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文化 > 中医养生文化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特点

时间:2023-12-28 00:43:50 作者:医者仁心 阅读:458°C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远古时代是养生文化的萌芽期。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

1.中国健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在古代,它是养育

原始文化的萌芽阶段。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渐衰落,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和巩固。在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家学派、十家学派”等学术流派。

中国古代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了自然科学和其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深深地打上了古代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养生文化奠定了基础。《周易》年的阴阳观念,《洪范》年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

一方面,它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理念。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将自然、社会、人的一切都纳入到这个结构中,充分发挥了古代哲学家的思辨能力。

在当时缺乏实证精神的背景下,思辨方法成为医学家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途径。直观的经验只能简单地一代一代地重复,而理性的认识可以不断地扩展、完善和丰富。阴阳五行学说引入中医文化后,开始超越直观经验。

步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和丰富中国医学的内涵,并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拓展、包容、吸收和发展,这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学特色。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道家一般指以老庄为中心的哲学流派和后世的道教。代表作《道德经》,学术思想以自然主义哲学为基础。

道教的目的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节欲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道家很多也是名医、名药,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影响很大。首先,

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被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是构成万物的元素,万物的产生和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结或消散。

中医经典《内经》提出人生三宝:精、气、神。随着这些道教概念的采用,中医气功把精气作为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其次,道家的重要思想被中医养生文化所吸收。道教非常崇拜自然,

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使人的心灵宁静、闲适、少欲、心智健全、内守。第三,道家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也被中医养生文化所采用。道士炼丹术为发展和丰富中医养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道教创立的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气功养生法,对中医养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之大,以至于有人认为是道教创造了养生文化。

3.儒家文化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的官学,其主要特征是以“向善”为目标的伦理文化。这种文化对养生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儒家注重心理调节。

《中庸》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所有的头发都在中段,称为和。中则天下大;和者也,天下也。至和,天道地位尴尬,万物孕育。”西汉的董仲舒认为“欲恶则礼,动则顺,情则正。

恐惧向右转。”“能以中和养身者,长寿。“这些思想在医学养生文化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内经》:“智者之养生也.与情志和谐”,以及“精神正,魂不散,五脏不受邪”。

《养生延命录》云:“能中和者,长命百岁。”第二,主张从伦理道德的修养来修身养性。儒家思想要求人们把实践封建伦理作为人生自我完善的目标。并且这种滋补自然的理念融入了中医的养生文化。

高尚神圣的伦理不仅是提高人的自我人格的途径,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孔子提出“仁者长寿”,仁者长寿,认为“养德养生之先也”。只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长寿。所以,养身就是养心,养心就是养性。

只有滋养自然,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真正延年益寿。

第二,中医养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中医养生文化在其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1.预防重于治疗,未老先衰的观念。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意思是人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做到防老防病,防患于未然。

《淮南子》云:“良医常治病无病,故无病;圣贤常治病人无苦,故无苦。”金元时期,朱丹溪也说:“病未生,不如先养。”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

但是可以防止早衰,延年益寿。这种预防为主的保健思想告诉人们,一定要从小抓起,平时也要注意保健,尤其是在人生的转折点。如果能持之以恒,就能防止衰老,防止老年病的发生。

这种防病抗衰老的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说:“不忘危险,不忘死亡。”这种以矛盾转化为中心,防止会徽逐渐发展的辩证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2.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视自然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提出了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这个道理也体现在中医的养生文化中。

中医养生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方能长久”。在这里,天文、地理和人事显然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活在自然界,也活在人事社会,离不开社会群体。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有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感觉到的客观事实。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世俗欲望”的观点出发,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非常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它贯穿于病因调查、诊疗和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如强调养生要“寒暑适宜”。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声、五感、五液、五味相连,构成人体整体和五大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脏腑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

3.注意调节阴阳平衡。

《素问至真要大论》“观察阴阳位置,并加以调整,以平期”。中医认为,阴和阳分别代表人体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内经》说:“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说明人类形成、生长、发育的规律离不开阴阳。

在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维持着阴阳的相对平衡。如果一方身体虚弱或另一方过度活跃,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就会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健康,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节、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目的。

人的衰老要么是阴虚,要么是阳虚,要么是阴阳两虚。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所以,预防衰老,重要的是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治精神。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基础。

4.动静结合的永动机概念。

中国哲学很早就知道动静的辩证关系。《周易》提出“动静皆正常”,《吕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合页不咬”。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只有运动变化,只有运动,

