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是刘鹗(1857 ~ 1909)写的一部小说。刘鹗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名师教导。所以刘鹗的知识面很广。他去过省考,从事过商业,有过行医的经历。
这本书以流浪医生老残的活动为基础,描述了作者周游全国的经历。它是广泛的,涉及各种宗教。不过文章中涉及的医学内容并不多。看来老残这种庸医只是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当个“幌子”。
采访讲的是人情,世界充满变化,医生讲的是人间疾苦。刘鹗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社会现实。虽然对老残的医术写的不多,但也是字字准确。仅仅一份病历就能让后人了解当时的医疗情况,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老残是个旅行医生,到处旅行。一般来说,旅行的医生比坐在医院里更辛苦,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的去向,也没有固定的住处。但老不能有这样的烦恼。他不需要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因为他的朋友遍布世界各地,无论他走到哪里,总有人接待他,所以,
这个敲钟练习只是他的象征。无论你去哪里,你都可以到处旅游。筋疲力尽的时候,可以带上一串铃铛,在街上走一走。你不仅可以了解民风,还可以用自己的医术去治病救人。
这一天,老人来到福泰衙门旁边的一条小巷,紧闭的门被打开了。这个家庭是一个高姓的大家庭。高家邀请他去看医生。原来高家嫔妃已“杀喉蛾五日,今日不得入内。”
这种喉蛾有点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喉炎或扁桃体炎,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老人隔着帘子摸了摸脉搏,说:“双手的脉搏又重又弦,因为火被寒逼得出不来,所以越来越重。请看喉咙。”在古代,男人和女人有严格的戒律,
男医生给女病人看病,总是在窗帘外面,看不到脸,少了一个探视。如果他们不得不看到他们,他们会让这位年轻的女士露面。
老残虽然是个庸医,但他不是庸医。医生看病,少不了“望、听、问”。特别是对于喉蛾这类疾病,要看清楚喉咙有没有肿,有没有红,才能区分寒热。于是老人要求看他的喉咙,也可以看病人的脸。
”高拱就要打帐子。看那个女人,她大约二十岁。她的脸是红色的,但她看起来很困惑。老人低头一看,肿的两边快要合拢了,颜色微红。”从患者的精神疲劳来看,这种病不是热引起的,虽然喉咙肿了,但是快要闭上了。
但颜色微红,也是火候不太好的表现,于是老残对高拱说:“这个病不是很严重。开始只是有点火气。是被医生用苦感冒药逼的,火放不出来。同时也是因为常见的烦躁和抑郁引起的。现在吃两剂辛凉发散就行了。”对老残的分析也是恰当的。
在中医看来,咽喉属于肺胃,肝气郁结容易影响肺胃,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肝气攻胃”、“木火惩金”。其中木指肝木,金指肺金。肝木郁,易熔火,影响肺金,被称为“木火拷问金”。老不仅能很好地分析症状,
更恰当地处理它。“我在药袋里拿出一个药瓶和一把喉枪,给她吹了点药。”这就是外治法,中医的外治法自古就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香囊应该是最早的外治法。
从老残携带的器具来看,中医外治法在清代应该已经相当成熟,对于局部病变严重的疾病,局部用药极为重要。“出了堂,我写了一个方子,叫加味甘菊汤。
使用八种草药,包括生甘草、苦桔梗、牛蒡、荆芥、防风、薄荷、辛夷和飞滑石,并使用新鲜的莲茎作为引子。“老残用的药虽然正常,但是可以对症。荆芥和防风祛风除湿,不伤健康。只有驱散禁锢在外的风寒之邪,内热才有出路。
甘草、桔梗、牛蒡子、薄荷、辛夷都是清热解毒、利咽之品。飞滑石为滑之品,利小便使邪能有源。从文章中的描述来看,喉蛾应该是风热蛾,也就是西医所说的急性扁桃体炎,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
患者最初的症状是感冒,其治疗方法除了内服消炎止痛外,还可以局部使用咽喉粉和咽喉片。可见中西医其实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这位老人被证明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但是过了三四天,他的病渐渐消退了。
已经和普通人一样了.谁知一传十,十传百,官幕两路,坐轿子去接,渐渐有闲余给伯之势,真的,疗效是检验医生水平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