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供需网—全面科普中药知识,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中医病理  外科疾病诊断 > 患慢性病与知识水平相关吗

患慢性病与知识水平相关吗

时间:2023-12-27 22:47:47 作者:药材库 阅读:134°C

卫生部近期的调查显示,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比教育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患上慢性病及过早死亡。以往,人们强调的是多数慢性病是“富贵病”,其富人阶层患病率不断增高令人忧虑,但此次调查却发现了另一新情况,即高知识阶层慢性病患病率低于受教育少者。患病率特

卫生部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容易患慢性病和过早死亡。过去强调大多数慢性病是“富人病”,富人阶层患病率上升令人担忧,但这次调查发现了另一个新情况。

即高学历阶层的慢性病患病率低于低学历阶层。

流行特征

本次调查显示,慢性病的流行有两个特点。第一,受教育程度越低,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受教育13年以上,慢性病患病率为18.1%,未受教育人群患病率为47.7%,排名最高。

说明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第二,不同职业的慢性病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异。工人患病率为12.2%,政府官员患病率为10.0%,分别位居职业病前两位。军人患病率最低,只有0.4%左右。

慢性病的原因

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述两个特征,其实是有原因的。一是文化程度越低,对健康知识了解越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确进行自我保健,从而增加了患病率。第二,文化程度低的人抽烟喝酒的比例很高。

这也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原因。第三,当个人收入低于一定水平时,收入越低,个人健康越差,健康恶化的程度会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增加。第四,劳动者患病率高的原因不仅与受教育程度低和缺乏医疗保健知识有关,

也与其工作环境中存在慢性病相关的职业危险因素和强体力劳动有关。第五,政府官员患病率较高,这主要与精神紧张、缺乏体育锻炼、久坐不动和频繁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第六,军人患病率低与经常锻炼身体有直接关系。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慢性病预防重于治疗,普及健康知识是关键。笔者列举了以下10个常见的慢性病预防误区,供读者参考。

误区一:慢性病主要危害高收入国家。

事实上,超过五分之四的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慢性病死亡的全球分布是高收入国家20%,低收入国家35%,低收入国家37%,高收入国家8%。

误区二:中低收入国家应该先控制传染病,再控制慢性病。

事实上,这些国家正面临着新旧公共卫生问题的双重挑战。我们不仅要控制传染病,还要面对城市地区慢性病危险因素和快速死亡增长的威胁。因此,慢性病控制不容忽视。

误区三:慢性病是“财富病”。

事实是,穷人受到慢性病的威胁更大,更多的穷人死于慢性病。此外,慢性病会导致持续的经济负担,使个人和家庭因病致贫。

误区四:慢性病主要影响老年人。

据报道,几乎1/2的慢性病导致70岁以下的人过早死亡。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年人特别容易患慢性病。在这些国家,患有慢性病的人越来越年轻,死亡年龄也越来越低。

误区五:慢性病主要危害男性,尤其是心脏病主要影响男性。

事实上,包括心脏病在内的慢性病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几乎是一样的。

误区六:慢性病预防是个人的事,与政府无关;慢性病是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病只能归咎于他们自己。

事实上,只有当每个人都拥有公平的生命健康权和健康选择权时,才能实现所有的健康效果;尤其是孩子,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也无法理解如果被动吸烟,长期行为的后果。

穷人还受到食物、生活条件以及获得教育和医疗的限制。

误区7:慢性病无法预防。

由于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已知的,如果消除这些主要危险因素,至少可以预防80%的心脏病、中风、二型糖尿病和40%以上的恶性肿瘤。

误区8: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慢性病预防成本难以承受。

事实上,对于包括撒哈拉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国来说,一系列慢性病干预措施都是非常划算的,很多项目在实施时也非常便宜。

误区9:有慢性病的危险行为可以活得更久。

"我父亲抽烟很凶,但他活到了96岁。"任何人群中总有一些现象是大多数典型模型无法证实的。这是因为有两种主要的慢性病。第一,一些人仍然患有慢性病,几乎没有危险因素。

或者年纪轻轻就死于慢性病并发症,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很少;第二,大多数慢性病患者可以追踪到主要的危险因素,通过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得到预防和控制。

误解10: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死亡终将到来,但死亡不应该是痛苦的,也不应该是过早的。许多慢性病不会导致直接死亡,但会降低生活质量,使患者变得更虚弱、更贫穷。死亡不可避免,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以避免的。因此,

做好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可以使人的生活质量更高,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原载《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白草)

    本文地址:https://www.youyaokeyi.com/article/10696.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并不售卖任何药材药品,如有疾病者请及时就医!

    本栏阅读

    Copyright © 2002-2024 药材供需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9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