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中医养生  四季养生 > 补气 补血 补阴 补阳40味中药精华大汇总。

补气 补血 补阴 补阳40味中药精华大汇总。

时间:2024-07-02 11:49:36 作者: 阅读:98°C

为大家整理的常见的各类补虚中药:补气药:1.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

为大家整理的常见的各类补虚中药:

补气药:

1.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常用剂量 3 - 9 克,另煎兑服;也可研粉吞服,一次 2 克,一日 2 次。

2.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珍珠囊》言:“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常用剂量 9 - 30 克。

3.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本草汇言》曰:“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常用剂量 6 - 12 克。

4.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本草纲目》载:“山药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去头面游风、止腰痛、除烦热、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润毛皮,生捣贴肿、硬毒能治。”常用剂量 15 - 30 克。

5.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本草正》云:“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常用剂量 2 - 10 克。

6. 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本草从新》称其“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常用剂量 9 - 30 克。

7. 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益气健脾,生津润肺。《陕西中草药》记载:“太子参,补气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体虚,肺虚咳嗽,脾虚腹泻,小儿虚汗,心悸,口干,不思饮食。”常用剂量 9 - 30 克。

8. 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凉。归心、肺、肾经。补气养阴,清热生津。《本草从新》言:“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常用剂量 3 - 6 克,另煎兑服。

9. 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常用剂量 6 - 15 克。

10.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胃、肺、大肠经。补中,润燥,止痛,解毒;外用生肌敛疮。《本草纲目》曰:“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常用剂量 15 - 30 克。

补血药:

1.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本草正》记载:“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常用剂量 6 - 12 克。

2.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珍珠囊》言:“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常用剂量 9 - 15 克。

3.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本草备要》曰:“补血,泻肝,敛阴。”常用剂量 6 - 15 克。

4. 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制何首乌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生何首乌能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本草纲目》载:“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制何首乌常用剂量 6 - 12 克,生何首乌常用剂量 3 - 6 克。

5.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常用剂量 3 - 9 克,烊化兑服。

6. 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脾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神农本草经》曰:“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常用剂量 9 - 15 克。

7. 鸡血藤:味苦、甘,性温。归肝、肾经。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活血,暖腰膝,已风瘫。”常用剂量 9 - 15 克。

8. 紫河车:味甘、咸,性温。归肺、肝、肾经。温肾补精,益气养血。《本草纲目》言:“治男女一切虚损劳极,癫痫失志恍惚,安神养血,益气补精。”常用剂量 1.5 - 3 克,研末装胶囊吞服。

9. 花生衣:味甘、涩,性平。归肺、脾、肝经。止血、散瘀、消肿。《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花生衣,止血、消肿。用于血友病、类血友病,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病出血症,术后出血,癌肿出血,胃、肠、肺、子宫等出血。”常用剂量 6 - 10 克。

10. 桑葚:味甘、酸,性寒。归心、肝、肾经。滋阴补血,生津润燥。《滇南本草》载:“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常用剂量 9 - 15 克。

补阴药:

1. 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本草汇言》曰:“北沙参,养肺阴,清肺热,祛痰止咳。”常用剂量 5 - 12 克。

2. 南沙参: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本草纲目》记载:“南沙参,功同北沙参而力稍逊。”常用剂量 9 - 15 克。

3.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常用剂量 6 - 12 克。

4. 天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养阴润燥,清肺生津。《本草纲目》言:“润燥滋阴,清金降火。”常用剂量 6 - 12 克。

5. 百合: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日华子本草》载:“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常用剂量 6 - 12 克。

6. 玉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本草正义》曰:“玉竹,味甘多脂,柔润之品,《本草》虽不言其寒,然所治皆燥热之病,其寒何如(可知)。”常用剂量 6 - 12 克。

7. 黄精: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本草纲目》记载:“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常用剂量 9 - 15 克。

8. 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本草经疏》言:“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常用剂量 6 - 12 克。

9. 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滋补肝肾,明目乌发。《本草经疏》曰:“女贞子,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常用剂量 6 - 12 克。

10. 墨旱莲:味甘、酸,性寒。归肾、肝经。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唐本草》载:“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汁涂发眉,生速而繁。”常用剂量 6 - 12 克。

补阳药:

1. 鹿茸:味甘、咸,性温。归肾、肝经。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本草纲目》记载:“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常用剂量 1 - 2 克,研末冲服。

2. 淫羊藿: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常用剂量 6 - 10 克。

3. 巴戟天:味甘、辛,性微温。归肾、肝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本草新编》言:“巴戟天,温而不热,健脾开胃,既益元阳,复填阴水,真接续之利器,有近效而又有速功。”常用剂量 3 - 10 克。

4. 仙茅:味辛,性热;有毒。归肾、肝、脾经。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海药本草》曰:“主风,补暖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常用剂量 3 - 10 克。

5. 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神农本草经》载:“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常用剂量 6 - 10 克。

6. 续断: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滇南本草》言:“补肝,强筋骨,走经络,止经中(筋骨)酸痛,安胎,治妇人白带,生新血,破瘀血,落死眙,止咳嗽咳血,治赤白便浊。”常用剂量 9 - 15 克。

7. 肉苁蓉:味甘、咸,性温。归肾、大肠经。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本草汇言》曰:“肉苁蓉,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药也。男子丹元虚冷而阳道久沉,妇人冲任失调而阴气不治,此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常用剂量 6 - 10 克。

8. 补骨脂:味辛、苦,性温。归肾、脾经。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本草经疏》记载:“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常用剂量 6 - 10 克。

9. 益智仁:味辛,性温。归脾、肾经。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本草备要》曰:“能涩精固气,温中进食,摄涎唾,缩小便。治呕吐泄泻,客寒犯胃,冷气腹痛,崩带泄精。”常用剂量 3 - 10 克。

10. 菟丝子:味辛、甘,性平。归肝、肾、脾经。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久服明目。”常用剂量 6 - 12 克。

使用补虚中药需谨慎;在采用补虚中药时,务必注意以下关键事项。首先,务必由专业医师进行辨证施治,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精准选择药物种类与剂量。其次,药物反应因人而异,务必根据个人情况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再者,孕妇在使用时需特别小心,部分中药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同时,药材的质量与来源必须可靠,以确保药效。在多种中药配伍时,需警惕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用药疗程应遵医嘱,不可盲目长期使用。

最后,希望朋友们再关注《杏仁弦道》及《华康中医馆》两个公众号,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合理用药。

我再善意提醒一下,中药只针对特定患者,不一定适应每个人,如病情复杂需找医生辨证用汤剂为妥,自行购药存在风险!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中医罗华昌,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医罗华昌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yangsheng/sijiyangsheng/39816.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本栏阅读
    中医食疗的防病智慧,你知道吗?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这些都强调了饮食调理对于维护健康的重要性。中..
    教你认识那些路边的野生中草药!
    学名:苘麻(qǐng má)别称:白麻、青麻、野棉花、叶生毛、磨盘单、车轮草、点圆子单、馒头..
    今日中药--琥珀(入心、肝、小肠经。入心、肝、小肠经)
    善医堂中医诊所2024年6月24日小雨 12/18℃星期一 五月十九今日吉时寅时,卯时,巳时,申时,戌..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