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医药资讯  中医资讯 > 中医原来如此简单

中医原来如此简单

时间:2023-12-28 00:42:12 作者:医者仁心 阅读:410°C

(注:摘自《中国中医药论坛》医理探源,论述内容比较多,有益中医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故转载。)前言在几千年的长河中,中医被越来越神话,也变得越来越玄,以至出现极端科学主义者攻击她为伪科学。人们这样形容中医: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保证健康,绝无问题

(注:摘自《中国中医药论坛》医探,内容较多,有利于中医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故转载。)

在几千年的长河中,中医变得越来越神话神秘,以至于有极端的科学家抨击她是伪科学。人们是这样描述中医的:中医博大精深,保证健康,没有问题。可惜阴阳五行七情六欲八大类辩证法气血津液,

虚,寒热,失意,脏腑经络,难懂,不能普及。所以知道中医的人少,用中医的人就更少了。普通人对中医知之甚少,有些学者满口都是。否则,似乎他们不能显示他们的知识。

我本来不是学中医的,但是因为需要看一些中医方面的书,结合自己原有的现代科学知识,我发现中医不仅科学,而且很简单。写出来给大家分享。

在这里你必须被假释为一个对自然知识有限的古人;放弃你头脑中的医学知识。当然,对于一些挑剔的人,我也用现代科学知识来验证。

选择这个标题是为了吸引一些读者,并没有贬低广大中医工作者的意思。

第一,阴阳

什么是阴阳?现代人对阴阳学说研究得如此之深,以至于离普通人越来越远。如果你是古人,你会发现天空中有“日”和“月”。白天是白天,明亮温暖,月份有夜晚(不要用现代知识跟我较劲,

记住上面的假释),阴冷属性。那么地上的,世界上的,地球上的,自然界的东西呢?需要分类。

让我们玩一个游戏。一人手举“日”字旗,另一人手举“月”字旗,中间是元帅。元帅出了个问题,然后问下面的士兵,谁认为有“月”属性的去了月亮的旗,谁认为有“日”属性的去了日本的旗。

久而久之,人们创造了阴阳这个词。现在你可以看到,“阴”是带“月”字的旗,“阳”是带“日”字的旗。汉字里有很多这样的字,比如“队”就是前面的旗子后面跟着一些人。

原来阴阳只是两个定义,即:

凡是带有“月”和引申属性的都是“阴”。凡是带有“天”和引申属性的,都是“阳”。

光有定义是不够的,关键要看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来做个推论,白天气温升高,早上可以看到田间水汽向上蒸腾;晚上气温下降,水滴凝结在树叶上。所以我们上半部分是阳,下半部分是阴;水蒸气为阳,水滴为阴。推而广之,阳有轻,阴有重。

通过这种展开,我们就可以分析万物的利弊,于是就有了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出入男女君臣父子父母儿女夫妻好的坏的痛苦。

(我们习惯的这几对字几乎都是阳在前,阴在后,这可能和男尊女卑有关。)

这些推断出来的属性是否正确,需要验证。古人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验证了继承正确的,放弃不正确的。当然,也有一些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证明是错误的。比如古人只知道南方热北方冷。但是现在,

我们知道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使用“南北”的阴阳属性,只是要注意限定条件,记住南半球要倒过来。

不仅生产实践可以验证阴阳,现代科学也可以验证。以水蒸气和水滴为例。热力学证明,相同温度的水蒸气比水滴含有更多的热量。这种热量称为潜热,水蒸气变成水滴时会释放到外界,水滴变成水蒸气时会从外界吸收等量的热量。

