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医药资讯  中医资讯 > 中医如何认识癫痫

中医如何认识癫痫

时间:2023-12-27 23:44:35 作者:医者仁心 阅读:244°C

癫痫,中医又称癫疾、痫证。癫疾之名始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人生而有病癫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癫疾也。”明确指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诸病源候论·癫狂侯)对本病的临床

癫痫病在中医上也叫癫痫病、癫痫综合征。癫痫的名字从《内经》开始。《素问奇病论》云:“天生癫痫的人,生在母腹中,母受惊吓,气下不去,精气共存,故子癫痫。”

明确指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详细描述了这种病的临床特点:“癫痫,猝死而仆,口吐白沫,口干舌燥,手足目眩,无知,久不理会。”

《济生方癫痫论洽》根据五脏对癫痫进行了分类,并指出:“五痫要靠五畜,五畜要靠五脏。”在《丹溪心法痫》中,朱丹溪指出:“癫痫病有五种,而……无非是痰和唾液,令人生厌和厌烦。

讨论了痰浊与疾病发病的关系。在《证治准绳》中,王肯堂详细描述了癫痫的主要症状、发病过程、突然发作和反复发作。

《医学心悟癫狂瘸》年程指出:“经络重阴则痛,重阳重阴则狂,跛行证痰涎聚于经络。”于娟在《(医学的真实故事:疯癫与跛行综合征)》中指出:“癫痫病主要由痰浊引起,定火、动气等动作也有治疗作用。癫痫应该通过呕吐来治疗。

《证治汇补痫病》年,李指出阴痫、阳痫的辨证方法,提出治疗原则:“阳痈为心胃痰热所致,惊则发。如果痰热很热,即使不休克也是这样做的,所以用寒凉为宜。阴虚癫痫是由于痰热,因为它太冷,

伤脾胃成阴,法宜利湿,温化痰。"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年进一步阐述了该病,认识到该病与气虚血瘀有关。

疼痛证的形成多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引起,如脏腑失调、痰瘀互结、气机失调、风阳内动、风火;痰瘀导致心、肝、脾、肾气机失调,气虚气滞,

肝郁脾虚导致痰浊,痰浊则化,痰可化为热,热则化为火,火则生风,痰浊则头晕,风摇则抽搐,但最重要的是拜痰邪,如《医学纲目一痛痫》所言:“癫痫,痰邪亦上。

指出痰邪是癫痫的根本病因。

总之,先天因素、七情失调、外感六淫、饮食不当、脑外伤、过度劳累、痰浊中阻、窍窍不通、目窍不通、经络不通,都可以引起癫痫发作。

1.先天性类固醇:孕妇调养不当,胎气受损。胎儿在母腹中,母受惊,慌则乱,胎气亦乱。母亲肾虚导致孩子禀赋不足,出生后易患癫痫;或者劳累过度,身体虚弱,导致孩子禀赋不足。

正如《内经》所说:“在母胎中发生此事,其母惊恐,怒而不下,精气俱住,故得癫痫。”《活幼心书痫证》进一步指出:“胎儿癫痫患者,因为没有分娩,所以在胃里受到了电击.造成胎气伤害。”父母生病了,

它会影响胎儿。如果父母患有该病,他们很容易因其脏气而患病,从而影响儿童的先天性情。或者因为父母素质弱,或者因为长期患病营养不良,出生后容易癫痫。

2、七情障碍:主要责任是恐慌。《证洽汇补痫病》:“忽闻震,得之,震而空,痰归室。”可见,恐慌对于疾病的发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突然的惊恐,会使气机紊乱,进而损伤脏腑和肝肾。

容易造成阴不敛阳,产生痰风。如果肝胃受损,就容易导致精微郁结,痰浊内蕴,久而久之失衡。——说到透因,痰浊逆气,或顺火,或随风动,就会导致癫痫。脏腑腹部娇嫩,元气虚弱,精神胆怯或风痰蕴结的儿童,

更容易恐慌和跛行。《景岳全书癫狂痴呆》指出:小儿癫痫“因胎气所致,生后休克所致。如果孩子在精神上还很薄弱,会被勇气和胆量吓到,反而会走神。如果他们放弃了空气,他们将无法控制正气和痰邪将是混乱的。”

3、饮食失调:脾胃受损,导致痰浊内蕴,阴阻气机,气侵脑,眩清窍,以致头晕、抽搐等。或恰逢七情失调,致气机紊乱,痰随气冲,冲至元神之宅,目盲清窍,癫痫,

4.脑外伤:由于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脑损伤,或由于摔伤、撞击,使大脑受损,导致脑中淤血,使“申远腑”功能失职,则神智紊乱,神志不清,气血凝滞,则脉络失和,四肢抽搐,出现症状。

5、外感六邪:瘟疫流行后,外感之邪失于清泄,久则痰热,余毒袭脑,致痫。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news/zhongyizixun/16624.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本栏阅读
    医学从嫌弃到被推崇,导师张雪峰功不可没,医学之路会更平坦么?
    当年犹豫再三,给孩子报考了医学专业孩子高考那一年,社会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朗,不知道互联网..
    贫血的人想要补血,不要再吃红枣、红糖,吃这4种食物才能补血
    缺铁似乎是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如果身体缺铁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会让人时常..
    艾灸的铁规,请一定要知晓
    关于艾灸的文章发了很多,但是有些基本的原则,大家在日常中还是会忽略,也还有人不明白,所以..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