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医药资讯  中医资讯 > 中医的科学性与发展途径

中医的科学性与发展途径

时间:2023-12-27 22:46:35 作者:方剂叔 阅读:435°C

最近,在互联网上刮起了一股取消中医的浪潮,对各种观点进行一番浏览后,笔者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不敢否认中医是有疗效的,他们的主要攻击目标是中医理论,认为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理论,甚至连经验科学都谈不上,应该抛弃。奇怪的是,一个不科学的理论怎么能够指导

最近网上掀起了一股废中医的浪潮。笔者浏览了各种观点后发现,大多数人不敢否认中医是有效的。他们的主要攻击目标是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理论,甚至不是实证科学。

应该被抛弃。奇怪的是,一个不科学的理论怎么能指导临床疗效呢?

关于科学,一般有两层意思,一是正确的知识或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二是方法,即获得真理的正确方法。现代西方科学哲学非常重视后一种意义,他们为知识的获取制定了一套规则,即逻辑证明和实验证明。

人们认为,如果一个陈述不能被逻辑或实验证明,就应该被扔进垃圾箱。正是在这样的标准下,中医理论才不被西方学术界所允许。但是,中医几千年来拯救了无数生命,医案如山,支撑着中华民族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假的?

如今,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中医诊所和执业医师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英国只有6000万人口,却有3000多家中医诊所,1万多名中医针灸师。受益于中医的患者不仅是中国人,还有很多西方人。

这种理论与事实的巨大反差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西方评判科学的标准存在问题。

可能有人会问,没有严密的逻辑和实验,怎么能对中医理论有正确的认识呢?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问:逻辑证明和实验证明是得到真理的唯一途径吗?我们熟悉形式逻辑和科学实验,适用于简单系统和对应关系。

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往往依赖于统计,而统计只是通过对样本的观察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并不能告诉我们真相,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传统中医对生命和疾病规律的认识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

一般分为一系列过程:自我实验、临床观察、遗传确认、社会选择。因为中医的研究对象是生命和疾病,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最好的观察手段就是自己的感觉。人的感觉是大脑高度信息处理的结果,是身体状态的真实反映。

通常是精细全面的,西方的仪器代替不了人的感觉。即使是最基本的疼痛仍然取决于病人的主诉。到目前为止,感觉仍然是探索人体状态最重要的手段。中医对穴位和经络的发现是感觉观察的结果。

有对穴位的描述,如“疼痛要在中间解决,这是必经之路”、“快按”,明显是通过感觉来确定穴位的;经络的发现与疾病和证候沿经络的感觉和治疗效果有关,中药的药性也是通过感觉获得的。我们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还有一种说法是久病成医。通过感官反复自我实验发现的规律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因为人虽然有个体差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的要素,在一个正常个体中可以重复的规律,很可能在其他相似的个体中也存在。

西方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在自己身上反复实验发现了遗忘曲线,最终得到普遍证实。但是个人经验往往不够。一个中医往往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疾病的规律。他不仅有自己的经验,也有很多机会在病人身上验证。

如果发现刺激某个穴位的效果,可以在同一个病人身上验证,通过师徒传承,可以由徒弟进一步证实和发展。整个认知过程往往要经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是一个超级时间尺度的实验过程。

比所谓的几十只老鼠的科学实验要深入扎实得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医学理论必须获得良好的疗效才能得以保存。据史料记载,从0755年到79000年,同时期还有许多其他医学著作。

最终只有《黄帝内经》的理论得以保存和延续,这应该是理论竞争和社会选择的结果。我们的结论是,中医理论的认知过程是科学的,是经过检验的,因为没有科学的方法,

无法得到正确的认识,进而有效的指导临床。

有人认为中医理论中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表述,并以此作为中医不科学的理由,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医的概念体系和语言。中医的概念形成于两千年前,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应该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

首先要对中医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中医是借助当时哲学、农学、天文学、水利学的成就,从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的。比如中医对经络气血的描述就用了水利的概念,比如把八经的功能比作一个水库。

它可以储存和补充十二经脉的气血。中医理论的很多描述都是建立在类比推理的基础上的,即相似的事物具有相似的性质。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小的自然,自然中的规律也要体现在人体上。

中医理论包括人体实验和“天人合一”的推理描述。如果拘泥于概念本身,往往会觉得莫名其妙,但如果着眼于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肝、木、脾,就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来指导临床。

也有人会指出:既然中医理论是科学理论,为什么中医在中国严重萎缩,竞争力不如西医?原因有二。第一,中医的理论不像西医那么具体,学起来也不难。

但是,掌握了中医理论,不代表就能看病。中医理论的临床应用需要强大的技术中介。这个中介是医生在长期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感觉经验,比如把握脉象和舌象,把握中医的四味。

掌握针灸、补泻等操作。需要通过检查疗效进行修正。古代中医在没有西医干预的情况下更容易获得这些经验,但今天的情况不同了。中西医在正规医疗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患者经常服用中药和西药,针灸和理疗,中医医生很难判断哪个是中药的效果。有时候,如果西医治不好,他们甚至会再次尝试中医,就像这次用中医治疗非典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一代的中医很难快速成长。