再看中医常用的阴阳:讲人体的上下、表里、腹背、气血;说环境干湿,夏寒,风雨;说说喜怒哀乐。当然还有很多,写一页都不够,就不一一列举了。

推理:上半部为阳,下半部为阴。

证明:人的头部重量不到人体的2%,却消耗了20%的氧气(数据不是很准确,因为是随便写的就不查了,请不要引用)。化学知识告诉我们,耗氧会发热,这是阳的基本属性。

所以符合基本定义就是阳。

推理:外为阳,内为阴。

证明人体表面集中了80%的毛细血管。我们知道毛细血管为细胞提供营养。毛细血管越多,这个地方的新陈代谢(氧化)就越强。

有人说,现代医学证明,肝脏是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地方。我说的没错,但是肝脏的代谢主要是还原,不是吸热。这种热量可以用现代化学知识计算出来。因为这是一篇科普文章,我就不深究了。

也有说人体表面温度低,体内温度高,所以应该是内阳外阴。我在这里举个例子。冬天北方有烧火墙的习惯。火墙温度高于室内,故表为阳,内为阴;但是有人测了室内温度,然后去外面测了墙的温度。

据说墙的温度比室内低,所以内为阳,外为阴。这里的错误是因为一个事物的阴阳属性和两个事物的阴阳属性混在了一起。

同样,我们也很容易推断出其他事物的阴阳属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气血”。在现代科学中,气被说成是神话,其实是古人对自然认识的无知。古人把一切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到的东西称为“气”。

用现代知识可以知道,在那个时候,有两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到的。一个是空气,另一个是能量。“气血”就是有能量的血,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运动的血。即运动的血为阳,静止的血为阴。

当你在读《内经》的时候遇到“气”的时候,在用空气解释不了的时候,你可以用能量很好的解释。周围没有《内经》,否则摘录几段。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研究的是——个活着的人,而西医认为活人和死人没有区别,死后不会少一个分子。中医看活人的阴阳属性,躯干为阴,神明为阳。

这里用“上帝”这个词,是因为人们对它的误解太深了,需要解释一下,以阻止那些超科学家的胡说八道。

上帝,上帝引导万物。―― 《说文》

明与阴阳的结合。

“神”是神灵启发的阴阳组合。这是什么?当然是生活。我想找古代的“命”字,找不到。在古代,“命”就是命,“命”就是命。它们从未一起使用过。

把“神”写成“命”的是现代人(最早好像是明朝)。我们也可以从“神”这个词的词组中找到答案,比如:神态、表情、神态、精神、专注、用力、专注等。在这里,“神”是对生命力的描述。

中医有心主神明的观念。现在可以理解心主神明的原因了,但原来心主生命。特别是现在的人(包括很多中医大师)把“神”和“智”混为一谈。

以化学为例,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如果成盐方向设为正,则盐分解成酸和还原的方向为负。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这是共生的结果。酸碱的酸度和酸度的消失是互克的结果。在电极的作用下,盐的“咸味”消失,可以产生酸和碱。而且人们可以利用酸、碱、盐的性质来制作电池。

中国的古人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和精确的实验来分析,但是他们用智慧根据大量的现象提炼出反映事物的普遍规律,所以我认为阴阳五行是古人的伟大发现。

我觉得从科学的角度看阴阳五行很难,但反过来,从阴阳五行看科学真的很简单。其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分类归纳思维的一个特点,与五行逻辑推理模式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演绎思维的完整特点。

因此,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体系(即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既归纳又演绎的思维方式。这与西方逻辑中的逻辑推理模型不同,后者一方面依赖于拉丁体系固有的语法结构(主要用于确定语义的规范化),另一方面依赖于符号规则。

是非常不同的。体现了中国逻辑的简单、多变、难的本质特征。

从阴阳五行看科学,可以总结如下:

科学可以分为三种独立的集体元素,即阴(反物质)、太极(自然物质)、阳(正物质),自然物质可以有阴、中和、阳三种属性。其实在实际的阴阳系统(如中医)中,指的是阴、中和、阳。

而不是真正的阴阳概念。

从阴阳五行在科学中的应用角度,以化学为例。

阴阳五行的逻辑演绎规则大家很清楚,就是: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要想将阴阳五行的逻辑演绎规则应用于化学研究,首先就要作好五行归类的工作,比如:

木类:纤维素等一大类中性有机化合物

火类:碱等和一大类阳性有机化合物

土类:盐等和一大类中性有机化合物

金类:单质金属和碱土金属

水类:酸等和一大类阴性有机化合物

有了上述分类就不难演绎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则了,比如:

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就是:水(酸)克火(碱)的应用生成盐(土)和水(土类)。(特别注意:传统意义上的水其实归于土类,因其偏中性的性质)。

至于盐水电解生成酸和碱,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中隐含着火的作用(电)和金的作用(电极是金属制造的),实际上是:火(电)克金(金属电极)生成金属阴阳离子(正电极和负电极离子),

土(盐)与阳金(金属阳离子)生成火(碱=金属阳离子盐配合物),土(水)与阴金(金属阴离子)生成水(酸=金属阴离子盐配合物),

最后:水(酸=金属阴离子盐配合物)克火(碱=金属阳离子盐配合物)复生成土(水,

这是为什么在电解反应中必须有水参与的根本原因)而复配物之间的离子交换和物质状态的变化就可以将酸(生成酸以气体的方式排放)和将碱(生成碱在阴极附近聚集沉淀出来了)。

把物质分类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方法。

任何所谓科学的分类都必定是简化和不完备的,否则就不叫发展中的科学了。

上述的分类只是一种“抛砖引玉”,当然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五分法的分类原则已经足够使用。基本可以保持二进制树型结构的平衡扩展性,因此是最近似的全局替代型分类了。

三、面向对象的思维方法

面向对象是最近几十年流行在计算机行业的新名词。大概的意思是编程时,把一个整体分解成许多研究对象,对象和对象通过特定的接口进行交互。一般情况下一个对象不能直接操作另一对象的内部运作。

一个对象可以包含许多子对象,子子孙孙一直可以接下去。子对象继承父对象的非私有属性。现在计算机普及,大部分人会用JAVA或VB编个小程序。这里的JAVA或VB就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编程很简单,

比如要一个按钮,从菜单上拉一个按钮到需要的地方,然后修改属性(接口)就完成了。但是计算机要完成这个按钮的功能,可能要执行几千步,甚至上万步。

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如此简单地完成这样的程序呢?因为使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而“按钮”这个特定的对象别人已经做好了,编程者仅仅是为按钮生了个“孩子”。再看看中医理论是怎样面向对象。

、把自然看成最基本的父对象,这个对象有“阴阳五行”的属性,有许多子女,人类是其中之一。

、把人类看成第一代的子对象,他继承了父辈的“阴阳五行”属性,也有许多子女,五脏“心、肝、脾、肺、肾”是其中五个。

、把五脏看成第二代的子对象,他继承了父辈的“阴阳五行”属性,也有许多子女,最主要的是心器官、肝器官、脾器官、肺器官、肾器官。

、把五脏器官看成第三代的子对象,他继承了父辈的“阴阳五行”属性,也有许多子女,……。

最好还是不要再生了,从父本的10个状态,到第一代的子对象发展成50个状态,再到第二代的子对象已经有250个状态。这里“阴阳五行”属性作为非私有属性被后代继承。每个子女都有自己的个性,

这些个性又被自己的子女继承,因此状态越来越多,辨病也变得复杂。当然人各有志,有人喜欢穷追也不是不可以,那样就成了现在的西医。

一个中医首先要熟练掌握父对象的属性(自然),其次是第一代子对象(人)的属性;

一个好中医还要掌握第二代子对象(五脏)的属性;

一个杰出中医再要掌握第三代子对象(五脏器官)的属性;

一个中西医再要掌握第四代子对象(五脏器官细胞)的属性。

一个西医要掌握第四代子对象(五脏器官细胞)的属性;

一个好西医再要掌握第三代子对象(五脏器官)的属性。

如果用上面六个评判医师的标准评判,现在的医师是两头多,中间没有。就如同下围棋,一个只会取势的是中医,一个只会缠打的是西医,只有又会取势又会缠打的才是真正的高手。

再加一条:一个说中医是文化的人是因为他只掌握了父对象(自然)的属性。

可以看到中医是先大后小,西医是先小后大。就如第一节说的中医是先有鸡后有蛋,西医是先有蛋后有鸡。由于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不管对象内部怎样复杂,只要接口不变总能医治。如同管理城市,市长并不需要做具体工作,