来生产一切。中医认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发生、发展到消亡,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在的矛盾运动,有升有降。《内 经》提出“高低互占,涨跌互相关,互变。”运动是自然法则,

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说人体的运动有障碍,那就是疾病。因此,中医养生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疾病防治。生命在于锻炼,

因为运动是生命的特性,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运动。只有坚持经常锻炼,我们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中国哲学也有“主静”之说。老子说:“静为天下佳”,“静而不俗”;明代蔡庆说:“天地之所以长久,是仁者生于无声,所以仁者生于无声。”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思想都集中在寂静上,而禅修,

道教气功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影响。受此影响,中国的养生理论发展为养生修身理论,并吸收道家气功为医疗气功。

这里的“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态的,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养生的主要目的。

5.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

辩证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和优势。中医确定的整体辩证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色。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方法,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达到健康长寿。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中医将这种原则概括为“知常达变”。

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辩证施治。辨别各种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疾病性质,全面制定治疗原则,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叫辩证施治。在练功时,

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病的性质来选择有关锻炼项目,采取适当的锻炼方法,以提高练功的效果。

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三、中国文化与中医养生文化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文化经过漫长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不断地丰富发展,不断汰其糟粕,存其精华。今天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西方文化不断涌进,猛烈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中国文化中的落后因素,

不科学成分将进一步被淘汰;另一方面,西方的优秀文化将被吸收、补充,丰富着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将不断革新,创造出新的灿烂文化。中医养生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中,也将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昭示着美好的未来。中医养生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目前,国内外已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医养生热,对中医养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医养生文化面对这种新形势,

必须尽快提出科学可行的发展策略。愚以为,中医养生发展策略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中医养生文化应更注重研究社会、心理变化对人的影响,着眼于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及人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对长寿有重大意义。我国古代一直非常重视心理养生,在一定意义上说,

儒家的修身养性就是一种心理养生。当今,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养生文化历来主张不谋而合。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精神压力也在加大,

社会矛盾冲突错综复杂,这造成人的心理负荷增加。中医养生文化必须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进行调适以适应新环境,驾驶新环境,充分发挥中医养生文化的优势,修性养生。

二是中医养生应重视研究老年养生。我国老年人的日益增多,必然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保健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老年人在养生上也与中青年人有不同的特点,老年人脾胃虚弱,肾气亏耗,骨弱腿软,怕热怕寒,

凡此等等均对养生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促使老年养生学成为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格外受到重视。同时中年人的保健也应成为中医养生学的重点之一。我国的中年人肩负生活和工作的两副担子,十分辛苦,

由于他们顽强的代偿能力,往往掩盖了其潜在的危险。养生学也一直未把他们作为重点,我国一些中年知识分子、中年科学家,英年早逝,使人痛心疾首。我国中年人的身体差,疾病多是惊人的,世称中年为”多事之秋“。

随着中国人社会负担的加重,如何提高其体质,防止其衰老是刻不容缓的。中年人的养生一般来讲,就是一个未衰先养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突破将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学术价值。

三是加紧对中医养生发掘和抗衰老中药的研究。在中医养生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养生方剂便是这座宝库里一颗灿烂的明珠。所存方剂大多由植物药构成,强身抗衰老作用明显,毒副作用小,

可以长期服用。如何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筛选、提炼,选择一批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甚徽的抗衰老方剂,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医养生专家和药物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医学界乃至道、佛、儒各家都未停止过对抗衰老中草药物的研究,寻找理想的抗衰老药物一直是多少代人的追求。

汉唐时期的《黄帝内经》 、 《论衡》 、 《抱朴子内篇》 、 《养生论》 至宋金元的《千金要方》 、 《养老奉亲书》 和明清的《饮膳正要》 、 《保养论》 等书中,

作者通讯处:南京中医学院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yangsheng/yangshengwenhua/21763.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上一篇:方舟子 下一篇:看金枝欲孽品中医文化
    本栏阅读
    「收藏」20种常用中药材的采收和加工
    20种常用中药材的采收和加工1.绵马贯众【采收】夏、秋两季采挖根茎。【加工】削去叶柄..
    十个热门医学专业盘点,就业情况普遍都很不错,就是对学历要求高
    医学专业在大学专业中算是比较热门并且报考人数和关注度都相当高的类型了,虽然很多人都..
    中医文化趣谈之中草药命名(中草药名字含义)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草药文化又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