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麦芽是常用的中药之一,由发芽的大米和大麦制成,具有消食健胃的功效,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谷物芽苗
其他名称包括稻芽(别录)、稻芽(丹瘋方)、稻芽(本草纲目)、稻芽(中药材手册)。
来源:钢木
来源于禾本科植物水稻的成熟果实,经加工、发芽而成。
产地分布:全国各稻米产区均有产,但以南方早稻加工后的稻芽为最好。
制法:取洗净大米,用清水浸泡1~2天,取出放入容器内,用湿蒲袋覆盖,每天浇水保持湿润,当主根(俗称芽)长约3~6毫米时取出晾干。
性状:干燥蕾呈长圆形扁平状,端微尖,长7-9毫米,宽3-4毫米。外稃环绕果实,表面黄色,坚硬,有短细毛,有5条脉纹。基部有2个白色线状浆片,长约2毫米,每片浆片内侧伸出1-3条淡黄色弯曲须根(主根)。除去外稃,内有1粒白色米粒,质硬,断面白色,有粉性。无臭,味微甜。以饱满、均匀、色黄、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包括淀粉、蛋白质、脂肪、淀粉酶和维生素。
炸麦芽的做法:将麦芽放入锅中,用小火炒至呈深黄色,大部分爆开,取出晾凉。烤麦芽的做法:将麦芽放入锅中,用大火炒至呈棕色,喷洒水,取出晾干。
性味甘温。
①《本草纲目》:“甘,温,无毒。”
②《本草经疏》:“味苦,无毒。”
入脾、胃经。
①《本草纲目》:“入脾、胃经。”
②《本草纲目》:“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③《新本草纲目》:“入脾、肺经。”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和胃消食。用于消化不良,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
①《本草纲目》:“健脾开胃,理气和胃,消食消积。”
②《食物本草汇萃》:“除烦消食。”
③《中药材手册》:“用于脾虚心胃痛,胃胀热毒,泄泻消渴,消瘦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五钱。
复方 ①健脾食:固厥四两,研末,加姜汁、盐少许,调成饼,炙干;加炙甘草、砂仁、白术(麸炒)各一两,研末,白汤送下,或入丸服。(《痰饮方》固肾丸)
②脾胃虚弱泄泻:茯苓、芡实、煎曲、沙参、扁豆、泽泻、麦芽、甘草。(出自《麻疹集要》健脾止泻汤)
③ 消食健脾,开胃和胃,生津益气。治后脾土不健者,可蒸麦芽代茶饮。(《中医辞典》麦芽露)
麦芽
其他名称包括大麦分蘖(本草纲目)、大麦分蘖(本草纲目)、大麦毛(滇南本草)、大麦芽(本草汇言)。
来源:钢木
来源为发芽的大麦颖果。
其产地遍布各地。
制法:将大麦用水浸透,取出放入筐内,盖上蒲袋,经常洒水,待芽长至3~5毫米长时取出,在阳光下晒干。
果实梭形,长8-12毫米,直径2.5-3.5毫米。顶端有长约3毫米的黄棕色幼芽,下部有数根须根,细长弯曲,长0.2-2.0厘米。少数无须根。表面黄色或淡黄棕色,背面被稃围绕,有5条脉纹,腹侧被内稃围绕,有腹沟。除去内稃和内稃后,除去果皮。果皮淡黄色,膜质,种皮薄,不易与果皮分离。背面基部有长圆形胚,淡黄白色,长3-5毫米,腹侧中央有1条褐色纵沟。胚乳较大,乳白色,被粉性物质。 无臭,味微甜,以个大、饱满、芽苞完整的为佳。
化学成分:麦芽含淀粉酶、转化酶、维生素B、脂肪、磷脂、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等。
药理作用:麦芽含消化酶和维生素B,有助于消化。
烤麦芽的制备:将麦芽放入锅中炒至变黄,取出晾凉。
烤麦芽:按上述方法炒至呈棕色,喷洒水,取出,在阳光下晒干。
性味甘、微温。
①《药性论》:“味甘,无毒。”
②《糖液本草》:“其性温,味甘咸,无毒。”
③《新本草纲目》:“其味甘,性平,无毒。”
入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经。”
②《本草纲目》:“入足太阴、阳明、阳明经。”
功能主治:消食和中、通气,主治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乳房水肿等症。
①《药性》:“消食破寒气,和心腹胀满。”
②《千金·食疗》:“能消食和胃,煮至赤黑色,捣烂为粉,能止泻,用清醋汁送服,日服三次,晚服一次。”
③《日华子本草》:“温中理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散结,能催产堕胎。”
④《药源》:“能补脾胃,和肠胃,捣细碎炒至黄,磨粉用之。”
⑤《滇南本草》:“能止胃痛,顺气,止呕,消食滞,止酸,止泻,消胃宽膈,治妇女乳汁不留,乳汁下注。”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三至五钱;或入丸、散。