他只要调整政策就够了。城市会在好政策中发展,在坏政策中死亡。人也一样,当发生偏性(生病)时,医生要及时调整“政策”,至于人具体是怎么好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这就是中医,一种面向人类的医学,

是面向对象思维方法在医学上的具体体现。当然能搞懂人具体是怎么好的更好,那就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有人说中医理论几千年不变,没有发展,那是因为中医理论永远正确。

为什么说中医理论是永远正确的呢?因为中医是先大后小,从上而下。说的是一些自然界的永恒真理,例如,太阳是温暖明亮的,水遇热成水汽,这种在现代人看来很简单的公理。如果哪天中医理论不再正确,

那么太阳不再温暖明亮,水遇热不成水汽,人头立地脚朝天,那时一定海枯石烂,我们都不在了……。

四、如何看病

前面介绍了中医基本理论,这一节要说说怎样把理论用于实践。中医治病讲究标本兼治,缓时治本,急时治标。俗话说站的高看得远,中医至上而下,以人体为对象,

所以很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而西医则以器官、以局部为对象,很难看到问题的本质。不是西医不想治本,实在是太难了,如同井底的蛤蟆要知道世界比井口大,必须爬到井口。

中医讲“天人合一”因此中医治病的过程往往可以用自然界的过程比喻。举乙型肝炎为例,西医把治疗对象锁定在肝器官上,但中医不这么认为。在城市的下水道有滤网(带孔的阴井盖),于是有滤网处经常会堵死,

那么你是说滤网有问题呢?还是污水中污物太多呢?血液中许多毒素需要经肝脏器官的分解,然后经肾脏器官排出体外。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中制造了大量的毒素,这些毒素需要经肝脏器官的分解,加重了肝脏器官的负担,

引起肝脏器官的老化、硬化,这时西医会切除肝脏器官(或部分),于是这些毒素无法分解后排出体外,很快就会导致死亡。中医则相反,越是肝脏器官受损,说明人体更需要,越要补肝脏器官,于是人体内毒素降低,

生命得到延长。这里用城市下水道类比了人体内毒素的排泄。下面会经常用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类比,类比时就不再作特别说明。

“望问闻切”是中医辨病的基本手段。望五色,问五事,闻五声,切五脉。

五色是五行的基本色,“金木水火土”对应白青黑红黄。例如某人面色黑而无光,则肾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肾是水脏,管排泄和滋润,废物排不出留在细胞内于是发黑,净水进不了细胞于是无光。前面第二节还有肺白,

心红的例子。

五事是“吃喝拉撒睡”(自编的),也就是聊家常。在聊家常的过程中,医生可以获取许多有用的信息,如喜欢吃什么,喝热的还是冷的,晚上舒服还是白天舒服,哪个季节要犯病等等。大家都知道怀孕的女人特别喜欢吃酸的,

这是因为酸是五味中的“木味”,木是能源,喜欢吃酸意味着体内缺能源,或者说营养跟不上。还有痛风病总是在秋冬季发病,那个季节往往干燥,寒冷。如同一些大江大河在冬天断流一样,人体在那时也会缺水,

人体的代谢废物(尿酸)无法排出导致痛风。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肾为水脏,阳为出,排泄不出就是肾阳不足,肾阳不足导致水系不通,不通则痛;还有些人比天气预报还准确,能知道是否要下雨,

那是因为他们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疾病得势不饶人,空气中湿度增加时,患处就痛。所以时间、季节在中医中很重要,并不是极端科学主义者说的算命。

五声“笑呼呻哭歌”,五志“喜怒恐忧思”能很好地反映一个人的特点。一个人说话时会把自己的“情感”无意间流露出。一个人说话“大呼小叫”,说明他能源(木)太多,空气(金)不够,燃烧不充分。

