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蚯疽草
拼音注音
Qiū Jū Cǎo
别名
白头菜、夜明草(《广西药植名录》),肉桂草、泥鳅菜(《福建中草药》),鱼眼草、茯苓菜(《广西植物名录》)。
出处
《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山胡椒菊的全草或叶。
生境分布
生于原野荒地。分布我国东南部。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茎直立,被柔毛或秃净,枝和干有棱角。叶互生,具柄;叶片膜质,分裂或不分裂,顶部裂片阔卵形,有粗锯齿。头状花序,极小,近球形,直径3~5毫米,排成顶生圆锥花序;总苞片阔椭圆形;苞片2列,边缘膜质;花托秃裸;花极小,白色,管状,外围的雌性,多列,全发育,中部的两性,发育。瘦果倒卵形,扁平,秃净或近秃净。花期夏末至冬初。
性味
《福建民间草药》:"苦辛,平。"
功能主治
消肿,解毒,利尿。治小儿外生殖器肿胀,疔毒,喉炎,挫扭伤。
①《福建民间草药》:"消肿解毒,清热利尿。"
②《广西药植名录》:"治喉炎,病后虚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蚯疽(小儿外生殖器焮肿),小便不利:鲜蚯疽草和冬蜜捣烂敷贴。(《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疔毒肿痛:鲜蚯疽草和米稀饭,加食盐少许,捣烂敷贴,日换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扭伤肿痛:干茯苓菜研末,每次二钱,酒送服;另用鲜茯苓菜捣烂调些洒,敷伤处。(《福建中草药》)
④治毒蛇咬伤:鲜茯苓菜捣烂敷伤处。(《福建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蚯疽草
拼音注音
Qiū Jū Cǎo
别名
白头菜、夜明草、肉桂草、泥鳅菜、鱼眼草 、茯苓菜
英文名
all-grass of Auriculate dichrocephala
出处
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鱼眼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hrocephala auriculata(Thunb.) Druce[Ethulia auriculata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谷、山坡林下或水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及云南等地。
原形态
鱼眼草 一年生草本,高15-50cm。茎直立或铺散,无毛或被短柔毛。叶片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3-10cm,大头羽裂,顶裂片宽大,宽达4cm,侧裂片常1对,稀2对,两面无毛或被稀疏短柔毛。头状花序极小,球形,直径约5mm,生于叉状分枝顶端,多数头状花序在茎顶或分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状;梗长达3cm;总苞片1-2层;花托半圆球形突起,上端平;盘花两性;能育;花冠先端有4-5齿。瘦果扁,有加厚的边缘;无冠毛。花期夏末至冬初。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解毒消肿。主月经不调;扭伤肿痛;疔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研末,3-6g。外用:适量,鲜草捣敷。
复方
①治蚯疽(小儿外生殖器焮肿),小便不利:鲜蚯疽草和冬蜜捣烂敷贴。 (《福建 民间草药》)②治疗毒肿痛: 鲜蚯疽草和米稀饭,加食盐少许,捣烂敷贴,日换二次。(《福建民间草药》)③治扭伤肿痛: 干茯苓菜研末,每次二钱,酒送服;另用鲜花等菜捣烂调些酒,敷伤处。 (《福建中草药》)④治毒蛇咬伤: 鲜茯苓菜捣烂敷伤处。(《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消肿解毒,清热利尿。
2.《广西药植名录》:治喉炎,病后虚弱。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