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根据对河南省部分艾滋病患者两年的临床观察和治疗,并结合中医理论,认识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是科学有效的。
他们发现,艾滋病毒/艾滋病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厌食、腹泻等脾虚症状,其次是发热、咳嗽、自汗等肺卫不足症状,其症状分布于上、中、下三焦,涉及五脏和四肢皮肤。最常见的体征是皮疹、粘膜溃疡和淋巴结病。
卡波西肉瘤也很常见。在无症状期,气血两虚最为常见,肝郁气滞、实火痰热证所占比例也较多。在艾滋病中,脾肾两虚和湿邪阻滞是最常见的类型。
由于艾滋病传染性强,临床表现相似,其病因应属于中医“疫毒”范畴,但艾滋病的“疫毒”与传统的“疫毒”在传播途径、病因、性质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从对艾滋病患者的观察来看,
多数患者表现为五脏阴阳两虚,尤以脾气虚为主要病机。虽然在病程的某一阶段,患者也会表现出风寒、风热、湿热等六淫中的某些致病因素引起的症状,但这种症状既无规律性,也无特异性。另外,
虽然艾滋病患者的发病与正气的强弱有关,但是否感染“流行病毒”与正气的强弱无关,与传统意义上的易患正气不足的人不同。艾滋病的“流行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或母婴传播侵入人体。
它是一种特殊的“疫毒”,主要病机为先伤脾,导致脾虚,再导致五脏气血阴阳亏虚。
五脏气血阴阳皆虚,一方面卫的外功不固,易受外邪侵袭,与风、寒、夏、湿、火燥不同;另一方面,如果五脏功能受损,就容易产生痰湿、气滞血瘀、风化火等致病变化。因此,在艾滋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中,其发病机制是复杂的,
变化很多,不能用单一的发病机制来概括。一般来说,在艾滋病的无症状期,或经治疗后其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其病机为五脏阴阳两虚,尤其是脾肺两虚,即正能量不足;临床症状突出时,病机多为虚实夹杂,
但也有以正能量不足为主的人群,如慢性腹泻、慢性哮喘、长期发热等。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专家们对河南1000多名艾滋病患者进行了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的经历如下:
明确定位,确定目标和范围是重要条件。艾滋病是一种具有特殊复杂性的传染病。在治疗艾滋病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中医有什么优势,能解决什么问题。根据他们临床分析,
认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在于缓解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发病时间,延长生命。因此,针对艾滋病这一重大传染病,必须有明确的定位,明确的治疗目标,明确的治疗范围,科学、合理、规范地应用中医药。
疗效迅速而稳定是中药功能的基本特征。艾滋病的常见症状,如发热、胸痛、腹泻、咳喘、乏力、自汗,以及体征如淋巴结肿大、粘膜溃疡、疱疹等。常因缠绵而使治疗十分困难。他们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
选用建中汤、半夏泻心汤、小青龙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传统经典方剂随证加减,达到快速缓解病情的目的,常见症状体征平均改善率达60%以上。
中医对艾滋病的疗效比较快。根据他们的临床观察数据,艾滋病患者病情好转后很少复发,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感冒下降率为82.96%,腹泻下降率为64.62%,疱疹下降率为78.26%。
粘膜溃疡减少率为65.63%。对经常出现的各种机会性感染有很好的遏制作用,明显稳定病情。
深入研究,逐一突破,才是攻克重症的更好方法。在上蔡县中医院、确山县中医院开展的艾滋病重症患者中医药治疗试点中,专家已救治严重腹泻、顽固性咳喘、反复发热、严重消瘦、淋巴结肿大、严重溃疡等300余人。
目前对重症患者腹泻、发热症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泻痢康胶囊,在临床上得到充分肯定,新药研究正在取得进展。
专家建议,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实践中,一定要探索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辨证论治规律,一定要应用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如临床症状和体征、生活质量、生存时间、死亡率、发病率、人体功能状态、心理和免疫功能、病毒载量等。
才能体现中医的真实疗效。(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