这样的人是肝阳上亢。这里的“大呼小叫”就是“怒”。所以中医说肝阳上亢的人善怒。如果空气充足,燃烧充分,能量(心)足,这人就会笑声欢语,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所以心火旺的人善喜。如果水压制了火,

那么这人就少气懒言(呻),胆小怕事(恐)。如果能源(木)不够,空气(金)太多,燃烧后热量不够,空气多余,这些带有多余空(氧)气的血液回流到肺器官时,为了保证血液的新鲜同样要换气,

这种换气同正常的换气不同,人们可以听到叹息声,重一点就是抽泣,再重一点就是哭。这种现象在婴儿中特别明显,孩子饿了(能源不够)就会哭,哭又增加了换气量,结果哭得更厉害。所以肺金过多就会忧愁叹息。

脾声“歌”古时的意思同“咏” 《说文》 ,说话时音拖得较长,每句话都会考虑一下,我们现在有一句很好的俗语“打官腔”很好地描述了脾土过多的情况,这是因为这些人吃得过多过好导致的。

五脉指心脉、肝脉、肺脉、肾脉和脾脉,有关具体切脉将在下节展开。这里我们只要知道切脉的目的也是为了鉴别五行的过多和不足。

中医除了“望闻问切”还有许多其他手段判别五行的平衡。其中“五臭”常用,这里“臭”读嗅,意思也是嗅。我们现在用鼻称为“闻”,用耳称为“听”;古时用鼻称为“臭”,用耳称为“闻”。

有些人口臭;大部分老人有腐臭,有些地方称为老人味。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体味判断病人的五行平衡状态。这同西医用化验的方法有些类同,例如有“老人味”的人其血液化验的肾功能一定不好。这些人的代谢废物排不出,

所以就有“五行”中的肾气味——“腐”味。还有肝臊,心焦,脾香,肺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例如我们常说“血腥味”其实就是“肺腥”。

一个好的中医医生通过“望问闻切”能判别病人那一方面过多或不足。并在病人自己没感觉到哪有问题时,已经知道病人将会得什么病,这就是“治未病”。而西医(也包括现在大部分科班中医)则需要病灶确实存在可见时,

才能判病治疗,这叫“治已病”。所以一个好中医不是不愿用CT等高科技手段,实在是这些高科技手段有事后诸葛的意味。

通过“望问闻切”辨病后,要治病。如前面所述,中医并不关心病是怎么好的,医生只给病人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真正治好病的是病人自己千百万年进化的人体。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那些有自愈能力的人留了下来,

那些没有自愈能力的人被淘汰。于是现在的人不仅可以抵抗人类已知的细菌、病毒,而且可以抵抗未知的,自然界一切细菌、病毒。至于人体是杀死病毒还是赶出病毒根本不需要医生考虑。现在许多“中医师”研究中药,

说某药有杀菌作用显然有违中医治病原理。特别是在器皿中能杀菌不一定能在人体内杀菌,更何况被杀死的细菌尸体同样对人体有害,有时可能害处更大,那是因为人体能够排出细菌的代谢废物,却不能排出细菌尸体。

为了给病人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医用“五味”,“酸甜苦辣咸”,调整政策。五味是自然界万物的属性之一,虽然大部分物质的口味与五味相符,但口味和五味并不是一回事。这是因为口味是用舌头尝出来的,

而五味是治病实践尝出来的。这里自然界万物包括自然的动植物和矿物,也包括人类加工的产物。酒是最早的“人工药”。那些把中药等同自然药显然又背中医理论和中医历史。一个好的中医往往能够因陋就简,

随手应用身边的物品入药治病,不管该物是天生的还是人工的。

安慰剂,一种被西医认为不是药的东西,常被用于做药品对比试验。但是在中医看来它也是自然界的成员之一,所以也是一味药。很显然安慰剂是治疗“五志”偏性的最佳良药。

现在再看中医辨病是不是简单呢?中医治病是不是简单呢?确实简单,但是也有难的,难在要记住自然万物的药性——“五味”。

五、现代医学对血液流动的错误认识

自从解剖引入医学,人们看到了心脏在人体血液循环中的重要地位。从古希腊的医生、解剖学派创始人赫罗菲拉斯(Herophilus,

公元前335-280)所写的《论解剖学》 到哈维在1628年出版的《心血运动论》 ,人们对血液运动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一认识从1628一直延续至今。俗话说眼见为实,

