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医药理形象对应人类。
本文从“天人相应”的基本观点出发,探索了人与动物之间物性相适、物感相生的共同规律。用“象”的维度和隐喻来理解药物的本质和功能特征,进而揭示中药的药理。
比象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古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某事物取象(实象或具体象),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中学习,比喻与比喻比较,用事实引类比,来推断人体生理病理的真实变化和方药理论,或内在规律,然后把象融入理性。
李根据李的理论,创造出独特的中医。本文试图以“天人相应”的基本观点来探索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的体质和互感的共同规律。以“象”的维度和隐喻来理解药物的本质和功能特点,进而探讨中药药理。
用“天人相应”的理念探索药物的味道和功能特性
从0755年到79000年,从“人与天地相关”的观念出发,在宇宙自然中考察人,将反映自然物质属性的五行、五脏巧妙结合,使人与自然溶为一体。
五行的每一个“行”都是一个同构的系统,将人体内外环境系统中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天干,由于天人相感应,首先侵入人体肺部,导致肺、鼻、大肠、皮毛干燥。
治疗方法是使用辛凉等药性相近的药物。这个同构的系统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因素的组合,包括方位、季节、气候、五脏、五味、五色、五身、五感、五录、五音等不同层次的人体内外环境系统。
为了表达人与自然的各种联系。再比如五味药入五脏,五色药入五脏等等。各种事物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规律。
汉末,中药药性理论始于《内经》年。序言中说“药有酸、咸、甜、苦,亦有寒、热、寒”,“药有君、臣、佐”,“药有阴阳调和”[1]。提出了这些阴阳和气味的理论。
简而言之,为什么药物具有四气五味阴阳的特点?在此,借助明代医家苗希雍的论述,探讨药味产生的原因:“夫命须天,其功须地。”天气好,主事发生,忽冷忽热,忽冷忽暖,四时之气为流,阳气也;地质凝胶体,
主要是苦、苦、咸、甜,五行味、阴。"
[2]此说说明药物的四性来源于自然的四时之气,四时之气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随着四时的变化分为寒、热、凉;味来自于地,所以属于五行,有酸、苦、甜、咸之分。这完全是从自然界生长的药物来揭示其阴阳五行。
基于“天人相应”的基本观点,天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人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人和一切动植物一样,处于自然之中,具有同一性,“万物同源,天人合一”。人类和动植物有一个共同的规律,物理性质适合,事物感觉相同。
任何事物都有内在联系,都可以相互影响。现代医家鲁进生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天地之间的金石草木鸟兽鱼虫,四时也有阴阳之气,但都是偏不纯的,所以吃药就是偏治的方法。用感冒药改变邪热,
用.的药热风治疗病气感冒.是医学能治病的原因。它的原理是以阴阳四时为基础,是贯彻天人合一的理论。“(《神农本草经》)可见,世间万物都是感受天地阴阳而形成的,人也是如此。人之病,偏于天地之气。
中医也是有天地之偏的,所以中医治病也是有偏的,这种医学的原理和人体原理一样,也存在于阴阳四时之中。所以古人认为,在天、地、人同样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天人合一的规律。
用“阴阳四时”形象探讨药物的味道和功能特性
0755年至79000年,根据阴阳四时,对五脏进行了类比分类,即“心,太阳在阳中,透出夏之气。肺.阳中太阴(少阴)与秋气有关。肾脏.阴(太阴)少阴则冬气。肝脏.阳(阴)不足,
通春气。脾,胃.至阴等。与乡村气息相连。”(《景景室医稿杂存》)金元时期的医生张受此启发,从阴阳四时的形象来阐述中医的药理。“阴中少阳”对应的春天,概括起来就是“风起生”,即春天有风。
