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色诊断是中医诊断中首先强调的方法,但在技术层面如何操作,只在史料中看到,具体的方式没有论述。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手色检查具有可操作性,并被证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而且对诊断“没病”也有实际意义。
手色诊被笔者称为色形手诊(以下简称“手诊”),是利用视觉系统地、有目的地观察手的一个或两个特定部位上的气、色、形,从而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而进行中医辨证和西医诊断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这个方法有两个基本要素:相位和相位。位置是指人体解剖的器官和器官在手上起反应的特定区域;相位是指在该位置观察到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通过综合观察气、色、形的变化,通过对这些体征的分析总结,
我们可以得出中医辨证和西医诊断的结论,这就是颜色形态学的手诊法。而其他关于手诊的信息,如掌纹、手型等,临床研究已经证明,目前还不能满足中医辨证或西医诊断的要求。
我在收集中医典籍和民间资料的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手色检查对50多种常见病、多发病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已经在国内外系统培养了15000多名学员。
推广到21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诊断简单、客观、准确、快速、先进的特点,同时可以诊断西医的疾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推广项目中唯一的诊断项目。
手诊色形可以诊断“无病”
“没病”的概念。中医院校教材中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病前预防和病后预防。在实际临床中,普通大众认为自己是否生病的标准是症状,即是否感到不舒服为标准,不感到不舒服就认为自己没有生病。其实感觉不靠谱,
不能作为病情的标准,一些严重的疾病,如早期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大多没有明显症状;然而,一些医疗疾病,如感冒、皮肤病和外伤,往往感觉非常沉重。亚健康也是其中之一,就是有症状,
但是,仪器检查没有任何有机变化。这种“没病”的情况比传统教科书上的概念更常见。
手诊可以诊断疾病。从理论上讲,由于目前的临床医疗模式是患者主动就诊,或者医生坐等患者上门,普通大众凭感觉的“没病”观念起主导作用,这也是往往来不及向医生做出明确诊断的主要原因。
手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象,因为手诊的信息收集和判断不依赖感觉。很多疾病在患者没有感觉的情况下,手的相应部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笔者20多年的实践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小到感冒,大到癌症的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事实随处可见,我们称之为手诊中的高级诊断。实践证明,手诊在诊断“无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经验和建议
上述凭感觉看病的被动医疗模式,以及西医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诊断模式,往往导致诊断的“滞后”,到医院确诊往往为时已晚。
中医理论上可以避免依赖感觉的被动模式,但实际操作中,大众往往凭感觉判断。虽然通过健康教育和体检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仍然改变不了诊断“滞后”的根本局面。
重心“前移”,治疗“未病”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解决方案都在讨论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在社区、医院、医疗卫生等部门开展体质鉴定,收集并系统分析健康人群中医就诊信息。
摆脱感觉的被动医疗模式,提前诊断“没病”,再提出“没病”的治疗方案,是可行的。(刘剑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