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医药资讯  中药资讯 >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思考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思考

时间:2023-12-28 00:25:57 作者:久久 阅读:138°C

中药复方既包括千百年来临床证实疗效确切的古方(经典方),也包括目前临床常用的新复方(经验方)。伴随着中医学的肇始、成长和发展,中药复方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当今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一个好的中药复方,绝不是简单的药物堆砌,它不仅包含

中药复方不仅包括千百年来被临床证明有效的古方(经方),还包括目前临床常用的新复方(经验方)。随着中医的产生、成长和发展,中药复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

一个好的中药复方绝不是简单的药物堆砌,它不仅包含了中医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思辨,而且在药物的选择上也包含了一定的配伍规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科交叉日益突出,信息渗透日益增强,

中药复方研究和其他许多应用学科一样,需要继承传统,挖掘内涵,融合新知,寻求更好的发展。本文拟就中药复方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粗浅认识。

17世纪以前的西方传统科学以结构论为基础,以公共论为特征,这与强调分析和论证的西方现代科学体系框架不同。中国传统科学以生成论为基础,以模型论为特征。

受中国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医以“气”为核心概念,概括和描述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以阴阳五行为基本模型,构建人体生理、病理、诊疗体系。虽然中药在生物分析方面还没有达到现代医学的定量水平,

但它从社会、文化、生理、心理等方面描述了生命的规律,在对这些方面的整体认识和动态把握上优于现代医学。医与药密不可分,有什么样的药就有什么样的药。中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

复方是根据中医理论和方剂规律制成的方剂,有着不同于西医和在西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西医复方的药学和治疗原则。中药复方的“方剂原理”是解释方剂的关键,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药物的合理选择和选用体现了性味归经、君臣佐等配伍原则。无论是经典复方还是现代经验复方的研究,还是老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研究,都要注重与基础理论的结合,寻找突破点。

这应该是复方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科学意义和优势所在。同时,中医充满辩证思想,强调脏腑、气血、阴阳在生理病理上的动态变化。中药复方配伍的灵活变化会引起药物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临床疗效。

这也说明复方的研究离不开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从相对简单的单一中药到最简单的两种药物组成的复方,不仅仅是药物的叠加,还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更大的由多种中药组成的中药复方,

它构成了一个充满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复方的“恢复”不仅说明药材的数量增加了,也说明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更加复杂。人体本身也有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由各种生理和病理因素组成。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

如果自然界乃至宇宙是一个巨系统,就不可能真正把主要由动植物药物组成的复方从人体机体中分离出来,这也使得中药复方对阴阳失调的机体进行调节成为可能。近年来,

通过药理实验和化学分析方法对中药复方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大多是用现代医学的一些指标(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来说明复方的疗效或作用机理。尽管已经注意讨论了一些疾病的已知病理生理学变化和药物预防和治疗的机制,

却忽略了对该病未知病理生理和防治机制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将证、理、法、复方、疗效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升华和发展中医理论,是时代赋予我国中医界乃至科技界的神圣使命。

2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现代化学药物大多经历了从分析到合成的路径,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视对药物化学成分和单体结构的研究。复方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化学药物整体,与中药的化学成分、

多糖、多肽、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及其与小分子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方疗效的物质基础。多年的实践表明,中药及其复方的研究也注重寻找其有效成分,这无疑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

提高了中医药的整体研究水平,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积极作用。中药复方的整体疗效不等于每种药物和每种药物中每种成分的疗效或它们的总和。同样,复方的化学成分也不是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

复方研究的立足点是追求其优良的整体疗效,但并不忽视或反对对其化学成分和有效部位的研究。这里,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注意。首先,如何确定药物的有效成分?该复方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服用,

它被分离成性质相近的化合物组(如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或更小的),即该化合物中所有药物所含的某些化合物的总和,这些化合物组就是有效部位。具体而言,通过现代分离方法提取有效部位,

通过定性指纹图谱和定量指标成分的方法,可以将含有数百种化合物的中药化合物分为十几类,每一类含有数十种可量化的化合物。其次,

如何将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复方配伍的阐明结合起来?可以将单味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作为定性和定量指标,利用提取分离分析技术与所选的有效成分指标进行对比,从而说明复方中药的配伍情况。

在复方药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复方中已知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其功效和作用机理,可以在全海、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进行,从而确定君、臣、佐、佐药的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明确复方药物的配伍规律。

这样不仅可以确定每个有效部位的药效,还可以发现是否有更有效的新化学品。上述推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药效学试验反复检验和修正。在中药复方汤剂制备过程中,

由于药物的产地、煎煮条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许多物理化学变化。比如pH值的变化可以引起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化学成分的组成也可以不同,这些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药物的疗效。

而且,如何界定单味药和复方药的化学成分与其药效的相关性,化学成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不同的相互作用是否增加或减少药效,增加或减少毒性,是否会产生新的化合物,这些都涉及到对药物配伍的深入研究。

例如,通过对六味地黄汤的成分进行化学测定,发现复方中的化学成分不等于单味药化学成分的总和,通过薄层扫描配伍在全方中出现新的峰,提示配伍后可能出现新的化合物。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显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在研究中,要避免机械地分析新成分是否产生,而不管新成分是否为有效成分的盲目性。对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划分及其相互作用的结局,不宜尽快得出明确的结论。

因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复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过程应遵循中药药性理论和配伍理论,但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或药理作用难以与传统的四性五味、归经、升降等理论完全匹配。

不可否认,中药及其复方的化学成分研究也能催生新药,这将有助于实现剂型改革或在理论上提出许多新观点,但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纯化学研究的倾向。除了传统的中药复方研究方法外,

