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x x之妻,车姓,年十八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南街。
1920年3月,感到了某种瘟疫疾病,已经发病两天了。起初,病人出现了发热和口渴的症状,体温升高,但全身并未感到寒冷。同时,头痛、身体疼痛,脉搏浮数而有力。嘴唇发红,面容垢陋,舌苔白腻,如同积聚的粉尘。虽然病情初起,但病邪不在经络,如果通过发汗来治疗,既伤及了表气,也容易消耗津液,使热邪更加炽盛。这种情况是瘟疫之邪潜伏在募穴之中,有深入里层化燥伤律的趋势。因此,应该通过输转募穴中的邪气,使其到达体外并缓解,同时加上石膏来清热解毒。
摈榔10克 厚朴l0o克 草果l0克 知母12克 杭芍12克 黄芩10克 甘草6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
服一剂后,证情稍减,惟大便已三日燥结不通,于是续前方加大黄12克,嘱即服。因患者之父略知医理,认为该女
素体虚弱,恐不能耐受寒下之剂,竞私自将大黄、石膏减去末用。隔日延余再诊,见患者舌苔转黄而燥,胃实胸满,拒按呼痛,烦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仍燥结,壮热末解,时发诣语。此系邪已入腑,燥热结滞,非清热泻下不能力挽危绝。当即拟白虎加承气汤合方一剂。其父仍有难色,不敢与服。随后,患者忽鼻则不止,色鲜红而量较多,稍顷,衄血即凝而成块。病家惶恐,另延中医彭某诊视,断为阳虚亡血之证,且谓如系热证,鼻跑流出之后,必不致凝结成块,主以四逆场。病家疑虑,踌躇无决,仍不敢与服之。又复求询于余,余据理解释,力说病家:此及邪热亢极灼阴之证,急宜大剂凉下以救真阴,缓则真阴灼尽,危殆难治。又告之,余素谙于用姜附者,尚不敢以温热之剂妄投,当此证情,苦寒泻下尤恐不及,倘若误服温热之剂,犹如火上浇油,危亡立至。因余力主,病家始而信服,遂拟方清热凉下治之。
生石膏60克(碎布包) 生大黄30克(泡水兑入) 枳实20克(捣) 厚朴20克 芒硝l3克 知母20克 生地16克 甘草6克
上方煎汤日夜连近之后,鼻衄方止,神识转清,身热迟去六、七。次日照原方再服一剂,服后则二使通畅,脉静身
凉,惟仍渴思冷饮,此系余热末净、津液未复所致,以生脉散加味连胀三剂,渴饮止,津液满口。其后于此方减去石膏、大黄连服三剂而痊。
沙参30克、麦冬13克、五味子6克、当归16克、生地16克、杭芍16克、石膏16克和大黄6克,这些中药材的配比在中医中被认为具有滋阴润燥、养阴生津的功效。在秋冬季节,这些中药材的搭配可以帮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缓解干燥、喉咙痛等不适症状。在使用这些中药材时,需根据个人体质、病情和病因选择适当用量,并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