注 ①《食物自然本草》:“久食则肾衰,故不可过量食用。”
②《汤液本草》:“豆蔻、砂仁、木瓜、芍药、五味子、乌梅为使者。”
③《本草纲目》:“若无积滞,脾胃虚弱者,不可扔。”
④《本草纲目》:“孕妇不宜服用过多。”
⑤《药物化学》:“痰火喘咳者及孕妇忌用。”
复方 ①速效食疗:麦芽四两,神曲二两,白术、陈皮各一两。研末,蒸熟为胡桃大小丸。每服30~50丸,用参汤下服。(《本草纲目》)
②治产后腹胀,便秘,气短,心烦:小麦草研末一杯,调酒服下,久服,便秘即愈。(《病补守疾方》)
③治食多卧卧,以致倦怠,四肢沉重不适,欲卧,食后尤甚:薏米一升,胡椒一两(共煮),干姜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寸,日服三四次。(《补却肘方》)
④治产后热病,乳塞水肿,不孕:麦芽二两,煎成细末,清汤调服,分四次服。(丹溪心法)
临床应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取低温发芽的大麦幼根(长约0.5厘米),干燥后研成糖浆内服,每次10毫升(含麦芽粉15克),每日3次,饭后服用。可适当加入酵母或维生素B群片。一般30天为一个疗程,连用至痊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61例,有效108例,无效53例,有效率67.1%。其中急性肝炎56例,有效48例;慢性肝炎105例,有效60例。服药后肝区疼痛、纳差、乏力、低热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尤以消除纳差效果显著。 多数有效病例肿大的肝脏有不同程度缩小,转氨酶亦有不同程度下降,少数患者服药后出现口干、口苦、烦躁、腹泻等副作用,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摘自《中医大辞典》
大麦芽的临床应用经验
米、麦属于五谷之列,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日常的营养来源。《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几千年来,它们一直是中国人饮食的基本组成部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名医录》中也记载了麦芽的药用价值。
大麦芽性味甘、温和、无毒,归脾胃经,性平和厚朴,医家常将其归为消化药,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消化系统疾病。其性味、功能、主治,历代多有论述。《本草纲目》载:“大麦芽、薏米芽、粟麦芽,皆能消食积米、面果。”《本草纲目》载:“大麦芽味甘、温,味微咸,能软化硬块。温中利于循环,故能消食而治一切食腐寒气,心腹胀满,温中下气而除烦,止霍乱,消痰生津,散结散结。单服炒麦芽,可恢复乳汁。” 《药义》载:“大麦芽,炒香,能开胃,除烦,生用威力甚大。能消面食积,气滞结块,胸膈痞满,痰饮滞结,小儿乳汁受损,又能促进上身血液循环。”
但这并不全然正确。麦芽具有一般植物“芽”的生物学特性,能化解中土,健脾胃,蕴藏生机,又味甘平而不燥,能给消化带来活力,平平淡淡就能收到奇效。如《本草纲目》云:“麦芽……其气能升胃气,通阳经,助于健运,故以开胃健脾为主……”《本草纲目》云:“凡麦、谷、黄豆经浸发发芽,能升气至肝,主脾土,故能助消化。对于忧郁引起的腹胀等症状,(麦芽)大有裨益。人们只知道它能消食,却不知它能疏肝。” 吴居同《医书·百病通》亦云:“黍、黍生于硬土,性硬,善养脾;稷生于湿土,性软,善养胃。”
张锡纯《中西医考》中也说它“善于消食,又能通便,虽为脾胃药,实善于疏肝。肝主理气行气,行气于肾,因能疏肝,善于助肝理气,行气于肾,故善于催产。”他所创的理气养神汤、平肝祛风汤、脾平安神汤等方中,都用到了麦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药是谷芽,气与肝同,所以能入肝经调理肝气,确为疏肝妙品。
由此可见,大麦芽不只是一种助消化的良药,它还能健脾和胃、疏肝解郁。大麦芽或大麦芽常用于肝郁脾虚引起的各种症状,以益气健脾胃、疏肝解郁之用。该药性轻而有力,有补五脏之功,在临床上屡试不爽,始终收到良好的效果。
麦芽还可通乳、止乳。至于生用还是炒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丹溪新法》最早记载了炒麦芽可治疗“产后热病,乳塞肿痛,不子”等病症。后来的《药药化验》也记载:“若女子气血旺盛,或无子而饮乳,产后乳房肿胀疼痛,丹溪用此二两,炒香捣烂,去皮研末,分四剂服下,可止乳。”张鲁在《本经奉元》中说:“若女子乳房肿胀,不欲哺乳,用麦芽半两,服下即止乳,精血受损,亦知其妙。”临床证明,通乳宜生用,炒用可止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