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中医病理  外科疾病诊断 > 瘀互成痰病机

瘀互成痰病机

时间:2023-12-28 02:49:09 作者:方剂叔 阅读:410°C

刘明 李娟娟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所古人对于经络的认识来源于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这就是中医学中的唯象理论,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

刘明 李娟娟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所

古人对人体经络的认识来源于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根据《内经》所言:“天地万物,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这体现了中医学中的唯象理论,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经和络这两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不同的词性和意义。作为名词,它们都表示路径、道路的含义;作为动词,它们都含有调节、联系、治理的意思。古人通过发现星宿、山川、湖泊、丘陵和河流等自然运动的景象,来比拟生生不息的人类变化,从经到络,从关节到腧穴,都体现了自然之象的比拟。

络病学理论主要是研究和运用络病学说的基本原理指导其临床运用,探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络病理论在多种内科疾病中得到应用,目前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结缔组织等疾病的诊治中。络病的理论基础是络系统,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不仅包含经脉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十五别络的分支,还包括“血络”、“气络”。《内经》曰:“络能贯通营卫,并通过营卫气化渗灌气血津液,使经脉和脏腑肌腠间气血流通。”络病理论可阐明生理功能,同时对疾病的病理机制、治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津血同源 痰瘀互生

正常生理状况下,津和血均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其作用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相合化生成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成津液。有出有入、有分有合、有聚有散。故称“津血同源”、“津血互生”之说。瘀血,是指体内血液运行迟缓或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以及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其成因除外伤外,均由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血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利而形成。瘀血不仅丧失了血液的功能,而且可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理变化,继发新的病变。

痰浊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它不仅失去了津液的功能变成了一种异物,而且作用于人体可引起新的病变,成了致病因素。其成因是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和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而形成。瘀血源于血液,痰浊源于津液。瘀血和痰浊同是病理产物,又都是继发新的病变的致病因素。在病理情况下,瘀血形成过程中常同时出现水液代谢障碍而导致水湿停聚成痰。在水液代谢障碍时亦可导致气血失调、运行不利而形成瘀血。古人有“血不行则为水(湿痰饮)”、“水(湿痰饮)不行则为瘀”之说。现代实验研究发现:二者对血液流变学、生化学的影响以及与对自由基、线粒体的改变等方面都很不少相似之处。

痰瘀互生 病症繁杂

瘀血、痰浊均为有形之邪,停滞在脏腑经络组织之中,阻滞气机会影响血之正常运行,有可阻碍津液之输布、排泄。故瘀可生痰,痰可生瘀,二者互为因果。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倡“窠囊”之说。认为“痰和瘀均为阴邪,同气相求,既可因痰生瘀,亦可因瘀生痰,形成痰瘀同病。”提出“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论点。痰浊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机流窜全身无处不到。流注于经络则经络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甚则半身不遂。留滞于脏腑,则阻滞脏腑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例如痰浊停聚于心,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或停滞,出现胸闷、心悸、心痛等症。瘀血亦为有形之邪,停积体内,不仅丧失了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常阻滞气机,引起全身或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血瘀气滞、气滞血瘀之恶性循环。例如瘀阻心脉、心脉痹阻,出现胸痛、心悸、心痛等症。静则神藏,神喜清净。痰浊瘀血均为不洁之物。痰浊为病,随气上逆,最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受损,致神气不足。或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蒙蔽心窍,扰乱心神,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伤寒论》所记载的“太阳蓄血”,可因瘀血上扰少阴,轻则心神不安、烦躁,重则其人如狂。

病症繁杂 变化多端

痰浊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由于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床上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复杂多变,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浊停滞于体内,特别是无形之痰,其病变的发展,既可伤阳化寒,又会郁而化热、化燥伤阴;可挟风、挟热,上犯清窍;可挟寒、挟湿,下注足膝等,使病证错综复杂、变幻多端。明医秦景明所撰《症因脉治·痰证论》曰:“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熏蒸结聚而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有风痰、湿痰、燥痰、郁痰、食积五条。夫湿痰、燥痰,有外感,有内伤;郁痰、食痰,有内伤,无外感。饮主乎水,寒多热少;痰主乎火,寒少热多。”加之痰浊致病,病势缠绵,病程迁延,故有“怪病多痰”之说。血液运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无处不到,为脏腑、经络、形体、孔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瘀血形成后,不仅丧失了血液的营养濡润作用,且阻滞正常气血之运行。由于阻滞的部位不同,形成原因各异以及兼邪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就不同,故致病广泛,病证繁多、复杂,且久病入络、久病成瘀,故亦有“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

自然界中保持水土与人体内津血化生的关系极为相似。“天人合一”的理念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然而,自然界所面临的外在破坏,如道路的损毁,与人体内部痰瘀的生成和络病的出现都息息相关。临床实践表明,传统医学的痰瘀同治法与现代医学的降脂、溶栓的结合疗法,正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基本措施和可靠保障。络病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工具,有效地指导了疾病的诊疗,而选择药物治疗的核心靶向就是痰瘀。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article/33171.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上一篇:中医治疗方案 下一篇:皮肤病案例两则
    本栏阅读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