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本文认为中医疗法包括治疗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从重要性、普遍性、特异性、配伍性和创造性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医的特点。
所谓治疗,包括疾病的治疗和具体方法,内容极其丰富。自其自身的中医文献发表以来,出现了大量关于治疗方法的描述。后来历代医家不断发明,借鉴民间经验,形成了庞大的中医治疗方法体系。所有的医生都参与治疗方法。
可见,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或者说“治疗”只是指治疗的规则,不当包括具体的治疗方法。要知道“治疗”就是“治疗”,没有任何意义,比如《辞海》 (1980年版):“治疗,医疗,比如治疗。”“治疗,治疗。
杜预:‘治,治也’;郑玄:‘止其疾而治之。’“治疗就是治愈。鉴于中医有很多特点,我把我的粗浅认识描述如下。如果有什么不足或缺陷,请给我提意见。
中医的重要性
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以采取具体治疗措施为指导。三者必须咸、准,相互呼应,治疗才能有效。辨证错了,治疗不当,很难指望得到好的效果,这不言而喻;即使辨证准确,
但如果规定的治疗方法与其不符,那么具体措施必然会不一致,可能会耽误病情,甚至带来麻烦!那些还想指望纪可发挥爵效应的人能指望吗?由此看来,治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医生不应该忽视临床。
中医的普遍性
治疗有两个宽泛的内容:一是适应范围广,包括眼、耳、鼻、喉的所有急慢性疾病,必须全部采用一种治疗方法或几种治疗方法同时进行,任何一种都不能偏离治疗方法。另一个是有很多治疗方法,
如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刮痧疗法、拔罐疗法等。在药物治疗方面,
还有内服、外敷、吹喉、滴眼、清热平肝、活血补虚、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等。针灸治疗还包括循经取穴、除上病、除上病、头针、耳针;按摩包括推、按、揉、清天河、开玄寂。丰富多彩,
仅举几个例子。
中医素有“理、法、方、药”之说,看似全面,实则仅指药物疗法,不无偏颇。有些治疗不需要药物,所以被排除在外。因此,建议今后将它们改为“基于症状的法治”,即辨症求因,基于原因判断立法,依法治疗,既可以包括药物治疗,也可以包括治疗。
还包括其他处理方式,似乎更合适。
中医的特异性
中医的术语很多,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大多用于治疗一大类疾病,比如解表可以包括散风寒、风热,补虚可以包括补气血、补阴、补阳、补肝肾、补肺脾。特效药是针对某种疾病的。
这种特异性在中药和方剂的作用以及临床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中尤为常见,如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出汗的表证;和解少阳适用于寒热交换的少阳证;引火归本适用于戴阳肾阳不足,虚火浮动之证。
有些治疗方法虽然措辞不同,但意思都是一个,比如温补肾阳补虚火,疏肝理气疏肝理气。但也有词相近或仅一字之差,意思相差较大的。如温补肾阳,用于治疗肾阳虚、畏寒肢冷。
温肾壮阳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亏损、阳痿早泄;清心安神是治疗心火过盛引起的失眠、心悸,养心安神是治疗心阴不足或血不养心引起的失眠、心悸。这种特效药的治疗往往会影响处方和给药的正确性,影响治疗效果。
两者必须有明确的区分,不能混淆。但是我偶尔看到有人宣称知母、龙胆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有人认为龙骨、赭石有平肝潜阳的作用。我不知道知母、龙胆草能清热泻火,但除了若羌、连、能清热泻火,燥湿之外,没有解毒的作用。
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叫清热泻火,意思是能清热解毒。怎么能以这三种药物为例得出清热药都有解毒作用的结论呢?至于“潜阳”,是滋阴潜阳的简称,适用于阴虚阳亢之证。龙骨和赭石虽然有肝功能,
但缺少滋阴的功效。似乎不能说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等贝类有潜阳的作用,或者说唐飞用这两种药治疗阴虚阳亢。然后这边配龟版和牡蛎。你看过吗?
