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医药资讯  中医资讯 > 学好中医必先学习诊脉

学好中医必先学习诊脉

时间:2023-12-28 00:39:32 作者:药材库 阅读:141°C

中医看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在辨证论治中又以四诊八纲为要目,四诊八纲中又以四诊为前提,由四诊才能识八纲。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虽然脉诊排在最后,但它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清代毛祥麟说:“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辨证论治以四诊八纲为主要目的,而四诊八纲是以四诊为前提的,所以八纲只能通过四诊来识别。在望、听、问、切四诊中,脉诊虽然排在最后,但却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环节。

清代毛香林说:“切脉辨证,为医者三要,而脉尤重,盖脉明,故自证,而用药不难。”(《对山医话》)吴鞠通也说:“在四诊中,脉诊是最难也是最可靠的。

(《增订医医病书》)强调脉诊的重要性。所以《内经》的162篇文章中,讨论脉象的有30多篇。《难经》第81个难点也是脉诊。普通人看中医,

通俗的叫法是“切脉”,意思是“切脉”二字可以代表诊断的全过程和医生的知识技术水平,说明一个好的中医一定是擅长切脉的。

其实历代医家都把脉象作为辨证论治的关键。我的老师梁,学医之初,学了三年脉诊。他用自己辛勤的诊脉工作挽救了许多癌症患者的生命。我的另一位老师黄杰希老师在学习和研究脉诊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

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始,从古代脉学书籍和名医医案中搜索研究,一点一点考证。

只有掌握了“平脉辨证”这一中医“绝招”,才成为临床大师。我开始学中医的这几年,虽然把药物的属性和很多方子都背下来了,但是用的时候都配不上。后来老师学了一点“平脉辨证”的技巧,在临床上进步很大。

去年夏天,我应邀在省会的一家大医院治疗一位36岁的住院病人。他发高烧(38 ~ 39度)20天。省城各大医院专家会诊后,打针输液无效。从外表看,最大的特点是他怕冷。尽管他在三伏天还穿着羽绒服,

很虚弱,甚至说不出话来,但脉象浅润,沉也强。根据脉诊,舌苔白而厚如一层粉,但舌苔中心发黄。根据脉诊,属暑湿实热证,表里如一,所以处方为石膏150克,滑石粉60克。

党参30克、知母30克、连翘20克、薏苡仁30克、佩兰10克、苍术15克、香薷15克、甘草10克。这个方子的大意是清热利湿,祛浊芳香,扶正祛邪,所以每隔4小时服一次,服两剂就会神清气爽。

离开医院回家。如果仅仅从观察和会诊来判断这个病例是风寒感冒,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在曾治遇到一位50多岁的妇女,她患有严重的子宫出血,在房子里和地下到处都是血。看她面色苍白,语言无力,脉搏微弱,病情危重,就用一根高丽参催促她服下一片开水一次,很快出血就止住了。

还有一个年轻的女医生,20多天来月经都停不下来。她直肠脱垂,脉搏微弱,就吃了一小块人参,大概手指大小,很快经血就止住了。后来她吃了半枝人参,身体就好了。书上没说人参有止血作用,但是从上面两个病例的脉诊来看,

都属于气虚,用人参补气可以止血,因为气帅在血。如果用人参,一定要知道它的脉象是否深弱。如果是浮动或计数,就不能用。那就像火上浇油。甚至可以使用两英寸的重而弱的脉冲。但如果尺子太大,就不能用了,会导致火气上来,只会加重病情。六脉深细最好用,

当然,如果有口干,最好配以芦笋、生地,称为治疗气阴两虚的“三才汤”。

如果遇到疑难杂症,就得按脉诊吃药。我曾经和我的老师黄洁熙看过一个怪病。她是一个中年妇女。平时她就跟个好人一样,就是不会上楼,不会上坡。早上她头晕,俯卧,很吓人。多次治疗无效,在省内大医院住了近一年。

CT、b超等各种仪器都检测不出病情,试图治疗心脏病也没用。医院说“不知道怎么了”,不得不出院回家休息。当时黄氏诊断其寸脉大而实,闭尺缓而小,是气血凝滞,下焦不畅所致。上楼上坡,

然后郁血冲上来冲击大脑,所以头晕倒了;走平坦的路没有兴奋感,所以安然无恙;下楼下坡的时候会用血打赌,所以也是安全的。然后用牛膝、代赭石等药物治疗,导致血降。打了两剂就好了,结束了两年的休息马上上班,然后就遇到了“重阳节”。

和家人一起爬山,上下自如,胜过常人。如果这个病例不按脉诊,怎么会诊断为气滞血瘀,停止聚焦,这个怪病就治好了呢?

西医依靠听诊器、x光、b超、CT、多普勒、心电图等化验数据,只能作为中医的参考,不能作为中医处方的证据。中医的诊断靠的是脉象,脉象是未知的,就像盲人走夜路,没有方向。

药物治疗能起作用吗?中医“三指一枕”有个大学问。孙思邈说:“有夫脉者,亦医学之大业。不钻研道,怎么当医生!”(《备急千金要方》)对于脉诊这么重要的内容,在中医五年制专科教育中,

它只占用了区区20个课时,而且大部分讲师都不知道脉诊,所以讲座经常是擦肩而过。这叫本末倒置,所以治愈率不高。所以很多人觉得学中医很难。

中医院校的毕业生甚至博士生虽然满脑子都是药方,但是到了临床还是写不出证候的方子,甚至在临床工作多年后疗效也不好。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突破脉诊。如果说学中医有什么诀窍的话,

学好脉诊是主要诀窍。如果你掌握了这一招,在临床上把其他三种基于脉诊辨证的诊断考虑进去,你就能看清阴阳表里的寒热虚实。如果用药的大方向对了,你就会减少失误,就不难达到疗效,甚至可以治愈很多疑难杂症。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news/zhongyizixun/21344.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上一篇:中医纵横谈 下一篇:中医理论保胎食物
    本栏阅读
    医学从嫌弃到被推崇,导师张雪峰功不可没,医学之路会更平坦么?
    当年犹豫再三,给孩子报考了医学专业孩子高考那一年,社会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朗,不知道互联网..
    贫血的人想要补血,不要再吃红枣、红糖,吃这4种食物才能补血
    缺铁似乎是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如果身体缺铁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会让人时常..
    艾灸的铁规,请一定要知晓
    关于艾灸的文章发了很多,但是有些基本的原则,大家在日常中还是会忽略,也还有人不明白,所以..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