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医药资讯  综合资讯 >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五味

时间:2024-08-27 09:58:58 作者:网络 阅读:103°C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其中中药的“四气五味”是理解中药性质与功效的基础,本文将对中药的“四气五味”进

「四气」概述及起源

中药的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四气”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

「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

四气确定的依据:用药反应

四气确定的基准:病症寒热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

与所治疗疾病证候的性质是相对的。

「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

寒性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热性病证。如金银花、连翘、菊花等,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等热性疾病。但寒性药物易伤阳气,故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寒者应慎用。

热性药物多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适用于寒性病证。如干姜、附子、肉桂等,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寒性腹痛、宫寒不孕等寒性疾病。但热性药物易助火生热,故阴虚火旺者应慎用。

温性药物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多具有温中散寒、温经通络等作用,适用于寒热错杂或虚证。如黄芪、人参、党参等,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脾胃虚弱等症。但温性药物使用不当,也易导致上火,故需合理配伍与用量。

凉性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润燥降火等作用,适用于热性病证及燥证。如百合、麦冬、淡竹叶等,可用于治疗心烦口渴、失眠多梦等症。但凉性药物易伤阳气,故阳虚者应慎用。

「四气」的意义

分清药性的寒热分别应用:《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

1、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伤其阳。

2、寒热药并用:治疗寒热错杂证;纠正偏性,增强疗效;利用反佐,防止格拒。

3、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

4、“寒无犯寒,热无犯热”。根据季节不同,指导临床用药。寒冬时没有实热证,不要随便使用寒药,以免损伤阳气;在夏季没有寒证,不要随便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

「五味」概述与起源

中药的五味是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五味与四气一样,也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基本标志。中药五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内经》对五味的作用、阴阳五行属性及应用做了系统的论述,为五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这一方法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

「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

酸味

酸味能收(收敛)、能涩(固涩),酸味药物多具有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止血等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如五味子、山茱萸等。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如乌梅。

苦味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如大黄、黄连、黄芩等。

1、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

02、苦燥——即指燥湿作用。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03、坚阴——即泻火存阴

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

甘味

甘味能补(补益)、能缓(缓急止痛)、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甘味药物多能治疗虚证、脾胃不和、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等症,甘味药物入复方还可调和诸药,如人参、蜂蜜、甘草等。

辛味

辛味能散(发散)、能行(行气、行血)。

辛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透疹)的作用。治疗表证。如薄荷叶、紫苏叶等。

辛行--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如川芎、羌胡等。

辛香--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如麝香、丁香等

另外辛味药物还能通过开泄腠理、畅达津液等方式,对燥症进行润养,称为“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肺。

咸味

咸味能软(软坚散结)、能下(泻下通便),可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症瘕痞块、大便燥结等症,如芒硝、海带等。

「五味」的意义

五味与四气一样,也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基本标志。

四气与五味的综合效应

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气和味,两者须综合来看。缪希雍谓:“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强调了药性是由气和味共同组成。

0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物大都如此,如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有时气味相同,又有主次之别,如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

02、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五味不同,则麻黄辛温散寒解表、杏仁苦温下气止咳、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乌梅酸温敛肺涩肠、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再如桂枝、薄荷、附子、石膏均为辛味,因四气不同,则桂枝辛温解表散寒、薄荷辛凉疏散风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石膏辛寒清热降火。

03、一药兼具数味,则标志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如当归辛甘温,甘以补血、辛以活血行气、温以祛寒,故有补血、活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可用于血虚、血滞、血寒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news/zhongyizhonghe/40957.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本栏阅读
    医学院校最新100强:第1确实太厉害,浙大第7,中国医大回归
    从医学实力来看,最新100强榜单里的排位可谓是炙手可热。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高居榜首,在..
    医学是不是超难学?
    【医患家】系头条问答签约作者(特约作者:协和阿伟)医学专业虽然被划归为理科专业,但学习体..
    医学院校2024年综合实力排名:浙大医学院排第7,南京医科大排15
    医学院校,包括独立的医药类大学,例如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也包括隐藏在综合性大..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