中药配伍
治疗方法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相关的疾病,有些可以单独使用,如沈度汤,可以大大补充元气,番泻叶,可以缓解便秘,针灸推拿各有所长。它们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并适当使用,这不仅是相互排斥的。
甚至可以相得益彰,特别是在临床上,说明有一定的配伍性。所有方法一起使用,或者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或者两种方法各有目标,同时并进。它们的主要目的如下:
1.增强治疗效果,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这个目标是医生和患者的共同愿望,在临床上也很常见。如药物常与针灸、按摩并用,也常与外敷、吹喉等并用。此外,针灸和拔罐并用,按摩和温热也一起使用。
2.标本兼治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种兼治可谓是口服药(包括汤药和药丸)的基本原理,如大承气汤治疗便秘腹胀,既用大黄、芒硝攻郁,又用枳实、厚朴破气消胀;一种治疗气虚、阴滞、脱肛的补中益气汤,
人参黄芪补气,升柴举之;用于治疗膀胱气虚、小便不利的五苓散,既用桂枝升阳化气,又用茯苓、猪苓、泽泻利湿渗湿;等等,不胜枚举。
3.多方面考虑治疗病情复杂的患者。如果正气不足,邪实,就要扶正祛邪,用参苏饮治疗气虚外感寒,即以紫苏与人;一种治疗寒热交换型便秘的大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大黄组成。气血两烧,要清热凉血。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高热、烦躁、点状、呕吐,是由石膏、黄芩、生地、赤芍、牡丹皮配伍而成。甚至还有治疗阴阳两虚、精血不足的龟鹿二仙膏,由龟板、鹿角、人参、枸杞分别代表滋阴壮阳、益气养血四法组成。
4.治疗和预防疾病同时进行,从而治疗和预防继发性疾病。如吴梅丸用吴梅安智止痛,川楝子、黄柏清热解毒,预防感染发热。
5.协助主药减少和消除不良反应。例如,龚毅粉使用人参、白术等。健脾益气,防止其气衰,与陈皮同用,行气和中;再如赞子柏大枣谢飞汤、四逆汤,其中大枣配赞子柏籽,甘草配附子,以缓解病情。
中医的侵袭性
中医最早见于《内经》年,书中有针灸、推拿、汤药、醪糟,以及“治须从根”、“皮肤出汗”、“寒则热,热则寒”、“虚则补”、“结则散”。虽然仲景的处方只看证书使用者,
按照《内经》的规律;徐治才的“十剂”理论,包括“宣可以除实,疏可以除滞,补可以除虚……”,无非是各种药物治疗方法的总结;后来,张景岳和王昂根据法定时效原则对时效进行了分类。
张分为八类: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王有滋养、发表、呕吐、攻里、攻表、和解、理气、调血、祛风、散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化痰、消食、收敛、杀虫、消食。
其中三个是基于治疗的症状,另一个是基于不吃药的话题。由创立的"八法"理论,仅侧重于张的发汗、呕吐两法,比王的"十九法"更为精确、清晰。
不用说了!再看王的《十九法》,基本上和中医、方剂学的治疗方法分类差不多。虽然仍不准确,但治疗方法有所增加,这是由于几代人的创新,其创造性显而易见。近年来,中医吸收现代医学知识,普遍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创造了许多新方法,如用清热攻下行气法治疗胰腺炎(清胰汤),用利胆行气止痛法治疗胆囊炎(胆道排石汤),用益气温经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麝香保心丸)。
运用通腑活血等方法治疗肠梗阻(复方大承气汤)。均有突出疗效,举世瞩目;此外,针灸中还有头针、耳针、全息疗法,药物治疗中有胶囊、注射剂等剂型,都是中医侵入性的具体体现。然而,时代在进步,
随着科学的发展,中医药的不断完善,中医药的创新将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