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颜琳琳 河北医科大学扁鹊医学社
案1小儿湿疹
魏某某,男,5岁,2009年5月2日初诊。
患者全身湿疹已经困扰了5个多月,症状表现为瘙痒、黄水流出、大便偏干、食欲不佳、手足心发热、舌红、苔白、脉数。医生为其开出的处方包括:紫草15克、槐花15克、地榆18克、薏苡仁10克、苍白术各6克、宣木瓜8克、黄柏5克、党参8克、茯苓8克、生甘草6克、僵蚕8克、蝉衣4克、丹皮8克、鸡内金8克、砂仁5克,共7剂,水煎服用。
上方共服14剂,症减,黄水基本已经不流,瘙痒减轻,继以上方去党参、茯苓、生甘草、鸡内金、砂仁,加玳瑁10克,赤芍8克,乌梢蛇6克,苦参6克,虎杖6克,地肤子7克,蛇床子7克,白鲜皮7克,白蒺藜7克,火麻仁10克。调治半月而愈。
按:湿疹多为湿热浸淫或兼风热外袭所致,成年人、婴幼儿皆可发生,病程缠绵,易于反复,治疗起来颇为棘手。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田淑霄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颇有心得,尤擅于治疗婴幼儿湿疹。此案小儿湿疹,纳呆,大便偏干,苔白,脾虚征象明显,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加之小儿乃为纯阳之体,湿停日久容易化热而成湿热弥漫之势,而且湿热蕴伏,又易招致风邪侵袭,如此风湿热相合,发于肤表,遂发湿疹瘙痒流水。故而首诊清热利湿,祛风凉血与补脾益气,健运化湿之药相合为用,而二诊时,脾胃之气得复,故而去掉党参、茯苓、炙甘草、砂仁等补益脾胃之药,加入玳瑁、赤芍、苦参、虎杖清热解毒凉血,地肤子、蛇床子、乌梢蛇、白蒺藜祛风止痒,以增清热凉血,利湿解毒之力。田淑霄不囿陈法,药随证变,灵活加减,故能获效。
案2荨麻疹
赵某某,女,26岁,2009年5月11日初诊。
自述患荨麻疹已经半年,不定期发作,色红,瘙痒,凸起成片,全身各处散发。月经正常,末次月经5月5日。纳眠可,二便调。舌尖红,苔稍黄,脉滑。处方:黄芪20克,党参20克,当归20克,生地10克,紫草30克,槐花3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防风10克,乌梢蛇10克,荆芥10克,僵蚕12克,蝉衣6克,浮萍4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地肤子10克,蛇床子10克,白鲜皮10克,白蒺藜10克。7剂,水煎服。
药后,瘙痒有所缓解,皮疹范围缩小,继服三周之后,未来治疗,后因他病来诊,询之至今未发。
根据《素问·评热病论》的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位患者已经有半年的荨麻疹,这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肌表失去了荣养和固护,从而使风邪得以外袭,邪气滞留在血分中无法散去,甚至产生了化燥生热的现象。患者的舌尖发红,苔黄也是明证。前人曾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我们投用了党参、黄芪、当归和生地来补气养血。通过气血的充足,燥能得到濡养,风邪自然就会消散。此外,气血不足的时间长久,常常会导致气滞血瘀,进而产生热。因此,我们使用了丹皮、赤芍、桃仁、红花和丹参来活血化瘀,凉血行血,并使用紫草和槐花来清热解毒。当风邪和正气都处于正盛状态时,我们急需要投用大量祛风止痒的药物,如僵蚕、蝉衣、防风和荆芥等。乌梢蛇则特别适合用于本病,因为它能够搜风通络止痒。另外,田教授还使用了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和白蒺藜等药物来引药达表,增强祛风止痒的功效。整个方剂标本兼治,气血共调,因此能够在一两剂之间取得显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