一种新的中药复方,是由已知有效或认为有效的某些单味中药的有效部位提取物或有效化学成分组成,并开发出一种新的中成药产品,是由多种中药的有效部位或有效化学成分组成的新的复方。

显然,它不同于中药复方和从单味药的部位提取的新药或中药单体复方的新药。虽然这方面被视为中医方剂学和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但要与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学相衔接并进一步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3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药理研究总结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重点。可以揭示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而分析其作用机制,也使临床合理用药更具方向性。

从单味药的血清药理学到复方、药对、拆方药理学和单体的研究,从整体和器官水平到血清药理学、细胞和分子水平,近年来中药药理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中药复方配伍的药理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药物的君、臣、使的区别,说明药物之间相互需要、相互促进、相互增殖、相互厌恶,或协调、制约或拮抗等关系的客观存在,以及不同药物在复方中的不平等地位。

比如四逆汤的配伍规律研究表明,附子虽然有一定的强心作用,但并不强。加入强心作用较弱的干姜后,可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符合“相须”理论。而且两药配伍后附子毒性大大降低。

说明附子是方中的主药,其与干姜的配伍有君臣关系。干姜可以帮助附子在方中增加功效,也可以作为辅助制剂,包括辅助和限制其毒性。(2)研究不同剂量的药材对药效的影响,说明即使处方正确,配伍合理,剂量不当也难以奏效的原理。

对于特定的药物效果,也可以寻求最佳的配伍比例。如对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的研究表明,芍药与甘草的最佳配比为2: 1。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对配伍的指导作用,主要包括性味归经、盛衰等。

比如发现华佗再造丸中的冰片可以促进川芎嗪等成分通过血脑屏障,增加该成分在脑内的含量,这似乎是对中医归经理论的一种诠释。还应该注意的是,

这样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以重复吗?在中药复方中是否通用?中医的盛衰、归经,其实和药物对机体自主调理机制的调节有关。

是药物的分布现象还是药物的效应现象?是送药医院还是诊所?探索了从单味药到复方中药的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采集服用复方后不同时间的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

更符合体内环境产生药理作用的真实过程。给药次数、给药天数和采血时间是血清药理学含药血清制备工艺规范化研究的关键和基础。中药复方君、臣、佐、剂量的变化会严重影响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中药复方口服给药。当药物经过消化道时,在消化液、消化酶和肠道菌群的作用下,相应的成分会发生变化,改变原有的功能或增加新的功能。体外研究复方的单味药或拆方当然很重要。

而体内成分、成分谱、药物配伍的变化,应该是其疗效的物质基础,所以更为重要。由于中药和复方中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

进入人体后其吸收、代谢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有人对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中药及复方的药动学问题存有疑虑,甚至表示反对。科学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是随实践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而且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吸收多学科(如哲学、儒学、天文学等)知识,经过扬弃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可借鉴现代医学的药动学研究经验,应有较好的预见性,

在科研设计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基础上,进行尝试是必要的。可喜的是,运用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药物浓度测定法等,中药复方动力学研究出现了“复方效应成分药物动力学”新假说、“血清药理学”方法等,

促进了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开展。4关于多学科参与的问题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学科交叉和渗透,甚至产生新的学科。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采用动物模型观察有关指标,是常用的方法,

因而中药复方研究离不开现代实验动物科学的参与,这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由于中药复方研究中存在大量的模糊性概念、理论和经验,如探讨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组方加减等,

都需要采用恰当面准确的数学方法来处理,以突破传统定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所以采用模糊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进行量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方剂疗效的物质基础的研究中,

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现代制剂学、分子光谱学、质谱学、色谱学、X-射线衍射、软电离质谱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讨论基因组学研究成果与中医相关病证的关系,采用中药复方对其进行调整,

其机制目前还是知之甚少的领域,值得予以关注。采用原位、微区、瞬时、单细胞及活体的在线监测、时间分辨、分子分辨等时空实时监测技术及其微透析、超微电极、分子雷达等最新技术,

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建立中药药效活性成分筛选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可提高中药活性物质筛选率。在中药复方和制剂的工程研究方面,应尽快采用高效提取、分离、制备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

如制备色谱、膜分离、固相萃取、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等,同时利用现代化学工程原理和技术,解决分离、浓缩、成型等过程中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中药复方研究,还应与“证”实质的研究相结合。甚至哲学和人文科学,

都不能与中药复方研究割裂开来。没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和对多环节的重视,中药复方研究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是很困难的。5展望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临床疗效是中药复方研究的依据,

复方的主要功效和配伍理论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前提。对上万首中药复方进行甄别、优化和精心筛选,选用恰当的药理模型和严谨、缜密的科研设计,多学科、多方位协作攻关,是探求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和方剂疗效物质基础,

以及建立中药复方化学和药理学共同技术基础的主要途径。筛选、分离、提取复方主要药效的化学成分或成分群,以及阐明成分群的结构组成、成分配比与药理活性的关系,从而建立细胞分子药理学和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方法。

尊重前人但不厚古薄今,随着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已经反复验证,对前人的理论进行补充、修正和发展,这不仅符合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有利于提升现代中药产业上程技术水平,对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news/zhongyaozixun/20015.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本栏阅读
    如何鉴别中药好坏?3种攻略在此!全家受用
    中药房里藏着许多生活智慧,例如在夜市、餐厅里常吃的药膳,在咖啡厅里喝的茶饮,甚至放在枕..
    医生的高考记忆!报考了医学院校不曾后悔过
    阅读提要: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42万人。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统计..
    这10个“食疗养生秘诀”,正在悄悄偷走健康,很多人都被蒙在鼓里
    现代社会,很多人越来越重视健康,网络上各种食疗养生话题因此非常受欢迎,各种食疗“养生秘..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