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急性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急性事件。因此,在研究心绞痛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探索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血浆标志物。
这对于心绞痛的诊断、危险分层、预后判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笔者检索了近10年的文献,将反映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纤溶和凝血系统异常及炎症反应的血浆标志物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血栓烷A2和前列腺素2(血栓烷B2和6酮前列腺素F1)
血栓烷A2由血小板微粒体合成释放,具有很强的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的作用。前列腺素-2由血管内皮合成,具有很强的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由于血栓烷A2和前列腺素2在体内的半衰期短,
在临床上,通常通过测定其代谢产物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来反映其在体内的代谢情况。研究表明,心绞痛急性发作时,血栓素A2的合成和释放增加,血浆血栓素B2水平相应升高。
但是,稳定型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血栓素B2并没有升高。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过程中,血栓素B2显著升高,主要是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F1的比值升高。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是纤溶过程的主要启动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主要抑制剂。目前,已发现三种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来自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起主要作用。临床研究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含量明显升高,且二者均随不稳定型心绞痛分级的升高而升高。
说明不稳定型心绞痛存在异常的纤溶和凝血功能,也说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进展。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是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D-二聚体
D-二聚体是血栓活化的分子标志,也是体内纤溶系统活化的标志。冠心病患者血中D-二聚体的升高提示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和纤溶活性的改变。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含量增加。
其含量可反映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含量,血液中D-二聚体的含量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而变化。病情越严重,病变支数越多,心功能越差,D-二聚体含量越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健康人血D-二聚体含量无差异。所以,
D-二聚体是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血清学指标,也是近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CD62P,CD63
CD62P和CD63是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记。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CD62P和CD6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
还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D62P、CD63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且随着心绞痛分级的增加,CD62P、
CD63、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C-RP有升高趋势,其变化一致,提示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伴随着炎症反应,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CD63,
CD62P有望成为判断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内皮素和降钙素相关肽
内皮素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强的血管收缩剂。冠状动脉对内皮素1最敏感。降钙素相关肽是体内最强的血管扩张剂,具有很强的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对缺血心肌细胞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
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素-1合成和释放增加,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血内皮素水平对预测冠心病的发病和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
血清降钙素相关肽水平的变化可用于判断心绞痛的变化。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是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诱导的典型急性期反应蛋白,只能由肝细胞合成。研究表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是正常人的两倍。
心梗患者是正常人的4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显著升高,但在病情稳定后显著下降。这些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急性期的反应物,
一方面,其水平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负荷的大小,也反映了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具有促进炎症反应和促进凝血的作用。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6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一致。另一项研究表明,
30天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31 ~ 180天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 <0.01),证明心绞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提示近期预后不良。
此外,白细胞介素-6的增加与心脏不良事件的时间有关。白细胞介素-6可作为心绞痛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
白细胞介素-8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剂。多项数据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明显升高。病情越严重,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的浓度越高。因此,
血液中白细胞介素-8的水平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据报道,IL-8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灵敏度为100%,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灵敏度为67%。目前,
白细胞介素-8是冠心病患者局部炎症激活和凝血异常的标志,也是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信号。血清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临床测定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
上述心脏标志物对反映冠心病病理变化、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判断冠心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目前,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指标已应用于临床,成为观察病情变化、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
最近的研究数据表明,联合应用心脏标志物将大大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联合应用心脏标志物的研究是今后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心脏标志物将被应用于临床。
在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俊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