有万物生长的意象,也有上升的意象;与“太阳里的太阳”相对应的夏天,概括起来就是“热浮长”,即夏天有热的意象,万物长的意象;长夏,对应“阴之类,与土气相通”,概括为“湿成”,即同类湿土,中央黄土有万物之源。
将气体转化为物质的能力;与“太阳缺阴”相对应的秋季,概括起来就是“秋燥秋收”,即秋季有燥,夏季万物滋养凸显后,开始收精;“太阴在阴”对应的冬季,概括为“寒积”,即冬季有寒象,其气沉,万物精藏。
[3]张根据药物的风升、热浮、化湿、燥湿、寒藏等意象,将药物分为五类。他认为某类药物在某时有天地之气,这类药物在某时有天地之气。比如“风起云涌”,
将具有治风、祛风、生发、活血等药理作用的药物归入这一类,用春天的形象来解释这些药物的原理,如麻黄升散发汗、柴胡升麻升少阳肝胆气等。张的“类药意象”从阴阳四时的意象中寻求药物的作用机理。
是将阴阳、四时、五行、厚味、寒热、寒热溶于自然界,以“象”和比喻意义的维度去理解药物的本质和功能特征。
从“求同气”原理探索药物的功能特性
清初著名医家张志聪在药理研究上独具特色,提出了“以象用形”的理论。这是通过对一种药物的具体形态取像来分析其功能,其“像”成为一种药物具有某种功能的依据和原理,取像的方法非常灵活。
只要中医和人体某一部分的形状、颜色、位置、功能是相同的,天人之间就有共同的规律。如白芨敛肺生肌,郁金利丹,核桃补脑,补骨脂补肾,牛膝有膝状关节,故可同形通络治疗膝胫疾病;桑椹补血,丹参活血,
茜草止血属同色,相连;茯苓皮、陈皮、桑葚皮、槟榔皮用于治疗皮肤水肿,皮用于治疗皮肤;桂心暖心,莲馨子清霍昕,以心治心;如果你继续断很多筋,你会继续受伤。杜仲。坚韧能强筋骨,伸草如筋能舒筋通络,以筋治筋;荔枝石和橘子石,
治疗睾丸疾病,以丸治核;再比如猪心治心悸,猪胃治胃,猪肾治腰,鹿鞭狗肾治阳痿,虎骨豹骨强筋壮骨,补脏腑。这是相似的,从药用部位连接到人体内的部位。
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大多数花卉植物都有活血调经的作用,如红花、月季、月季花等。许多种子药材具有促进人们生育的作用,如女贞子、枸杞、补骨脂、芡实等。补肾固精;穿山甲和水蛭都有“钻透”的特性。
具有通络的功效;皂刺、刺刺刺具有“刺”的性质,有破脓排脓的作用;刘王“守性不守”的做法,有活血通经、催乳的作用。这是功能相近、相通的,因其象而用其形,表现出“同气相随”、“天人合一”的规律
用“生物全息”理论探索中药药理
因为人体和自然有共同的规律,所以人体被视为天地的缩影。这个想法包含了生物全息的科学道理。近代有人用全息论理解中医和人体的天人共相规律,认为中医和中药、生态环境、人体、时空是全息的。
动植物药物与人体的全息对应分为同态全息、同色全息、同态全息、同态全息和同形全息。当人的某一部分信息缺失时,人就会生病。全息度高的中医可以补充全息的不足,或者激发潜在信息的出现。
从而使病人康复。这正符合古人“天人相应,天人共体”的道理。同类的东西有互得的功能,不同类的东西有互失的功能。所以说“相同是相同,相反是距离”(《内经》)。
总之,古人是根据不同的“相似块”从不同的角度把事物联系起来的,虽然有些“相似块”只是说明了一些外在的特征,有些内在的结构和性质还没有搞清楚。
但借助于根据外在特征形成的“相似块”,仍可揭示其规律性,为证明“相似块”的内在结构和性质,将中医学纳入科学体系做铺垫。[4]
用“象”的理论来研究中医药理的内容,无论有多复杂,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我们仍然分不清类比、方法、象、因、时、形、情、势或位,但它的基础理论是以四时五行阴阳学说为基础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星衍和孙凤仪。神农本草经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29。
[2]苗希雍、夏奎洲的校对。神农本草经,卷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1。
[3]张,典校。医学的起源[M]。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168 ~ 200。
[4]王大鹏。中医的思维方法和基本观点[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30。
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