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由于经济实用、简单易学,在中老年朋友自我治疗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拔罐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学问。俗话说,“针灸拔罐,病好一半”。然而,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拔罐是一项专业的中医理疗方法,需要熟知穴位并掌握正确的手法。最好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随意进行拔罐治疗,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伤害,如烫伤、损伤皮肤,甚至加重病情或致病。专家提醒,拔罐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分清体质。按体质拔罐进行补泻,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注意身体状况。有心脏病,严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性疾病,皮肤过敏,浮肿,水肿,血压过高,有血液疾患及有出血倾向者,患皮肤病以及孕妇、经期,还有过饱、过渴、过饥、醉酒时都不适宜拔罐。
三、有些部位不宜拔。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静脉曲张部位、瘢痕处,乳头、骨头突出处均不宜拔。拔罐旧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别拔。
四、拔罐后不可立即洗澡。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敏感脆弱,此时洗澡非常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等,建议等上两三个小时。
五、拔罐时应注意保暖,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
六、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时,不应再于原部位重复拔罐。
七、拔罐时间应根据年龄、体质、性别及病情轻重缓急而定留罐时间,一般拔罐时间为10~15分钟,大罐吸拔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疱。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八、拔罐后不慎起疱,应及时涂烫伤膏,或去医院处理。
在拔罐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脉搏微细无力等晕罐情况,应该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体位放低,并注意保暖。对于轻度的晕罐症状,可以给予少量温开水或糖水,以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对于重度的晕罐情况,可以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中冲等穴位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位,一般可以很快缓解并恢复正常,或者需要及时送往医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