通便;杀虫止痒。主阳痿;遗精;尿频;带下;寒喘;心腹冷痛;久泻久痢;便秘;疥疮;顽癣;秃疮;天疱疮;湿毒疮;阴蚀;阴疽;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油调敷;或烧烟熏。

临床应用

1.硫黄软膏:沉降硫黄100g, 凡士林适量。取硫黄过80-100目筛后,缓缓加入已熔化的60℃的凡士林中,随加随搅拌,直至混匀,再加凡士林制成1000g,搅匀,即得。也可加适量液状石蜡,用加液研磨法配制;尚可配成5%、20%浓度。密闭,凉处贮存。本品为黄色软膏;有硫黄的特臭。本品用乙醚溶解除尽凡士林,挥尽乙醚,燃烧时火焰显蓝色,并发生二氧化硫刺激性臭。本品经处理后可用碘量法定量,含硫量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功能溶解角质,抗真菌及抗寄生虫,并可制止皮脂溢出。用于治疗疥癣,体癣,花斑癣,皮脂溢出性皮炎等。外涂患处。(新疆《医院制剂》1981年;南京市卫生局《医院制剂规范》1989年)2.硫黄霜:硫黄100g,硬脂酸135g,凡士林(白)40g,氢氧化钾6.50g,甘油50g,尼泊金乙酯1g,蒸馏水适量。硬脂酸、凡士林、尼泊金乙酯置水浴上溶化,80℃保温;另取氢氧化钾溶于适量水中,使总量为1000g,加热至80℃,在不断搅拌下加入上述油液,待霜剂生成后,将硫黄(100目筛细粉)与甘油调成糊状后加入,继续搅至冷凝,即得。也可增减硫黄用量,配成5%和20%硫黄霜。用于疥癣。外涂患处。[《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4,(8):39]

各家论述

1.《吴普本草》:“或生易阳,或河西,或五色。黄是潘水石液也,烧令有紫焰者。八月、九月采。”2.《别录》:“硫黄,生东海牧羊山谷中,及太山、河西山,矾石液也。”3.《本草经集注》:“此云矾石液,今南方则无矾石,恐不必尔。”4.《海药本草》:“仙方谓之黄硇砂,能坏五金,亦能造作金色,人能制服归本色。服而能除万病,如有发动,宜以猪肉鸭羹、余甘子汤并解之。蜀中雅州亦出,光腻甚好,功力不及舶上来者。”5.《丹房镜源》:“石硫黄,可干汞,诀曰:此硫黄见五金而黑,得水银而赤。又曰黄牙。”6.《纲目》:“凡产石硫黄之处,必有温泉,作硫黄气。《魏书》云:悦般有火山,山旁石皆焦熔,流地数十里乃凝坚,即石硫黄也。张华《博物志》云:西域硫黄出且弥山。去高昌八百里,有山高数十丈,昼则孔中状如烟,夜则如灯光。",又言坚筋骨者,取以治下部之寒湿。”(《本经逢原》)

摘录

《中华本草》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yaocaiku/kuangwulei/11365.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上一篇:密陀僧 下一篇:金礞石
    本栏阅读
    钟乳石
    《中国药典》:钟乳石拼音注音Zhōnɡ Rǔ Shí别名石钟乳、滴乳石英文名STALACTITUM来..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