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东 重庆同康骨科医院
痛风是一种中医痹证,与“白虎历节风”类似。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饮食结构的改善,痛风如同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一样,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西医认为痛风是由于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治疗方法大多缺乏病因治疗,也缺乏根治办法。在临床实践中,我采用发作期治标、缓解期治本的中医辨证方法,结合针灸、穴位注射、饮食调理和五步平衡疗法,可以高效地治愈痛风,且不易复发,没有后遗症,效果理想。
痛风多见于肥胖中年男性,主要侵犯周围单一关节。首次发作多为第一跖趾关节,呈游走性,起病突然,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一天内达到高峰,日轻夜重。反复发作引起关节肥厚、畸形、僵硬。常在耳廓、关节附近骨骼中、腱鞘软骨内,皮下组织、肾脏内等处形成痛风结节,也称“痛风石”,晚期肾功能明显减退,出现尿毒症,危及生命。
目前西医治疗痛风的药物很多,但都为对症治疗,存在易复发且副作用多等缺点。主要用药有以下几种:
秋水仙碱:为痛风急性发作首选药物,主要作用机理为调控化学因子,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但副作用很大。如胃肠道刺激,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等,肌肉、周围神经病变,骨髓抑制,致畸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如阿司匹林、芬必得、双氯芬酸钠、泼尼松等,仅有良好的对症作用,但都有轻重不等的胃肠、肾脏等不良反应。其他如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及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等都处以临床试验阶段,疗效均不确切。
中医认为,痛风主要原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外邪痹阻于肢体、经络,使气血运行失畅所致,与遗传、体质、饮食、外感、环境、劳倦等因素有关。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闭阻经络为标,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病初期表现在肢体、关节经络,继则侵蚀筋骨,内损脏腑。肾为先天之本,藏无阴而寓无阳,司气化而主水液代谢。肝藏血,主筋,为罢极之本。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经络失养,二便功能失调,湿浊内聚。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若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及劳倦、七情、酗酒、食伤或关节外伤等,则致痰浊流注关节、肌肉、骨骼,使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肌肉红肿热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形成本病。由于感邪性质不同,或有偏性,临床表现也不同,风邪偏胜者为痛痹,因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呈关节疼痛有定处。湿气胜者为着痹,湿性重者黏腻,故肌肤关节麻木肿胀。热偏胜者为热痹,经络蓄热,故关节红肿灼热,痛不可近。痹证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血脉瘀阻,津液凝聚,以致瘀血痹阻经络,出现关节肿大,关节周围瘀斑、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病久气血耗伤,内损脏腑,呈现肝肾亏损,并发有关脏腑病证,此时病情复杂而严重。邪气闭阻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痰浊、血瘀凝聚经络,内及脏腑;浊湿温热,煎熬尿液,雍塞三焦,以至“关格”尿闭,险恶之象环生。
我院痛风攻关小组对该病进行认真研究分型,经辨证论治总结出以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穴位注射、饮食调整的五步平衡疗法。此疗法急性期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为主,慢性期祛风除湿、涤痰化瘀、调补肝肾、通络止痛,达到治愈的目的。经过临床87例治疗,有32例(占36.9%)一年内未发作,46例(56.3%)发作次数减少,发作间期延长,发作时症状明显减轻,5例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但发作次数减少,另外4例由于本人原因未坚持服药和正规治疗,临床症状无改变。
五步平衡疗法是一种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方法,其总有效率为95.40%,显效率为36.78%,无效率为4.60%。该疗法无毒副作用,无痛苦,且病人易接受。大多数患者在服药治疗1周后即可见效,症状减轻,疼痛缓解,血尿酸下降。然而,部分患者(18例,占20.7%)在治疗1周左右,原患肢的症状减轻,但同时对侧或其他肢体也出现了疼痛。经分析,此现象可能是药物抑制了尿酸的生成,导致尿酸结晶过快地溶解进入血液,析出后又过快地沉积到其他关节,引发了白细胞对其吞噬并产生炎症。患者在坚持治疗3个月后,大多数病情得到了稳定,饮食也恢复正常。血尿酸监测结果常维持在400~500umol/L之间。有36.9%的患者在一年内未发作,恢复正常生活,认为已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