当人们看到心脏的跳动,血在血管内流动就再也不怀疑这样的结论——心脏是一个血泵,它从静脉吸入血然后泵入动脉。动脉有很好的弹性,血压高时被扩张,血压低时恢复。

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论,那么在心脏(泵)的出口一定压力最高,而在心脏(泵)的进口一定压力最低。在血液流动的路径上压力应该介于出口压力和进口压力之间。

但是事实怎样呢?当我们测量血压时,不管是在主动脉、手臂处还是在手腕处,我们测得的血压都是基本相同,甚至高端更高。也就是说血液流过血管时根本没有降低血压。也许有人会说血管粗,压降不明显。

且不说手指的细血管,就是用手臂的血管做一个实验,没有几百个毫米汞柱别想让血液好好地流起来。

除了血压还有脉搏(血压的压差)。在心脏出口有脉动很正常,但是随着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其脉动应该逐渐减弱。但事实是离心脏越近越弱。这违背常理。我们可以把一小段血管看成一个流阻R和一个容器C,

一大段血管就是许多小段的累加。于是我们有血管出口处血压Po(t)、血管入口处血压Pi(t)的关系。

Po(t)=e-t/(RC)Pi(t) (公式在这里不好写)

如果血管足够长,那么在血管出口处就量不到脉搏,只能测到平均压力。动脉弹性越好脉搏衰减越快。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动脉脉搏离心脏越近越弱,从升主动脉的40mmHg到股动脉的60mmHg,这一现象违背了自然规律。虽然现在的解释是因为血液的回折,但是回折的血液能加强脉搏也能减弱脉搏,

在距离返折点半波长的地方是加强,全波长的地方是减弱。所以这种解释不能令人信服。

2、为什么当血液在直径小于0。2-0。3mm的微动脉内流动时,则随着血管口径的进一步变小,血液粘滞度也变低。西医认为这一现象产生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3、为什么截肢人员在心跳不变的情况下,血压不会升高?心跳不变,心脏的排血流量不变,用血回路少了,血压必然升高。

4、为什么血透病人做血管内瘘(桡动脉及其相邻的静脉在皮下作一吻合术)的那个手不会缺血?动、静脉短接后,动脉血压下降,静脉血压上升,两者的压差消失,搭桥附近的微血管内就没有血液流动,组织就会坏死,

但事实没有这样。

5、为什么血管内瘘的脉搏频率远高于心跳频率?按照现有理论,全身脉搏只有一个频率,这个频率等于心跳频率。

6、为什么当你的手指被割破时,有时会感到手指的血管在跳?手指割破出血,血压就没有了,怎么还会跳呢。

7、为什么我们的心脏有2个心房、2个心室?如果人类的心脏仅仅为了推动血液流动,完全可以象鱼一样用1个心房、1个心室就可以了,何必要多一套。这个问题找了一些资料没找到答案。

问题还有许多,于是不得不提出质疑。

这里我提出血管自主收缩和自主扩张推动血液流动。

人类在长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各个不同阶段。最初是软体动物,然后是鱼类,再后上岸变成蛙类,再后变成用肺呼吸的动物。软体动物没有心脏,但血(体)液一样向着一个方向流动,

这种流动是靠“血管”的自主收缩和自主扩张,以蠕动的方式完成。到了鱼类进化出1个心房1个心室的心脏,并且有了鳃。当进化到用肺呼吸的动物时心脏成了2个心房2个心室,

这里似乎发现心脏是为了呼吸而不是为了血液的流动。在下面将具体阐明心脏就是为了呼吸而存在。

人类进化了,是不是人类的血管也进化成没有自主收缩和自主扩张的能力了呢?如果说不能自主收缩和自主扩张,那么就是现在人们普遍认识的那样了,

就有了前面的“为什么”和不符合流体力学的质疑;如果说还能自主收缩和自主扩张,那么前面提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这里引入电子学中的参量放大器概念,还是把一小段血管看成一个流阻R和一个容器C,一大段血管就是许多小段的累加,这里的R和C是一对自主变量,正常情况下它们的变化周期和心跳同频,当入血时,

