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是指农历四月至六月,即从长夏之日至立秋之日。它包括六个节气:长夏、小满、芒种、夏季至日、小暑和大暑。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季节气特点时写道:“夏三月,称之为美月,花果累累”,意思是在夏季的三个月里,阳光明媚,地热水热气腾腾,天地大气上下互动,植物大多开花结果。
所以这是万物繁荣美丽的季节。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高的季节,气候炎热,生机勃勃。对于人来说,这是一个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有阳,也有阴,血液循环相应旺盛,活跃在体表。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
皮肤的毛孔张开排水,汗水才能排出。通过出汗,可以调节体温以适应炎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季如何养生时,王岐山在《理虚元鉴》中指出:“夏季要防暑,还要防暑降温,长夏要防湿”,
这里明确指出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盛夏防暑;长夏防湿邪;同时要注意保护人体的阳气,防止因夏季过度贪凉,从而伤害人体的阳气,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
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我们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暑是夏季的主气,由火热之气转化而成,只发生在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液。这是它的病理特征。夏季邪气侵入人体,常见的是引起多汗,多汗导致津液减少,这是津液受伤的关键。当体液受伤时,
即口渴导致饮酒,口唇干燥,大便干燥,小便黄,心烦闷闷。如果不及时治疗,宣泄过多,损伤还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极限,必然消耗元气。这时就会出现乏力、气短、懒惰等一系列症状。
甚至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导致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说,夏季中暑也不能等闲视之。
湿气是长夏的主要之气,我国很多地方高温多雨,尤其是南方。人们所说的湿病在这个季节更常见。在这个季节,空气中的湿度是最高的,而要么是因为外伤暴露,要么是因为出汗,要么是因为在雨中涉水,要么是因为潮湿的生活,
即使是感觉湿邪的人也是最受影响的。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伤人体阳气。因其浊稠重,易阻气机,多病缠绵难愈,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对伤脾阳也有好处,因为脾喜燥恶湿。一旦脾阳被湿压制,
可能导致脾气运化异常,气机不畅,临床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便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盛衰失和之后,水液会与之相随,形成常见的水肿,现在就像蚕一样。
中医也认为湿重浊重,所以外感湿邪后出现身重、头重等多种症状。也是因为黏湿难。若侵及皮肤筋骨,常沉重酸涩,固定于一处,故称“痹”。他说,一般来说,湿是一种病程较长的疾病,如湿热病,
经常有油进入表面等临床特征。风湿性关节痛,是由风湿引起的,侵犯皮肤和关节,经常反复发作。常见的是内湿病的病理产物多为污秽不洁,如皮损渗出物、湿热带下分泌物,粘稠有臭味。因此,
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质为污秽浊。
因为湿的形成往往与地面的湿气蒸发有关,它的伤害往往是从下部开始的。临床症状如下肢溃疡、湿性脚气、白带多与湿有关。
对于湿度,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和物体的潮湿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对人体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说,适合人体的湿度是40% ~ 60%。当温度高于25时,
合适的相对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夏天的三伏天,由于高温低压高湿的作用,人体出汗后汗液不易排出和蒸发,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
容易得肠胃炎和痢疾。如果湿度过低,上呼吸道黏膜的水分会大量流失,从而降低抵抗力,容易引起感冒。不仅如此,在漫长的夏季,由于天气闷热,雨水不断,空气潮湿,衣服和食物容易回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会感到不舒服。
穿潮湿的衣服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发霉变质的食物会引起肠胃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漫长的夏季一定要注意防止湿邪的入侵。
“夏热要注意降温”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必须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如何保护夏天的阳呢?
首先,人不能只顾眼前的舒适,过分避热受寒,比如露天受凉过夜,或者喝太多凉的酒,导致中气不足,导致暑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遮住腹部。许多农村地区喜欢穿“都嘟”。
非常符合养生之道。《养老寿亲书》中指出:“夏天热的话,到屋檐下,破窗而入,就不能乘凉了,以防贼受风。”《摄生消息论》还指出:“不要光着身子躺在星月下,让人昏昏欲睡,让人乘风纳凉。
“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精神。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大量出汗,毛孔张开,使身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防范空调病:所谓空调病,是指人们长期在空调设备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而患上的疾病。轻度面部神经痛、下肢疼痛、乏力、头痛、腰痛、易感冒及不同程度的胃肠疾病;严重时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
而且老年人的症状更明显。
空调病有两个原因:
第一点是人每天多次进出冷空气环境,使人体多次进行冷适应条件反射,促使交感神经分泌大量肾上腺素,无形中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中医理论中,早就有夏季养心的说法,因为五脏应在五时,
具体来说,夏天,心与之对应。夏天人们的户外活动比较多,活动量相对增加。此外,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睡眠时间比其他季节少。所以身体消耗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出汗多。显然,在这个季节,
心里的负担很重。如果不注意心脏的保养,很容易伤到心脏。从上面可以看出,夏季人们反复出入冷空气环境,对心脏不利,而心属火,悲则伤阳。
第二点,长期处于冷空气环境中的人,一旦进入炎热的自然环境,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除了体温迅速上升,皮肤开始出汗,出汗的皮肤往往会有很多细菌。当人回到冷空气环境中,皮肤和血管立即收缩。
细菌很容易通过打开毛孔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鉴于以上情况,人们在炎热的夏季一定不要贪凉,谨防空调病的发生。方式是:
室内外温差不能太大,最好不要超过5摄氏度。室内温度不低于25摄氏度。
睡着的时候,最好关掉空调;不要长时间关闭空调房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经常让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流通。
在室内感到寒冷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身体,加快血液循环。
如果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时间待在寒冷的环境中,有关节疼痛的人也不要一直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
还有就是要防止湿邪的侵袭:如前所述,湿邪是一种阴邪,容易伤阳,尤其是脾胃阳。盛夏,心与之对应,长夏,人体五脏之一的脾与之对应。所以长夏的湿邪最容易侵犯脾胃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
中医营养学认为,长夏饮食原则是易清淡少油腻,应以温性食物为主。如元代著名养生家丘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而不饱,常而进.油腻的时候要警告”。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应该是热一点,而不是冷一点;不要吃东西,
但是可以更频繁一点。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很多人都有吃辣椒的习惯,这是因为吃辛辣的食物可以使人出汗,在闷热的环境中增加凉爽和舒适。此外,通过食用辛辣食物,可以帮助消化,增加食欲,提高体内热值。
从而有助于预防高温高湿下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的常见现象。
要防止湿气的入侵,就要避免生活环境中的湿气:中医认为“湿伤肉”,即感受湿气容易损伤人体肌肉,如常见的风湿、关节炎等。《黄帝内经》中也指出:“湿伤者,首当其冲”,下指人体下部。
意思是湿气造成的伤害往往是从人体下部开始的,因为湿气的形成往往与地面的湿气蒸发有关。所以对人的伤害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脚气、下肢溃疡、妇女白带等。因此,在漫长的夏季室内,必须做到通风、防潮、隔热。如果房间太潮湿,
空气污浊,不仅家具和衣服发霉长毛,还有破损。它还能损害人体的阳气。一些国家对儿童风湿病的研究证明,50%以上的儿童是由于住在潮湿的房子里引起的。
以上,我们仅是大略地论述了夏季养生的几条基本原则,那么,又怎样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防病诸方面贯彻执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