有些人还没意识到中医的美就已经对中医失去了信心,而他们在大学期间又接受了大量的西医教育,所以很容易倒向西医一边。中医的衰落源于高水平中医医生的减少,而不是中医本身的错。第二是市场的影响。

今天,医学越来越成为谋生的手段。医院根据技术成本而不是疗效来收费。中医技术成本低,导致中医收入远不如西医。面对强大的生存压力,中医人才流失和萎缩成为必然结果。相比之下,

国外的中医大多是个体户,收费制度更灵活,但经济状况和发展势头都比国内好。

对于中医的现状,不能怪西医的竞争。既然窗户开着,我们就要面对它。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也进来了。批评中医也不无道理。中医理论几千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事实。

现代“中西医结合”思潮和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试图从西医的角度去认识和改造中医,但都不成功。就像有些人说“证明了中医不科学”,有些貌似证明了中医科学的研究成果在临床上往往没有用。

前几年中医局号召“读经”,但是中医经典著作晦涩难懂,充满了不同学说之间的概念差异和抄袭的错误,很难掌握。网上有人调侃“等中医理论清楚了我再来”,

中医确实处于回归经典和现代化之间的两难境地,但取消中医是绝对错误的。

中医必须发展,只有死亡才能维持现状。中医的发展路径可以用两个字来解释,一个是“好学”,一个是“好用”。要解决中医学的发展,首先要转变其理论形态。中医经典理论是用古文写的。

但是现代人掌握了科学语言,两种语言之间没有交流。这就好比印度佛经可以指导印度人修行,却不能指导中国人。有必要用现代科学语言重新诠释中医理论。

因为中医理论与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有相似之处,所以用这些“交叉科学”的概念来解释和翻译中医理论是可能的,解释的过程也是研究和再认识的过程,包括重新整理中医的概念体系和追根溯源。

消除错误,发展整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学鹏教授倡导的中医诠释学研究。同时,中医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要大幅度增加系统论、信息论的课程,包括相关的数学知识。

第二,中医理论虽然是一门系统科学,但是系统是由要素和关系组成的,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内容。比如通过对中医气血经络的研究,我们发现它既不是神秘的未知组织,也不是只有功能没有结构的虚幻物质。

而组织液和间隙,以及由毛细血管、神经末梢和肥大细胞组成的复合体,在西方生理学中不太被重视,可能具有未知的生理功能。由于西方解剖学忽略了上述结构的宏观分布特征,

其功能一直没有被西方生理学所注意,形成了西医的一个盲点。而中医理论恰恰抓住了这部分知识,认识到经络不通会导致气血凝滞,阴阳失调,功能失调,进而产生疾病,所以中医的很多治疗都是从这点出发的。

中医可以治疗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疾病,这也说明了两种医学知识体系的互补性。中医理论描述的关系规律是另一个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内容。

我们通过实验证明,十二经脉中的左右同音经、表里经、上下同音经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总之,中医理论的发展并不排斥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关键是如何整合分解的研究成果。举个例子,

我们分别研究了两个单一穴位的针刺效果,但如果同时针刺两个穴位,协同作用会增加还是减少?再比如单一药物汞含量超标,但同时使用几种药物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还原论无法解决的问题。不管怎样,

中医理论可以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但除了西医的方法外,还要发展新的思路和技术,中医的研究经费要向这方面倾斜。

{x}

中医发展的第二条路是技术改造。中医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就是难用。中医诊疗技术手工环节太多,很难掌握。培养一个好的中医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中医临床技术必须使用仪器。

有人认为中医的本质是传统手段,没有手工操作就不是中医,这是片面的。中医的本质不是技术的形式,而是其指导思想,即在整体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手段进行综合调节,激发机体自身的抗病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它与西医直接针对病因病变的对抗治疗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医诊疗技术在两千年的发展中从未遭遇过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中医诊断需要获取人体的宏观物理信息,还要进行综合分析,

利用现代信息检测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是有可能的,只不过人体的感觉非常复杂精细,对传感器技术和信息处理的要求很高,只能逐步实现,不可能一步到位。

中医只有变得好学和好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培养好的中医大夫是一个途径,但是治标不治本。中医发展的本在于理论和技术的进步,这种进步仍然建立在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上,但它不是狭义的中西医结合。

中医在理论上要更多地和系统论、控制论等横断科学结合,在技术上要更好地和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我们称这种结合为多学科结合。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了一些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参加的中医多学科沙龙,

希望在重重荆棘之中为中医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张维波)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news/zhongyizixun/10579.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本栏阅读
    医学从嫌弃到被推崇,导师张雪峰功不可没,医学之路会更平坦么?
    当年犹豫再三,给孩子报考了医学专业孩子高考那一年,社会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朗,不知道互联网..
    贫血的人想要补血,不要再吃红枣、红糖,吃这4种食物才能补血
    缺铁似乎是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如果身体缺铁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会让人时常..
    艾灸的铁规,请一定要知晓
    关于艾灸的文章发了很多,但是有些基本的原则,大家在日常中还是会忽略,也还有人不明白,所以..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