C自主扩大形成抽吸作用。当出血时,C自主收缩形成挤压作用。这样血流就一路上不断补充能量。就如同一个放大器。现在可以解答上面的“为什么”。

为什么动脉脉搏离心脏越近越弱,越远越强?那是因为血压被血管放大了。

为什么当血液在直径小于0。2-0。3mm的微动脉内流动时,则随着血管口径的进一步变小,血液粘滞度也变低?其实血液粘滞度没变,是血管推动了血液,靠管壁近的反而跑得快了。

而在大血管内这种附面层效果感觉不出。

为什么截肢人员在心跳不变的情况下,血压不会升高?因为血压和血流量没有直接关系。血压受血管自主缩放控制,血流量受心脏控制。

为什么血透病人做血管内瘘的那个手不会缺血?因为小动脉,微动脉一样能从失压的动脉血管中抽出血,加压后给周围组织。

为什么血管内瘘的脉搏频率远高于心跳频率?因为血管内瘘的流量增加很多,为了维持血压,血管只有增加缩放次数才能满足。

为什么当你的手指被割破时,有时会感到手指的血管在跳?那是血管为了失血组织的供血加强了血管自主缩放。

既然没有心脏血液也能流动,为什么还要心脏呢?软体动物没有心脏,它的呼吸是通过表皮进行,由于软体动物运动很少,有些一生固定在一个地方,有些随波逐流。耗氧量极微,表皮呼吸就能满足。

随着进化进程的发展,慢慢地表皮呼吸不能满足了,就出现了鳃。鳃增加了与水的接触面积。为了增加面积,也为了气体交换的方便,“大自然”不得不牺牲血管壁的厚度。于是鳃血管不具备自主缩放能力,

或自主缩放能力很弱。为了让血液流过鳃,鳃前面的血管缩放功能被加强,逐步演变成心脏。由于鱼的血压会随环境的压力变化而变化,所以它的心脏只要1心房1心室就够了。这样的心脏能保证流过鳃的血压略大于环境。

进一步的进化有了肺,陆上呼吸用肺。和鱼类一样,要有一个心脏把血送入肺,压力不能大,不能小。大了会导致呼吸膜(肺泡?毛细血管膜)出血,小了没法呼吸。由于人类不同于鱼类,血压不能随环境变化,

而是固定在一个较高的数值以便于供给组织养分。这样在肺的出口不得不再用一组心房心室把血压升高,同时阻止高压血回流到肺,于是我们人类就有两个心房、两个心室。

为了能使血液在血管内畅通流动,各个部分的血管必须有序地收缩、扩张。必须要有一套精密的控制系统控制着血管有序地收缩、扩张。(当然这套控制系统还控制其他。)控制系统发出的信息就是“气”,一种能量。

至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并不重要。

现在再来理解古人的“气阻血淤”就不难了,因为控制血管的信息受阻,血管不能有序地收缩或扩张,所以血流就不畅。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news/zhongyizixun/21613.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上一篇:好中医分辨 下一篇:中医如此简单
    本栏阅读
    医学从嫌弃到被推崇,导师张雪峰功不可没,医学之路会更平坦么?
    当年犹豫再三,给孩子报考了医学专业孩子高考那一年,社会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朗,不知道互联网..
    贫血的人想要补血,不要再吃红枣、红糖,吃这4种食物才能补血
    缺铁似乎是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如果身体缺铁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会让人时常..
    艾灸的铁规,请一定要知晓
    关于艾灸的文章发了很多,但是有些基本的原则,大家在日常中还是会忽略,也还有人不明白,所以..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